分享

【原创】童年 窑洞 煤油灯

 新用户06868399 2022-12-23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053 期

文|蓝秀生   编辑|王成海

对于童年和故乡的记忆,老是停留在山沟里黄土崖下的窑洞,还有那永远闪亮在窑洞内灯光摇曳的煤油灯。

       
故乡人们住的是山沟里黄土崖下的窑洞,以至于村名都是以“窑”或“沟”命名,什么东窑子、西窑子、南窑子、前窑子、旗下窑子、袁家沟、前沟、后沟、五道沟……

       
煤油灯是小时候农村家家户户唯一的照明工具。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沟弯弯黄土崖下家家户户陆陆续续地点起了煤油灯, 点点灯火闪烁,宛若天上忽明忽暗的星星。

       
曾记得,吃罢晚饭,我们兄妹围坐在一个小方桌旁,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摊开作业本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父亲有时会责备我们:白天云游走四方,黑夜熬油补裤裆。全家就这一盏灯都想用,再点一盏吧,可那时的煤油还是凭票供应,几角钱一斤,很贵,所以父亲才嫌我们占了灯光。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那时候的孩子不比如今,夏秋季节打猪草、拔兔草、兄弟俩舁水,秋冬又捡茬子、拾牛粪、搂树叶……白天偷空玩一把,作业就只能在晚上做。就这样,父亲在一边借着微弱的灯光,用牛腿骨拨吊儿捻羊毛线,羊毛在布满老茧的手中有节奏地抽出,牛腿骨拨吊儿不断地旋转,细细的毛线缠绕在拨吊儿在上,父亲用捻出的毛线给我们织袜子。母亲白天下地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晚上也要和我们争借灯光,为我们兄妹纳鞋底、缝衣裳。

       
虽然那时不讲究吃和穿,但每逢过大年就是没有新的衣服添置,母亲也设法让我们一家大小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一入腊月,就开始把大人小孩的衣服拆洗一遍,大孩子穿旧了的或穿小的衣服,缝缝补补再给小孩子穿。这时,母亲总是在晚饭后把一件棉衣拆开,把里面的破棉花掏出了,放到院子里的青石板上,用木棒敲打一通。接着把拆开的衣服搓洗干净,然后放在大铁锅里不停地翻着抖着,大铁锅里的蒸汽笼罩了母亲,待蒸汽渐渐消失了,母亲就将衣服从锅里取出来,摊在炕上抹平、叠好,便压在枕头底下……

     
每每我夜里醒来,见煤油灯依然亮着,灯光将母亲的身影拉得很长,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缝缝补补。父亲在旁边不是在给孩子们钉鞋,便是在为孩子们织毛袜子。等早晨母亲喊我们起床的时候,一件拆洗好的衣服已经放在枕头边了。

       
过去的日子就像流水一样过去了,我也离开了故乡,可冬暖夏凉的窑洞,油腻腻的煤油灯,煤油灯下母亲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

       
如今,父母亲已离世多年,有时再回故乡,到童年、少年时代住过的窑洞前看看,已是面目全非。窑洞前荒草萋萋,窑洞顶上的山坡只剩下一棵棵光秃秃的杏树、榆树,窑洞大部分塌了半截,窑洞里几乎被塌下来的虚土填满,只有入口处还有一些空隙。窑洞内壁墙依稀可见一堵白色和一截淡黄。

       
住窑洞、点煤油灯的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艰苦生活教会我吃苦耐劳的品格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


作者介绍:蓝秀生,内蒙古凉城县人,退休教师,爱好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