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年前,那个通过一封信改变8000万知青命运的萧芸,如今怎样了?

 新用户00189126 2022-12-23 发布于黑龙江

1988年,中央下达文件,大致为“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彻底改变了那些下乡的知青男女回到城里,只能做底层工作,拿微薄的工资过活的现状。

一时间,大街小巷的知青们欢欣鼓舞,但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之前的知青政策实行了那么久,为什么会突然改变?

文章图片1

图源网络

“听说是一个知青,向中央递交了一份书信,这才有了新进展。”

有人道听途说,说出了原委。但他们不知道,这位改变了8000名知青命运的英雄人物,却丝毫没有享受到这份福利,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改变了历史。

她是谁?为什么会要写信?之后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变故?

那封差点夭折的诉状

文章图片2

图源网络

“这个月的工资又是这么点儿,我家都快揭不开锅了。”

“可不是吗?也不知道当初下乡当知青是为了什么,回来后别说沾光了,反而还受拖累。”

“就是,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

文章图片3

图源网络

1980年,湖南湘潭的一家工厂内,工人们排队领完工资后,聚集在一旁唉声叹气,诉说着生活的不易。但特别的是,他们不是普通的工人,而是有知识有素养的知青。

1978年,下放到农村的知青们纷纷返城,意欲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近几十年的农活劳作以及文凭不足等因素,他们无法继续学习,更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只能靠着干苦力为生。

文章图片4

图源网络

可是,当时的政策是农龄不算工龄,他们只能从头做起。即便不曾歇息一天的工作,也只能拿到少得可怜的工资,他们自然要埋怨上几句。

这时,一位名叫萧芸的女工人也加入了那群知青们的行列。她始终不发一言,但心中却有了触动,萌生出改变这种困境的想法。

不过,作为底层人士,无权无势,哪能那么容易干扰国家政策呢!

文章图片5

图源网络

萧芸摇了摇头,紧揣着自己的工资,走在回家的路上。秋风萧瑟,她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到家后,丈夫一如既往地躺在床上,对她吼道:“是不是发工资了?快给我,我正好还了前两天欠下的牌钱。”

萧芸握紧了手中的工资,连连后退。却被丈夫一个健步地堵在门口,硬生生地夺走了刚发的工资。她被推倒在地,丈夫则大步离开了家门。

文章图片6

萧芸

萧芸抑制不住情绪地放声大哭,有对命运的不甘,也有对丈夫的失望。她自言自语地说:“从前都说当知青好,但我为什么过得这么苦啊?”

好久,萧芸才恢复精神,她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准备洗菜做饭。

文章图片7

图源网络

正在这时,有几位工友找上门,吞吞吐吐了好久,才说出此行的目的:“萧芸,你是咱们这批返城知青中文笔最好的一个,能不能写封信交给厂里?让他们想想办法,改善下咱知青的条待遇。”

“我,我不行的!”

文章图片8

图源网络

萧芸连声推脱,她已经自顾不暇,更别说揽上这档子得罪厂里的事情。要万一弄丢了工作,恐怕他们这一家真的要喝西北风了!

“萧妹子啊,你家情况不好,我们也清闲不到哪儿去。我家孩子现在都交不起学费,他要是不读书,以后就得跟咱一样进厂干活,过这样的苦日子。咱们能挣扎挣扎,说不定能得到一些改善呢!”

文章图片9

图源网络

对于工友们的哭诉,萧芸不由得触动。她的生活自然是一地鸡毛,但自己的孩子绝对不能重蹈覆辙,哪怕多艰难,她也要拼一拼。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大抵如此吧!

文章图片10

图源网络

不过,这种非同寻常的要事,萧芸不得不问清楚。她对工友说:“我可以写,但结果如何需要我们大家一同努力。等我写完后,我们征集厂里知青们签字,以'投名状’的方式交给厂里领导。”

“太好了,都听你的安排。”工友们破涕为笑,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萧家。

文章图片11

萧芸

然而,肩负着全厂命运的萧芸却焦急地踱来踱去,思考着书信的内容。她说:“实际情况过于繁琐,但又不能偏离事实天马行空,真是难办啊!”

