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修族谱?一(超全超细)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22-12-25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修谱的意义?为什么要修谱?

家谱,就是给您一个历史位置。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寻根、留本。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清缘、备查。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本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本族由来。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本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家族情况都有。

增知、育人。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本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血肉联情。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承前启后。

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族、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纂修族谱意义如此重大,古时祖先将其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

不让“族人”变“路人”

以前不少年轻人听到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就不耐烦,看到家里的老物件儿就觉得过时,其实都是不明白这些东西所承载的家族文化和历史。城市生活现代化的进程,也进一步打散了失去聚居地、无枝可依的家族文化。

而家谱具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

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国门,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女孩可以上家谱吗?

古时认为,女孩是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当然也有例外,终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机会上家谱,当然,古代女孩子是没有权力拥有家谱的。不过,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修家谱不应该再“重男禁女”,女孩保存家谱、传家谱和参与修家谱应该进入常态

家谱中应包含的内容(明、清两代)

谱序

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其内容为叙述修撰缘起,修谱目的,本谱的修撰历史,过程与内容大要,修谱的人员构成,修订年月,家族的渊源传承和迁徙经过,郡望,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以及对谱学理论的认识等,作用是宣扬本谱的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那么除收载新写的序外,以往历次修谱的旧谱序也一并收入,对于续修次数多的家谱,有时新旧谱序多达数十篇。此外,为了增光族望,还会专请当代名人作序,并将以往名人为列谱所作的序依时代先后排列收藏。谱序在有些家谱中亦有别称为"引"丶"谱说"、"谱铭"、"谱劵"等。

题词

题词不是每部家谱都有,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为本家族或家谱题词,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若录载凡人的题词,会降低家声。

凡例

也称谱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篡修原则与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和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中心是强调家族血缘的重要性和谱书记述的真性,内容较丰富,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谱论

也称谱说,主要收录前代名人学者谈论谱学的简短语录,其中尤以欧阳修、苏询、朱熹、程颐、曾孔等宋孺语录最为普遍,也有将明清两代皇帝的谕民榜,谕民诏令载入谱中,作为另一种类型的谱论。

恩荣

也称告身、诰敕、赐谕、公文,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员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和封赠文字,包括各种敕字、诰命、御制碑文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德。

明清时代家谱的卷首,多数有图版,内容不完全相同,一般具有祖庙、祖茔、祠堂及牧场,水源或住宅四至图。

节孝

宋代以后至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光荣,因此,很多家谱都在卷首立节孝一章。

像赞

将本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有的还写上赞语,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望族,熏陶后人,使后世子孙起敬起孝,且可借为“感奋”的目的,有的还刋载一些先人遗墨。

有疑则考。一个家族,存在几百年,千余年,自然有些事情不太清楚,可修谱时又必须写上,因此,只得进行考索。通常需要考证的,大抵有如下内容:姓氏来源、得姓始末、始祖、始迁祖、支派、迁徙经过和原因,如今分布、某些世系、仕籍、先人科名以及祠庙、祖茔等,尤其是本支迁徙,定居历史和各支外迁史比较重要,其中以先世考最为重要,也最常见。

宗规、家训

可单称为族规,族约、祠规、祠约、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议、家典、家范、家训、规约、诫谕、宗禁、祖训、规条,是各家族自己制订的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的家族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宗法等方面:1、规约,族人必须遵守。2、家教,即训语,教人做人行世的道理。3、庙规,也称家礼,家族祭祀礼仪,如祖庙、祠堂组成祭祀规纪、程序,婚丧仪式等等。

祠堂、祠产、坊墓

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制、神位、世次、祠联、祠匾、配享、管理以及祠产、义庄、义田、祭田的管理和牌坊、祖墓及各房墓地的分布与坐向等。

派语

也称字辈,为记载族人的排行字语。封建时代,家族排行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确定,子孙后代一代一字作为排序。如孔子后代排行字语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世系

也称世系表,世系表、世系图、根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一表,修谱不以世系为核心,这叫不靠谱。

世系录

也有家谱称为世系考、传实、行实,世系录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内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官职、功名、德行、葬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时、封诰、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无富贵外孙等,特别重生死,血统。

传记

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形式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和年谱等多种。传记又分内外传两种:内传为有懿行的女子传记,外传为男子传记,可由后人写,也可请当代名人写。也有的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分类排列。

仕宦录

也称荐辟系、科第录,用以记载族中历代及第人士族人的名单、履历、科名、政绩、功勋、著作等。

家谱中另一种比较重要内容,大多为家族中专门资料的汇集,如科名、节孝、仕宦、宗寿、宗才、封赠、族内学校、学产、历代祖屋、祖茔、祖产分布等。

杂记

其他类不收入或遗漏的均在此处叙述,大多为本家族的一些专门资料,如男女高龄,争讼,田产,茔地的契约,合同,诉讼文字等,范围很广、很杂。

文献

也称著述、艺文、文苑,收藏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种家规、家训、家范、墓志、行状、诗文、帖、简、奏疏等。有的全收,还有仅开列目录。

