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黑科技,让我们看见一个不一样的秦岭?

 地道风物 2022-12-24 发布于北京

万物互联,传递生态之美。
摄影/吴学文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运用最新的技术去呈现生态多样性,用更新的视角去看中国的自然景观,用创新影像去记录和传递生命之美,将会为这个智能时代带来怎样的惊喜?我们10天之内跨越3000米海拔落差,穿越东西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的秦岭,寻找珍稀物种,拍摄极致风景,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穿越秦岭,寻找珍稀物种,拍摄极致风景。
图/《多面秦岭,美丽家园》

在我们触手可及的未来,已经进入了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智相联,万物生。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无数的终端实现智慧互联,而技术突破应用创新,则将使现实世界、自然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无界”,也带给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多崭新的机遇。

智联万物,在“智能”的时代变化“多端”

“智慧网联终端技术”,简称“多端智联”,是一种可扩展的分布式上下文感知网络,可以连接协同多个终端。能够突空间限制通过跨区域实时互联让影像的发现和共享同步进行,从而极大转变创作思维使得工作更加直观高效


在智慧网联终端技术支持下,智能汽车、骁龙手机、无人机航拍实现了互联。
图/《多端视角,智联秦岭》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在秦岭制作《中国我的家》特别节目时,运用智慧网联终端技术,同时从多角度探索秦岭,发现它分隔南北,带来多样的地理景观,和丰富又独特的动植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秦岭,也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我们跋山涉水,从多角度探索秦岭。
图/《多端视角,智联秦岭》

智联秦岭,我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美

徒步探访野生珍稀动植物,与驱车寻找极致景观,如何做到同步协调?寻找到极致的风景,如何同时呈现宏观的全貌,与微观的细节?在遭遇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如何拍摄出超清晰的影像?……这些都是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在秦岭摄制《中国我的家》特别节目时,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有了技术加持,我们终于领略了“智相联,万物生”的秦岭之美。


摄制组利用智慧网联终端技术,实现高效率拍摄。
图/《多端视角,智联秦岭》

车机互联,锁定“秦岭的精灵”

朱鹮身披一袭白色的“斗篷”,戴着红色的“面具”,仿佛是要参加林中假面舞会,树枝为他们掀开翠色的帷幔,欢迎这些“秦岭精灵”的到来。它们时而逡巡于金黄的麦田,时而嬉戏于清冽的溪水,并不惧怕人类的目光。


在秦岭自由翱翔的朱鹮。
摄影/吴学文

这些生活在海拔1200-1400米疏林地带的“高冷”鸟儿,在四十多年前的1981年,全球却仅有7只。经过一代又一代动物保护者的努力,如今在秦岭,缓和的丘陵,蜿蜒的山路,都能邂逅它们的踪迹。

清晨,淙淙流淌的山泉清澈见底,就连石头在水中的倒影也嶙峋分明,朱鹮就在这“清泉石上流”中,像一位“浣女”娴静而悠然。亦有中学课文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感觉。


在溪水边守候猎物的朱鹮。
摄影/吴学文

突然,水中的气泡一阵骚动,早就在石头上恭候多时的朱鹮,将长长的喙嵌入水中,泥鳅在劫难逃,清丽的风景,成了朱鹮早餐的画布。饱餐一顿后,它在水中梳理羽毛,露出了白色的翅膀下面粉红色的䎃羽,在空气中抖动着,如同一片玫瑰的雾


骁龙手机镜头下,朱鹮捕食泥鳅,在水中梳理羽毛。
图/《多面秦岭,美丽家园》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在徒步探访朱鹮时,就拍摄到了它在水边吃螺蛳、泥鳅的画面,而借助高通智慧网联终端技术,将画面实时分享给了另一支车跑团队。两支队伍跨区域的互联,得以共享信息,及时做出决策,调整工作方向。


通过智慧网联终端技术实现画面的实时互联。
图/《多面秦岭,美丽家园》《多端视角,智联秦岭》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关注朱鹮栖息环境的同时,需要实时了解秦岭的极致景观。而车载Carlog视角,借助骁龙处理器的智慧算力,拍摄到了秦岭超宽广无畸变的精彩画面。借助Wi-Fi5G蜂窝网络,具有智慧网联终端能力的汽车与骁龙手机实时互联,车载屏幕呈现的高质量影像,为两组队员提供了场景参考。


车载Carlog视角下的超宽画面与骁龙手机实时互联。
图/《多端视角,智联秦岭》
多端视角,给水杉开一个“画中画”

水杉,叶子如羽毛一般簇簇分明,仿佛披着一身绿色的羽绒,而整棵大树却有十几层楼高,一眼望不到顶,“铁憨憨”和“小清新”同时集中在一种物种身上,只有这在地球上已生存了一亿多年的“活化石”才能看到。


