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先秦饮食礼仪浅探

 思明居士 2022-12-23 发布于河北

引言:

礼,是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足可见“礼”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可谓是无处不在。

而在我国这种礼仪之邦中,饮食礼仪又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中国的饮食礼仪发源于先秦,距今已经有至少两千年历史了。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本文一起去看一看先秦存在的那些舌尖上的饮食礼仪吧。

文章图片1

《礼记·礼运》有言,

这便指出了中国人最初的礼仪观念是从人民的饮食中中诞生的。

与《礼记》基本属于同一时代的《周易》中也表示,

说明了礼仪是建立在“食物丰富”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文章图片2

值得注意的是,与后世对于宴饮者的约束相比,远古先民在饮食礼仪中更注重敬献仪式。

所谓敬献仪式,便是将手头充裕的食物敬献给苍天,以此来感谢上苍风调雨顺的恩德。

敬献所用的食品最先被称之为“醴”,经演化,后来将所有敬神仪式都称之为“禮”,再后了又将人们生活中所需要遵守的传统规则都称之为“禮”。

文章图片3

当然,这些礼仪一开始只是作为一些民风民俗而存在的,而其正是作为礼仪制度得以确立,始于周公。

据说,先秦时代的圣人周公因为在宴饮时看到了贵族们毫无节制的挥霍,便想对此等行为进行约束,由此制定了各类宴饮礼仪。

后又被后世的朝代沿袭了下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饮食礼仪。

而笔者经过总结后发现,先秦时期礼的饮食礼仪,分类下来大概表现在以下这五个方面。

其一:以食物种类的多少来明确宗法制,区分长幼尊卑

在对于食物种类的选择上,先秦贵族们不单单只食肉类,而是讲究将肉类与米粮搭配。

提出,

这几类符合礼制的搭配法则,这也是君王与公室大夫们在用膳时共同的准则。

相比之下,平民的饭菜则要单调简陋许多。

先秦时代物产相对匮乏,平民的也主要以是豆藿等杂粮作为主食,豆类在古代是很典型的一类扶贫粗粮,普通民众不求其口感,只求用它来填饱肚子。

《战国策·韩策》中有,

便是在说民众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对于粮食其实是没有太多选择权的,饿到一定程度后的人甚至会连糟糠都吃。

文章图片4

综上可知,平民与贵族两个阶级在饮食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

而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食物的种类上,更体现在享有的食物的数量上,不同阶级的食谱,其数菜品量和质量的划分亦极为显明。

例如在《仪礼·公食大夫礼》中便载明了周天子设宴有,

而上大夫设宴则在此基础上稍作减法,设有“八豆八簋六刑九俎”,另有雉、兔、鹑、驾等肉食的数目和种类亦十分可观。

而《礼记·礼器》中则记载,先秦设宴以分得的菜品种类繁多为贵,天子可以享有三十六六道菜,诸公享有十六道菜,诸侯则享有十二道菜,上大夫享有八道菜。

而最低等级的下大夫享有的菜品最少,只可以享有六道菜,这一套流程下来,可谓在菜品数量上设置了直观的差距。

其二是主张重味少食

先秦贵族认为,人们在饮食时应该更加注重其“味”,并且不应该贪嘴,谢绝暴饮暴食。

相反的,少食才是能体现身份的礼仪——大约“少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人的食物储备量富足,从而彰显身份吧。

文章图片5

除去菜肴,先秦贵族们还主张在宴会时与会者连主食也不该多吃。

《礼记》中就把“毋放饭”和“毋抟饭”作为饮食的礼仪的一项要求。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先秦的主食在进食不用著、匕等工具,而是直接用手抓。

所谓“抟”,即是用餐者在用手将饭团抓起来再用力攥紧的动作,用这样的动作抓取的饭会比较多,看在别人眼里,便是你为了争饱而不顾谦恭了。

而所谓的“毋放饭”,则可直接解释为吃在饭时不要禁止狼通虎咽,要做到吃有吃相。

古书中记载的“小饭而亟之,数噍”,便是指用餐者不可以将拿起的饭团一口吞下,而是应该分小口几口吞咽。

除用餐外,先秦贵族间还十分注重饮酒时的礼仪,这种注重主要是以“节”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所谓“节“,可以解释为礼节,亦可以解释为节制。

