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咖啡豆名字都是怎么来的?

 文香阁 2022-12-24 发布于河北
图片

面对像前街豆单上玲琅满目的半百款咖啡豆名字,不少首次来的朋友会愣愣发呆好一会,然后才向前街“寻求协助”。

图片

在当下这个追求精品咖啡的时代,咖啡豆的命名也不再局限于生产国、地区,还增添了品种、等级、竞赛名次、处理法等信息,甚至还会改个诗情画意的“头衔”。这些名字组合看似繁杂,喝多了还是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来的。

以前,在那个还没有特别追求“产区风味”的年代里,咖啡豆不会过多强调各种溯源信息,而是简单直接地采用生产商所在地域的命名方式,并大批量地销往消费者地区。比如以国家命名的哥伦比亚咖啡,以产区命名的印尼爪哇咖啡,以运输港口命名的摩卡咖啡,较为著名的就是以山脉进行命名的蓝山咖啡。

图片

这种单一的产销模式下,大多咖啡豆会采用混豆处理,风味的特色被淹没到各种国家、地区名称中。随着咖啡市场越来越大,需求与供应都逐步增多,要想消费者为咖啡买单,生产者必须从源头上提升咖啡的品质。

当今步入精品咖啡的新时代下,无论从业者还是消费者也开始追求咖啡独特且具象的“地域之味”,如明亮上扬的柠檬酸、草本植物的野香。有了消费者的市场,处于源头的生产者就会将重心放在风味更突出的小产区上,并将它独立出来增加曝光度,非洲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菲就是最好的典范,进而还会细分到生产村庄、处理厂,比如耶加雪菲的果丁丁合作社。

图片

随着越来越多商人也投入到咖啡生产制造的环节,从育苗选种到打包出口都是独家完成,此时就会以自家庄园来命名宣传所产的咖啡,在中南美洲国家最为常见,如巴拿马翡翠庄园、骡子庄园。

一些咖啡豆为了强调它品种的稀有,生产者或采购者会以品种进行命名,比如耳熟能详的瑰夏、黄波旁等。当咖啡豆因采用独特处理方式而形成的某些独有香气,处理商便取一些能为我们提供风味想象的优雅贴切名字,比如用雪莉酒桶发酵的洪都拉斯雪莉咖啡,馥郁花果香气的哥伦比亚玫瑰谷咖啡。

图片

咖啡生豆比赛从源头上给咖啡豆更客观的评判标准,使得各大咖啡产地的种植者有了改善咖啡生豆品质的动力。所以有不少以咖啡生豆赛事所获奖的名次进行命名,常见的几大生豆竞赛有美洲的COE(Cup Of Excellence)、巴拿马的BOP(Best of Panama)、非洲的TOH(Taste of Harvest)。前街的TOH就是2020年TOH生豆赛的水洗组冠军。

相比生豆大赛采用的杯测形式,咖啡师竞赛透过冲煮手法能更直观的体现出咖啡的风味,优胜获得者所选用的咖啡豆也就成为了大家关注的对象。2017年世界咖啡冲煮比赛中国区亚军李建飞选手,以那年TOH日晒组冠军罕贝拉咖啡豆击败了当时的“常胜将军“瑰夏,并命名为「花魁」。咖啡豆作为一种农作物,每年气候变化也会影响着风味表现。因此生豆商DW公司把来自Buku Abel处理厂的日晒豆沿用当年的「花魁」名字,逐年取名为花魁X.0系列。

图片

除了以上的命名规则外,当然也有例外的。像印尼的曼特宁咖啡就既不是产地名、品种,也不是生豆商取的形容词,而是当地一个部落(曼代宁)的错误发音。由于种类非常多,不同的曼特宁会冠以产地、生豆特点、品牌来进行命名,比如黄金曼特宁、陈年曼特宁等。

精品咖啡豆的信息不断数据化,质优稀少的咖啡豆会在名字的后缀加上生豆的处理法、在该国的等级,比如牙买加蓝山一号咖啡、肯尼亚水洗AA咖啡。还有以生产者自己推出的品牌分级命名方式,翡翠庄园的瑰夏咖啡就分为竞标、红标、绿标多个等级。

图片

我们常常能在不同门店看到同款咖啡豆,差别在于烘焙曲线与咖啡师的冲煮技巧形成的风味对比。如果我们见到一款陌生的咖啡豆,不妨询问一下咖啡师豆子名字的由来,不断探索咖啡世界里的新认知。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