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重在“化”,博士不再讲人话

 文武入道 2022-12-24 发布于河南
大家都有类似的经验,大数据太厉害,各种推荐越来越精准。你晚上趁老婆睡着,看个美女直播。美女之间好像串鼻子,第二天再打开,一群美女嗷嗷叫地围攻过来。
大到一门学科,小到商品,分门别类,种目繁多。哪怕看个电影或小说,根据读者性别不同分为男频女频;是否走市场,分为纯文学,和不纯的(通俗);题材分为恐怖、爱情、剧情、战争等等,总有一个眼神可以迷到你。
如此精细化地区分学科,有助于更深入地学习和钻研,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如此有的放矢,有助于商品快速成交,小王子从玫瑰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支。
有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你被深深地囿于这个精细化的小圈子里,难以自拔。在你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的舒服窝里,再难看清外面的世界。
有位博士被邀来小城讲座,专业且高端,就像老子的《道德经》,高深难测。听完他讲的,有人评价道,某博讲得非常专业,非常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实用性强,让人精神振奋,茅塞顿开,深感前途光明,天宽地阔可大有作为。
注意,河南人说话听后音,但是来了:但是,就是听不懂他讲的啥。
长时间活在那个专业术语满天飞的圈子里,正常人的话他已经不会说了。
宋人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白居易每作一首诗,都会读给老婆婆听。
诗歌语句精炼、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意境等等,如此高端的文体,不代表就不说人话,老人孩子都要听得懂。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且意境高远,余味十足,才是高人。
如果《西游记》像教授讲课那般,给你干巴巴地讲佛道之争,上至院士,下到稚童,它还会有如此多的粉丝吗?
对于《道德经》,多数人或许只能来句,道可道,非常道。同样是道家经典的《庄子》,庄周梦蝶,鼓盆而歌的故事却广为人知。
哲学的内涵用文学具体的意象去表达,就会更生动可感。
为什么这些先贤经典,越来越读不懂。就是因为“博士”太多,专业性太强,老蹲在自己的小井里望头上那片广袤的天。
把文学、政治、武术、哲学、人文、地理、历史、医学、物理等等融合到一起看,或许才能看的明白,只依仗自己的专业知识管中窥豹,自然如盲人摸象,难见整体。
冰山蔚为壮观,因为海里有你见不到的厚重底座。
有文在先,化在后。自己有知识了,拿专业知识对着一群不懂术语的人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望着台下一脸茫然,又装作一副很懂样子的观众,博士洋洋自得,憋着笑和高傲,忍着内伤,最后说,鄙人不才,词不达意,不到之处,望领导们多批评。
白居易,已经笑晕在厕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