之后的时光里,只要有空闲的时间,萧芸就会掏出随身携带的纸和笔,构思着大致的框架。而周边的工友们清楚她的辛苦,也时不时送来慰问品。

在实地了解知青情况的过程中,萧芸还结识了其他工厂的人。他们都嚷嚷着要她写信,也能改变其他厂子的知青现状。

文章图片12

萧芸

萧芸不好意思拒绝,只能答应下来。但一封又一封的书信都在诉说同一个主题,未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她灵光一现,惊呼出声:“如果直接给政府递交'投名状’,那岂不是能更直接、更广泛地解决问题。”

要知道,当初的萧芸曾经亲手掐灭了自己与国家政策对抗的火苗。如今再生出这样的念头,不过是看清了世间疾苦,想要为那些在泥沼中挣扎的苦命知青们搏一搏。

文章图片13

萧芸

在数不清的夜晚,她点燃一盏油灯,摩挲着泛黄的纸张。笔尖锋利,字字血泪地写下知青们的穷苦现状及愿景。

因为这是要递交给中央的书信,她必须足够小心谨慎,感觉不恰当的描述,就擦了重新来。直到辞情达意,她才誊抄到干净的纸上,细心地包装好,留出知青们签字的区域。

然而,令萧芸想不到的是,原先拜托自己写信的工友们却纷纷推诿着,不愿签下自己的姓名。

文章图片14

萧芸

原来,当时向中央或政府递交信件意味着承担责任,丢掉工作不可怕,如果被判刑或者牵连家人受苦,到最后得不偿失。

萧妹子,咱事先说好是给厂里写信,你现在闹这么大,我们不敢跟着你了。”

工友们的话让萧芸难受不已,但她不愿放弃,劝说道:“厂里听国家指示,就算领导给我们点好处,也解决不了我们的急需,不如釜底抽薪,要国家了解详情,也好一劳永逸。”

文章图片15

萧芸

工友们摇头,对萧芸退避三舍。

如果这封信没有人签名,势必激不起风浪,也无法引起中央的重视。

她是个倔强的性子,既然已经开弓,那就没有回头箭一说。

文章图片16

图源网络

此后的日子,萧芸每天都会劝说工友们签字,分析知青政策改革的利弊。水滴石穿的努力,终于打动了先前要她写信的工友。

一个人,两个人……越来越多的人在萧芸的呼吁下签上了名字。

1982年,这封载满希望的“投名状”分三路送达湖南省委办公厅、国家计划委员会与《中国青年报》杂志社。

然而,跟萧芸预想的不同,这三封信石沉大海,迟迟没有回应。她在等待中渐渐磨没了耐心,其他工友们也安慰地说:“即便没有成功,依旧感谢你当初的努力。”

文章图片17

图源网络

萧芸失魂落魄,渐渐地忘了此事,继续着自己的穷困生活。对她来说,从小到大,命运都是不公平的。

颠沛流离的前半生

萧芸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的的家庭中。于如今而言,这是“一出生就在罗马”的典范,但当时的社会状况却戛然相反。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号召“上山下乡”,要求城市里的知识青年进行贫中下农教育,缓解城市农村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

文章图片18

萧芸

如大多数青年一样,15岁的萧芸对这种新奇的事情充满了无限遐想,立即申请名额,告别父母,坐上了那趟开往姜畲镇的列车。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她的父母被送到劳教所接受再教育。

萧芸握着那封父亲的亲笔信,害怕、担忧等情绪一股脑儿地迸发了出来,她提笔写道:“父亲,母亲,务必照顾好自己,我定会努力劳作,争取积极表现,期待重聚。”

文章图片19

萧芸

因为这层枷锁,萧芸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的干劲,不论是脏乱差的环境,还是那份磨炼人意志的农活儿,她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不过,即便再坚强的人,也有情绪溃堤的时候。

这天,萧芸照常去放牛,但牛儿突然发疯,不受控制地向前奔去。她也着急忙慌地跟上去,却重重地摔在地上,腿上和手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擦伤。