文章图片6

在先秦,节酒是十分重要的“酒礼”。

因此,在朝廷官方开设的宴席上会专设有负责监督酒礼的职官。

《诗经·小雅·宾之初宴》中描述,当与宴者未尝喝醉时,他们的仪表庄重,举止得当。而一旦喝醉便会变得则轻举妄动,举止失措起来。

最后写道,

这也就是说,宴席上设有负责监察礼仪的职官和史官,但与宴者有的饮酒适量,有的却喝多了。更有甚者,醉酒者反以不醉的为耻。

这些人不懂君臣宴饮以三杯为限的礼仪的。

其三:看重盛饭饮食的器具

先秦贵族十分看重盛放饮食的器具,可以说,这些器具在他们看来早已脱离了简单的器物范畴,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了作为食器的三足鼎及钵了。

后来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遗址中都曾发现过过式样各异的鼎、鬲、鬶、盉、甗等器具。

而在在中原地区进入夏、商时代之后,贵族们的餐桌上又新增了爵、斝和三足盘来作为容器。

所有此类的三足炊具和餐具都曾被王公贵族们广泛地使用,并且随着饮食礼仪的发展与完善,逐步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本来没有特殊含义的食器被使用者赋予了阴阳两气的文化观念,便不能再用来随意地盛食和烹食了,而是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在这类器具中,比较典型的便是“鼎”。

文章图片7

相传夏朝的开国之君禹曾收九州之金,用以铸造了九只象征天下九州的鼎,九鼎世代相传,后又成为了天下权柄的标志。

被有意统一六国的秦昭襄王运入秦国,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才在战乱中被失散了。

其四、注重饮食的先后顺序和摆放位置

《仪礼》所载的十六种饮食“礼”,繁杂到了十分繁琐的程度。

其中除了对于宴饮食物种类的规定,还规定了宴会上食物摆放的秩序。

在什么场合上几豆几笾,食物摆放的左右位置,簠、簋、铏、俎四类菜品谁先上,都有所记载。

而《礼记》在这方面的礼仪记载则更多。

例如《曲礼》就曾言,

文章图片8

这也就是说,凡是在宴会陈设的餐食,必须将带有骨头的菜品摆在宾客左边,将切割好的不带骨头的纯肉摆在宾客右边。

而直接入口的饮食则需要放在靠近客人的左手边,汤类需要放在客人的右手边疆。切好的烤肉需要放在远处,而酱料类则需要放的近一点。

酒品和汤类应该摆设在同一个方向,肉干和果脯也需要根据形状和曲直各自分类

这一套陈设方法在《少仪》中有着更加详细的记载,足可见先秦贵族对于食器摆放方位所代表的的礼仪的重视。

其五:讲究吃饭时的尊卑先后

《礼记·少仪》有云,

这便是说,晚辈在与尊长一起吃饭时,需要先侍奉尊长的饮食,等到尊长吃完后自己才能吃。

而臣子与国君共同进食时则更需要注重揖让周旋之礼,力求做到以自己的谦卑态度去衬托出国君地位的尊贵。

文章图片9

例如在《周礼》中就曾明确记载说明了臣子与国君一同进食,一定要秉持固定的程序。

通常是需要按照供食相关的礼仪,由主人家先进行祭祀,再由客人祭祀,而如果是国君赐予臣子食物,臣子则可以免于祭祀之礼。

但如果国君以客礼待臣,臣子便需要依照客礼进行祭祀了,但也得先得到国君的命令,然后才敢祭祀。

除此之外,国君与臣子在用餐过程中亦需要遵守很多礼仪。例如在菜品上桌以后,要先由国君身边侍奉饮食的臣子来便尝其味,然后再尝饮料。

而臣子则需要等国君开始吃菜了之后才能吃。

在宴会过程中,若国君请臣子用菜,臣子要先从近处的菜开始吃,国君如果请臣子品尝菜肴的时候,臣子就得逐一品尝,然后再依自己的爱好挑选自己喜欢的菜来吃。

除此之外,在整个宴会过程中,如果国君表示还没有吃饱,同席地的臣子是不敢说自己先吃饱了的。必须要等到国君完全吃饱后才能说自己吃饱了你。

当然,臣下还需要对吃饱了的国君进行礼貌性起的劝食,但也只可以劝三次,多则失礼。

而国君离席之后,臣子就可以把吃剩的饭酱拿出来分给随从的人吃了。

文章图片10

结语

先秦饮食礼仪繁琐,有的在今天看来甚至是赘余。其宗旨是在培养人们对于食物的尊重,以及教导人们分阶层遵守不同的礼仪。

以保证一个上下有礼,行止有度的社会,从而为统治者的铺设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礼》

2.《尚书.禹贡》

3.《仪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