修谱姓氏

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为领衔,编纂人姓名,一为捐献经费人姓名,均列在谱末。

领谱字号

为防止家谱外传,一般在家谱后面都有顺号,或用一段特殊文字,然后登记注册,某人领某号,定期抽查。

特殊内容

有的家谱中设立特殊的内容,如专设义谱一类,收载族内各支派所收异姓养子,义子的世系,有的家谱中收录家族中重要人物的年谱资料等。

附记

专门记述本次收谱的经历和遇到的问题等。也有的家谱注明修谱时的收支账目。

统计图表

近代家谱中在后面附有历史纪元表,支派分布表,人口统计表等。

余庆录

家谱修成,末尾照例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意为子孙绵延,留有余庆。

修订流程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修好一次族谱,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组织、经费、编辑。修谱的最终成果是编纂出族谱。所以,组织者最关注的莫过于编辑。

第一,成立“修谱机构”及确定“修谱主持人”

凡一个家族准备新修或续修家谱,首要的工作就是成立“修谱机构”。“修谱机构”通常称为“×氏家族修谱理事会”(或委员会等)。其次,就需要确定“修谱主持人”,由“修谱主持人”全面负责,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修谱工作。

第二,广泛宣传。

1.起草一份致全体族人一封信,内容有:编修家谱的意义和目的;编修家谱的内容和重点;编修家谱的时间、步骤和方法;对族人的希望和期待。

2.起草一份征集资料提纲,内容有:

①本家族世系人物资料,家族每个人的谱名、字号、出生年月日时、学历、职业、职务、职称、事迹、婚娶,配偶姓名、岳父名字、属几女、生几男几女、子女名字、住址。已故的人,卒殁年月日时、享年、葬址。

②世录、传记:活人为录,死人为传。无论是从政、从军、从商、从企、从文、从医以及其他行业,成绩突出者,先进、优秀、模范、英雄等称号获得者都应以传或录入谱。

③本家族的文史资料、如老家谱、碑文、墓志、牌匾、祖茔、牌坊、人物传记、家族传说、老契约书、老房地照、老照片、褒奖证函、以及文物等的原件、影印件。

④族人的书法绘画、题词、诗文等资料。

3.印制一份族人登记表,内容包括:谱名、字号、学历、职业、职务、职称、事迹、生庚、婚娶,配偶、子女、住址等。

上述材料,在第一次召开会议时,发给每一户族人。

第三,收集资料。

按上述要求,各支房派人入户,宣传,释疑。同时,分支房召开族人座谈会,个别走访,进一步加强宣传、收集资料。

第四,撰写家谱。

1.整理老谱内容。先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再将保留的文章进行整理: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错别字、异体字。

2.各支房整理普查资料。根据征集的资料和族人登记表,撰写每一位族人的简历和以传或录入谱的优秀人物事迹文稿。

3.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撰写序言、源流考。

4.编定所有内容,初成谱稿。编排内容大致如下:序言,凡例,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捐款人名单,姓氏源流,字辈,世系,传记,文献资料,后记。

第五,编委审稿。

首先,对全稿逐篇阅读、研讨;其次,进行重点审议、讨论。然后,请语文水平较高的人从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把关。最后,主编审定、统稿。

第六,付印分发。

定稿后送印刷厂付印。成书后,按支房、按名单分发谱书。谱书发放后,还有些后续工作:如成立家族联谊会,建立族史馆,开展家族联谊活动等。

经费投入开支

修谱当然要花钱,开支的范围大致有以下几项:

1、印刷费。主要是印刷族谱的费用,这是修谱中最大的一项开支。

2、办公费。包括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日常开支、打印费、宣传费、通讯费、水电费等。

3、差旅费。主要是外调人员赴外调查族人基本情况和编辑出外查询资料所发生的费用。

4、伙食费。主要是倡议修谱、集中议事和发谱、祭祖时聚餐的开支。

5、人员工资。这项开支可有可无,主要是看大家议事时怎样决定,如果大家认为为修谱是对宗族尽爱心,无需报酬,这项费用即可不支出。它主要包括支付给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成员、编辑、普查员等的报酬。

