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423何怀宏谈网络时代的阅读

 戴维斯王朝 2022-12-2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全文字数:2800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谈到读书,我想我们还是要面对现实、立足现实。一些老式的读书方法虽依然有用,但的确也不完全管用了。所以,我们既要坚持读书,同时也有必要根据现实发展调整我们的阅读方法。

那么,今天和阅读直接相关的一个最大现实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普及的时代。

关于网络时代的阅读问题,曾经有过一些争议:网络时代还要不要读书?纸质图书是不是将要衰落,乃至被电子图书所替代?

当然,依然想读书、爱读书的人最关心的问题还是:今天我们应该怎样阅读,怎样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同时又克服它的劣势? 

网络时代的技术优势是很明显的。有了可以上网的电脑和手机,还有各种电子阅读器,我们可以大量储存和随时阅读各种书籍和资料。一部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再加上移动硬盘等装置,就几乎可以相当于过去的一个书房乃至小图书馆。

根据几个关键词,我们可以随时、快捷地上网搜索各种资料,汇集同类和近似的内容,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外包”我们过去读书所需要的博闻强记的功夫和能力。

而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网络阅读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及时听到过去纸书时代不易听到的各种意见,尤其是民众的呼声。

在网络上,所有人都可以是作者。这对我们了解真实的民意帮助很大,与保持同人民的紧密联系关系甚大。我们还会欣喜地发现网络上涌现出一些“意见领袖”,有些甚至拥有远超学者专家的影响力,这在过去读纸书的时代是几乎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网络带来的问题:意见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免泥沙俱下,包括一些人身攻击和不实之词,或者无谓的争论,或者动辄“跪了”“震惊了”的耸人听闻之语。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辨别力,至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阅读网络还容易让人上瘾,一个链接接着一个链接,结果分散了注意力,导致搁置了本应关注的中心问题,或者无法深入思考,只是在表层划水。

那么,要提高这种辨别力,就要给网络阅读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需要我们读书。读书是一个基础,我们的知识体系、思想见识乃至写作能力的提升还是要以读书为基本功。

借用过去的一个口号,我们今天也许可以考虑一种“多、快、好、省”的读书方略。

首先是多。读书一定要足够多,要有一种量的强制性。我这里倒不是说一定都要读纸书,喜欢用电子阅读器的也各取其便。但即便在网上阅读,我们也要多读有分量的内容。看微博、微信可以看到一些好段子或者“金句”,但读那些有分析和理据的长篇文字才能真正长见识。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涌流的时代,其实我们更需要建立一个较好的知识和思想框架。虽然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补充和更新我们的知识,但也不必太相信“知识爆炸”“知识总是在快速更新换代”等说法,许多信息中知识的含量其实很少,而智慧的含量更少,甚至多有误导和偏差。我们要把握好自己,不妨把主要气力花在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读物上。

阅读这些基础性的书籍要达到足够的量,我们不能读了几本书就觉得够用了。为此最好让自己能有一段集中读书的机会——假期、培训甚至防疫期间都可能用来大量读书。你可能有时会觉得一些人不怎么读书似乎也挺“聪明”,但那种“聪明”是走不远的,或者至少可以说,他如果多读书不仅可以更“聪明”,而且可以更有智慧。

尤其是需要研究和写作的朋友,更是需要多读书。好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就好比过去一个秀才写文章的时候总是痛苦不堪,妻子问他:“你怎么一到这时候就这样,好像比我生孩子还难啊?”秀才回答说:“那是你肚子里有,而我肚子里没有啊!”这个秀才估计就是读书少了,或者只读应考一类的书。饱读诗书,其义自显,其文自畅,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次是快。要多读书,但我们的时间毕竟有限,怎么办呢?那就要提高读书的速度。我这里只谈一点,就是我们一定要迈过有声读书的门槛。不少人似乎是在默默读书,但其实还是在心里念念有词。如果不迈过“音障”的门槛,读书的速度是快不起来的。有的学者一年能读数百本书,每天看一本几百页的书没有问题;还有的学者拿到一篇几万字的长文,翻看十多分钟就马上能够给出有针对性的中肯评论,所依凭的就是一种快捷的阅读方法。

那么,怎么训练让自己读快?那也只能是在多读中练快,在快读中练快。立定读书日程,大致规定自己在多长时间读完一本书,不仅是练习专注,也是练习速度。另外,我个人的经验是,读纸书要比用电子设备读书更快。我们不仅是读书,也经常需要翻书。读纸书能够更方便地在书上标重点、做索引、写心得,尤其是下次需要快速重温或寻找重点的时候,拿起书来“哗啦啦”一翻就行了。另外我们还有一种博览群书的需要,比方到书店去看看最近的新书,到图书馆看看分门别类的书,这时就需要迅速“扫视”,扫视书名,翻翻感兴趣的书的目录、前言和后记等,就心中有数。这里我就且不说看纸书还常常带来的美感了。

再次是好。这也是网络时代的一个特点,世界上每年仅纸质出版物可能就有百万之多,更不要说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料了。过去说“开卷有益”,那是在书籍匮乏的时代这么说,或者对不愿读书的人这么说。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好读书的人还要考虑尽可能读好书。

什么是好书呢?虽然因各人读书的目的不同会有一些不同的“好”,但也有一些一般文化人共同的“好”。这里的“好”首先是通过时间来判断、借助他人来判断,也就是说要读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广大读书人推荐的经典。经典也可分“千年之经典”“百年之经典”。所谓“千年之经典”是指那些经过了上千年时间验证,今天依然被人们重视和流行的书,尤其是各大文明“轴心时代”的书,中国如诗书易礼、孔孟老庄、左传史记,西方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百年之经典”主要指近现代以来的经典,中国如王国维、陈寅恪、钱穆等人的著作,西方如托克维尔、韦伯、哈耶克、罗尔斯等人的著作。

但我们肯定还要读大量当代的书,因为我们是当今时代的人,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当前的事情。这时候怎么判断?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别人的推荐,比如年度好书的评选。还有像认准一些比较可靠的作者和出版社,对翻译过来的书籍则还要认准一些比较可靠的译者。再就是“骑马找马”,一些好书的作者也会介绍和推荐一些好书,看看他引用和提供的书目,好书常常带来好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提升自己鉴赏力和读书的品位,而前面所说的阅读经典就很有助于培养阅读鉴赏力。我们要敢于读一些大部头的经典,乃至努力学习读原文:文言或者外语。一个文化人,不读一些厚重的经典来打基础是不够的,你也许可以方便地找到一些名篇名句,但却可能对名篇名句之后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不甚了了而导致误解。

最后是省。也就是节省时间精力的成本,上面说的“读快”和“读好”其实也都是要节省这种成本,而只有节省了这种成本,我们也才能读得更“多”。这或许就是“多快好省”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吧。我还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很多书其实是不值得看的。这里还涉及一个怎么处理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比例关系的问题,我认为阅读还是要以线下读书为主——因为网上的无用信息比纸上的更多。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世界读书日


责任编辑:王泽阳
编辑:雷宁
设计制作:许丹
投稿信箱:wx@mishugongzuo.ne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