像羽毛迎风抖擞的水杉叶子。
摄影/吴学文

水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也是中国特有物种,如今已是秦岭的一张生态名片,可曾经它却濒临灭绝。1941年,日本学者根据两种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化石建立了水杉属Metasequoia,并认为这是一个已灭绝的属。而就在同一年,中国正值抗战烽火岁月,一位叫干铎的中央大学学者在去往大后方重庆途中,意外邂逅了一株活着的水杉。经植物学家郑万钧、胡先骕鉴定,这棵植物正是新建立的水杉属的活体物种,他们于1948年将这个新发现的物种发表定名为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这棵水杉年近五百岁,需要两三个人合抱才能勉强围住树干。它经历过恐龙横行的白垩纪,又经历过万籁无声的冰期,还经历了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如今,它不但在中国被广泛引种,还“出口”世界各地,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它的身影。


秦岭高江路边的水杉行道树。
摄影/吴学文

在有“秦岭最美公路”之称的高江路,两侧水杉如同挺拔的仪仗队,一年四季会换上不同颜色的“制服”,恭候着探险者科学家的到来。而它们那足以遮蔽天空的茂密树冠,让阳光从枝叶间一点点“滴落”下来,在人们的头顶、来往的车顶撒下“碎金”


摄制组的骁龙手机镜头下的高江路水杉。
图/《多面秦岭,美丽家园》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的车跑团队,在高江公路上运用车载Carlog,拍摄到水杉行道树极致的4K移动影像;而车载画面互联到骁龙手机时,摄影师能够同时开启手机摄像头,记录水杉的更多细节,这种“画中画”能让工作组同时对比宏观和微观景象,兼有通信和算力的智慧互联,转变了大家的创作思维


车载画面与骁龙手机互联的“画中画”功能,让摄制组拍摄更加便利。
图/《多面秦岭,美丽家园》

严苛环境,依然拍摄出极致风景

除了朱鹮与水杉,秦岭还生活着超过4000种野生植物和超过9000种野生动物,是14亿人的中央公园,它既是文化意义上的人文秦岭,也是地理意义上的生态秦岭。它像一条缠绕在中国中部的巨型腰带,掖住了北方寒潮的南侵“下摆”,也锢紧了海洋气团北移的“裤袋”。

秦岭北侧奇峰林立,南坡溪流密集,它既是动物地理意义上的东洋界与古北界的分野,又是植物地理角度,华北、华中、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多种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是各种类型的野生动植物理想的栖息之地




秦岭的生物多样性,早在唐人的诗歌中,便可领略一二: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竹喧归浣女”,是秦岭光线与声音的韵律;白居易的“商山秦岭愁杀君,山石榴花红夹路”是秦岭的“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生命驿动杜甫的“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是秦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写真。

温庭筠的“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可以一窥秦岭完整的食物链的重要性;贾岛的“穴蚁苔痕静,藏蝉柏叶稠”为我们展现了秦岭微观世界的一面;而祖咏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则从宏观视角白描了秦岭的“海拔分级”。

👈向左滑动
秦岭珍稀动物的代表“秦岭四宝”:朱鹮、羚牛、大熊猫、川金丝猴。
摄影/汤勇

如果是雨中的秦岭,又是什么样的景致呢?对于游客来讲也许是浪漫写意,可对于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的工作组来说,就意味着拍摄的极端环境。团队深入秦岭腹地,连续遭遇降雨天气,只能冒雨开拍,在便捷安全的骁龙终端设备下,依然拍出了超清晰的影像,带给队员们更极致的体验,雨中的秦岭拍摄,丝毫没有受影响,镜头中的动物反而更加灵动自然,景观也更加葱蔚洇润


摄制组在雨中拍摄秦岭景观。
图/《多端视角,智联秦岭》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团队多角度、高效率地完成这次秦岭直播节目的场地选址勘景工作,向世界首次展现“智慧网联终端”科技视角中的秦岭风光,足以说明,科技为保护生态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正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说,梦想总是对科技提出期待,两者之间互相推动,梦想终有一天能实现。无线科技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想象,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来穿越不一样的秦岭。
图/《多面秦岭,美丽家园》《多端视角,智联秦岭》

法国诗人博纳富瓦曾经感慨:“我们在世间万物中所能做的,就是展开生命之书。”智慧网联终端技术,就是在做这个“展开”的动作,展开的幅度有多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生物多样性场景,就有多广阔。而我们用创新的影像呈现技术,去看待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看到了不同角度的秦岭,让用科技的力量传递生命的力量,有了更丰富、更便捷的方式;让人类进一步发现新的物种,也有了更多的可能

文 | 鹿鸣谷

图片编辑 | 吴学文

文章首图 | 吴学文

文章封图 | 吴学文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