文章图片20

萧芸

然而,更严重的是,因为丢失牛属于严重失责,萧芸被扣了工分。

一时间,委屈和伤心涌上心头,她无法抑制地痛哭起来,但最终还是自舔伤疤,不得不再次坚强。

此后,萧芸更加谨慎,再也没有出过错误。而村长见她能干持家,还把自家儿子介绍给她,成就了一桩婚事。

文章图片21

萧芸

当时,孤单了许久的萧芸以为自己找到了终身的依靠,却想不到是另一个苦渊。

返城后,她带着儿女和丈夫一同回到曾经生活过的小镇上。可是,原先勤劳务农的丈夫在见识了大城市的繁荣后,完全转换了性格,不仅不找工作,而且喝酒打牌,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对她和孩子动手。

文章图片22

图源网络

在写那封“投名状”期间,萧芸也是下定了决心,如果中央能够改善返城知青们的境遇,她就为了孩子忍下去。如果没有,她打算打着孩子离开,重新开始生活。

然而,命运没能让萧芸圆了一家团圆的愿望。她提出离婚后,带着孩子去往了新的城市。

可是,对于拖儿带女的妇人而言,能做的工种寥寥无几,生活也是穷困潦倒。

文章图片23

萧芸

几经转折后,萧芸找到了一份保姆的工作,将孩子们都供进了大学,而她也决定想起了曾经那封没有结果的“投名状”,本着不想浪费文采的想法,她去到了合肥的一家报社。

萧芸感叹道:“辛苦了几十年,也想为自己的人生做回主。”她满怀期待地告别父母与儿女。但这一次的选择,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改变历史的神奇女人

在报社做编辑的日子里,萧芸对重新握笔的人生感到巨大的满足。无论多晚,她都会完成写作任务,仔细润色,保证高质量的文字输出。

文章图片24

图源网络

同事们经常会调侃她:“儿女们都要成家立业,你等着享清福吧,不用这么辛苦。”

“这是我从小到大想做的事情,为理想而努力,不算苦差事儿。”

见萧芸甘之如饴的神情,同事们有些好奇,问:“你之前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现在才开始追梦?”

文章图片25

萧芸

“之前的日子苦得很,当了十几年知青,回到城里后,没工分没文凭,只能做些底层工作,勉强糊口,哪有闲功夫写作啊!”

“啊,国家早就下达公文,知青们的农分可以算作工分啊,你没有转吗?”

同事们的这番话让萧芸疑惑了起来,她问原因,得知是有人写了“投名状”后,国家才宣布改政策。她着急地问:“什么'投名状’?内容是什么?”

文章图片26

图源网络

见萧芸“如临大敌”的紧张,同事们预感到有大事发生,连忙翻出往年记载那封“投名状”的期刊,拿给她看。

“原来如此,我那时真的做成功了这件事情。”

原来,那封“投名状”几经流转后,登在南京日报的头版上,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层层向上递交后,终于抵达了中央领导人的手中。

文章图片27

图源网络

面对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中央连夜召开大会,对知青工分一事进行探讨,最终下达了新的文件。

不过,那时的萧芸为说生机焦头烂额,全然没有关注国家大事。那份“投名状”也成了无名英雄的成名作。

萧芸小心翼翼地拿出当初的底稿,交到了报社主编的手中,证明了她确实是那位改变历史的英雄。

文章图片28

萧芸

很快,有关萧芸叙写知青困境的消息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她彻底出了名。但她并没有过多地宣扬自己的成就,而是继续投身于自己的岗位上。

不过,当初愿望得成后,萧芸的人生也逐渐顺遂了起来,先是结识了自己的相守余生的男人——叶小平,后收到了多家大报社抛来的橄榄枝,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

文章图片29

图源网络

如今,萧芸依旧在用笔杆的力量,为社会中的不公平事由奔走相告,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她也是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得到了不少奖项。

萧芸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她的平凡人生中,处处彰显着传奇色彩。尤其是那种敢为他人不敢为之精神,就是她能享受荣光的因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