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的各地区古建筑做法形式多样,各有不同

 渐渐见见 2022-12-24 发布于四川

前言

作为东华观主体建筑的前殿是有明确的明代纪年,承袭了元代建筑风格,体现出了明代前期悬山顶、三开间殿宇形制以及在晋东南与晋南、河南北部区域下的相互影响。如前檐使用大额枋,门窗使用元代的混作门窗套,都能够反映特定时代整体或局部地域的典型风格与技术水平。东华观规模宏大,无论构架、斗拱、门窗形式还是用材、形制都显现出元代建筑自然、质朴的风格,是元明时期泽州地区古建筑的有力实证,对元明时期晋东南古代建筑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各地区古建筑做法形式多样,各有不同。像高平地区这种山门(兼戏台)两侧相连东西妆楼与钟鼓楼的平面布局的实属罕见,为高平地区独特的建筑手法。

东华观前院占地面积1076平方米,坐北朝南;原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现仅存有山门(兼戏台)、前殿,山门两侧有东西妆楼及钟鼓楼,其中山门与倒坐戏台为一体。前殿为明代建筑,单檐悬山顶,坐北朝南。面宽三间,大木构架为前双步梁对五架梁用三柱,刻作蝉肚状的双步梁后尾承托五架梁,三架梁上采用叉手和脊瓜柱承脊檩。前端置于金柱的双步梁上,后尾置于后檐柱上;双步梁前端位于斗拱上挑檐檩,后尾压在五架梁下;双步梁上单步梁承下金檩,其上脊瓜柱、合沓、丁华抹颏拱、叉手承托脊檩。建筑形制承袭元代风格,采用大额枋,明间与东次间为同一根额枋,西次间为另一根。斗拱为五踩单拱造,均出两跳,横拱抹斜,平身科均为一朵,平身科大斗刻作瓜瓣状。前后檐均为有椽无飞。山门(兼戏台)两侧相连东西妆楼与钟鼓楼,位于东华观最南端,山门其上为戏台,戏台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实际为进深四椽,后尾抱头梁为山门廊深),戏台大木构架为四架梁对后抱头梁,前端架于戏台石柱头大斗之上,后尾置于墙上;其上瓜柱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上制脊瓜柱、丁华抹颏拱及叉手,承托脊檩。

妆楼位于山门(兼戏台)与钟鼓楼之间,衔接东西,使其为一整体,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二层硬山顶,东西妆楼大木构架为五架梁通达前后檐,其上瓜柱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上施脊瓜柱、丁华抹颏拱、叉手承托脊檩。一层北立面明间辟门,两次间设窗;二层明、次三间均为窗户。

钟鼓楼位于妆楼两侧,与山门(兼戏台)、妆楼平面布局为一列,面宽两间,进深四椽,二层单檐歇山顶,北侧靠妆楼辟板门出入,门额上雕花门楣,高浮雕仙鹤花卉,二层使用五根石柱:前后檐中柱各一根、角柱各一根、山面中柱一根;钟鼓楼大木构架为五架梁上承三架梁,三架梁上脊瓜柱承脊檩;斗拱为三踩单拱造。在建筑结构上,东华观山门(兼戏台)、东西妆楼及钟鼓楼建筑之间梁架相互连接,戏台上金檩为妆楼脊檩,下金檩为妆楼金檩,妆楼的金檩为钟鼓楼的脊檩,山门(兼戏台)与妆楼、钟鼓楼檐檩位于同一水平高度,这种梁架的表现形式造就了其前坡屋面坡度一致的整体造型特征以王降洞真观、王何南村五龙庙、康营成汤庙为例,浅析在高平地区的现存古建筑中山门(兼戏台)两侧相连东西妆楼与钟鼓楼的做法。

王降洞真观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北城街道办事处王降村西南,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占地面积1372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遗有山门(倒座戏台)、正殿,两侧遗有东西妆楼、东西厢房、东西配殿、东西耳殿。山门(倒座戏台)位于洞真观最南端,单檐二层悬山顶,前檐为山门,出抱厦一间,二层为倒座戏台。东西妆楼位于山门两侧,为二层硬山顶,后檐椽出与戏台后檐椽出平齐。通过山门戏台剖面、妆楼剖面可以看出王降洞真观梁架构造形制与东华观梁架构造形制相同,都为戏台上金檩为妆楼脊檩,而戏台下金檩为妆楼金檩,檐檩在同一水平面,前坡屋面坡度一致。

王何南村五龙庙位于高平市北城街道办事处王何南村五龙变压器厂院内,坐北朝南。创建年代不详,明天启五年(1625)改建。王何南村五龙庙坐北朝南,山门(兼戏台)位于中轴线前端,下层中间为山门券洞一间,主洞为车棚券,上层戏台为单檐悬山顶,坐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戏台大木构架为五架梁直达前后檐,前檐明间柱头及补间为一斗二升斗拱,次间补间使用直斗造。东、西妆楼位于戏台两侧,坐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均为二层单檐顶。靠戏台三间妆楼低,靠南、北两间比中间三间高,高出的两间为悬山顶。二层妆楼大木构架为五架梁直达前后檐,其上制瓜柱、三架梁、丁华抹颏拱、叉手、脊檩、金檩及檐檩。康营成汤庙位于高平市马村镇康营村中央,坐北朝南,有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最南端为天齐庙骑门舞楼,舞楼左右两侧为妆楼及钟鼓楼。舞楼登台通道被巧妙地隐藏在两侧钟鼓楼内,由钟鼓楼进入妆楼后进入戏台演出。

综上所述,相比于高平地区妆楼的普遍做法,山西其他地区的戏台构造相比之下更中规中矩,如明太原古县城关帝庙与晋中市灵石县晋祠庙。明太原县城晋源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山门为二层建筑,下层设正门及南北偏门,上层为面西的戏台,戏台两侧设钟鼓楼各一座。晋中市灵石县晋祠庙创建于元惠宗至正年间,现存建筑有正殿、献亭、戏台及钟鼓楼、配殿等。戏台建于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正面两侧各有一根石柱,刻有楹联一副。上述两处案例可看出,山西其他区域虽然在山门(兼戏台)的建筑形式上与高平地区一致,但建造手法和平面布局上有本质的区别:首先,其他地区极少存在妆楼或同等功能的独立建筑空间;其次,在建筑方式上,高平地区山门(兼戏台)、妆楼,钟鼓楼梁架有诸多联系,形成了高平地区独特的建筑手法;最后,由于建筑结构影响,导致高平地区曲艺演员登台方式与其他地区形成差异。

结语

高平地区山门(兼戏台)、东西妆楼及钟鼓楼平面布局为一列的做法为地方上的普遍做法,该结构的优点在于使梁架结构与建筑造型更加整体、大气;东西妆楼分别为男女曲艺人员更换服装提供了场所,且妆楼建筑面积较大,比单戏台使用更方便,不易造成后台混乱;由于妆楼的出现,原先由戏台两侧的进入方式变为由妆楼两侧(或由两侧厢房进入钟鼓楼再进入妆楼)到戏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