6、其他

来源

经费从哪里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捐助。这是修谱的最大经济来源。捐助者当然大都是本族中经济比较富裕的。各族修谱总会有少数几个热心的族人首先站出来捐款,组织者要注意对这种行为给予足够的表扬和鼓励,树其为榜样,大力宣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全体族人的经济状况进行摸底,这个底一般是好摸的,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本就是各地、各房份的代表组成的,他们当然会熟悉本地、本房份族人的经济状况。拟出一份经济状况较好的族人名单,然后发请柬召集他们开会,鼓励他们为宗族献爱心,为此次修谱伸出热忱的双手。开这样的会,要注意策略和方法。首先,受邀请者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富裕,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族人,所以,接待要热情、周到,但不能奢华;其次,会前要与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受邀者充分沟通,请他们作一些宣传,多讲鼓动的话,而且,要求他们捐款的数目尽量大一点,以此来带动全体受邀者;再次是要大力宣传和赞扬捐款的族人的善举,人家给了你钱,你要尽量给人家以名。

2、人丁费。委员会(理事会)可以开会议一个标准,规定凡为入谱对象的族人每人缴纳一定的费用。标准不宜高,以每人5-20元为妥,也可以分出男丁、女丁不同的标准,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足以支付修谱的开支,这项收费当然可以不收。

3、售谱收入。即向族人征订族谱,拟定一个价格出售。应该注意的是要鼓励各家各户都拥着族谱,所以,价格要大大低于印刷的成本价。也同样,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则可改为每户免费发放。

管理

从上述的收支来看,经费的筹措应本着度支量收的原则。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财务纪律,完善开支计划、经手、审核、审批几道程序,定期公开明细帐目,让全体族人和捐款者放心。有些地方的修谱就是因为发生了收入不入帐、不按规定开支、不公开帐目等行为,从而导致族人有意见,以至修族中途夭折的事情发生。

修谱结束之后,通过决算,经费一般都有盈余。这批钱数量不一,各族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大致如下:

1、设立“助学基金”、“敬老基金”、“济贫基金”等;

2、修祠堂、修祖坟、祭祖;

3、追加修谱人员报酬。

家谱族谱的纂修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族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族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省事中的一件大事了。古从对纂修家谱族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

一部家谱族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分别叙述如下:

1、家谱族谱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时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礼祖先前,家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族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在的得修谱、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如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族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房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如贵州黄平县新州镇周家山《周氏族谱》除记载周瑛的传记外,还收了他的诗词、散记和其它文字,并对他的著作《草庭类稿》予以介绍。

修家谱族谱兴起在明朝中期,一直到清朝咸丰年间达到鼎盛。“以前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修家谱族谱的,只有王公贵族才有修家谱族谱的权利。”王正奎说,全国除了孔孟两家的族谱可循,其他的族谱乱认祖宗的行为很普遍。

2、家谱族谱的纂修。家谱族谱是家族、宗族的一件大事,根据家谱族谱资料记载,纂修家谱族谱须得家族、宗族大部分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重修、续修家谱族谱的时间古无定制,一般是三十年一修的,也有二十年一修甚至十几年一修的,还有由于兵荒、灾疫、迁徙等原因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未修的。

纂修家谱族谱前,家族、宗族一般都要成立修谱机构,即所谓的家谱族谱编委会或谱局,由族长担任主修。编委会通常由主修、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组成。编委会的人数多少主要依据家族、宗族的大小而定,由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较大的编委会如《张氏统宗世谱》编委会人数达二百四十八人。有些家族则延请谱师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来纂修家谱族谱。延请谱师来纂修家谱族谱,诚然能对家谱族谱的体例、格式、文字等有所保证,但由于谱师出于谋利或其它原因,在纂修家谱族谱时常常“捏造谱牒”,“附之贵显”,“其先莫不由王侯将相而来”,使一些家族的家谱族谱严重失实,形成“赝作”。

家谱族谱编委会即谱局成立之后,即进入纂修族谱的实质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二:一为收集资料,一为筹集经费。收集资料一如前述,此不赘言。经费来源一般是来自族产收入,如族田、祭田及春它田地的收入,族内公共财产出租给个人的收入等。除此而外,每个如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女子因不上谱,故不必交纳)。经费的第三个来源是族中一些有钱成员的捐助。较大的捐助来自族内有较高经济地位的成员,尤其是那些没有官职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富裕商人,他们为了在家谱族谱中多占些篇幅以光宗耀祖和显及后代,常常用较大的经遇资助修谱来达到目的。

一些家族每次续修族谱筹集到的经费往往不够用,只好修完为止,不能刻版印刷。

一俟经费筹集就绪,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这在谱学中称为“开局”。首先要拟定修谱凡例,一般是依据旧谱凡例根据时代需要而增加删减。凡例定下来后,要张榜通告族内成员,使他们明确此次修谱的编修宗旨及基本体例。书稿编好后,即请人认真刻写和印刷,临修、校阅负责审核和校对。

一部家谱族谱经过这些程序后才算修竣。装订完毕后,谱局再次张榜通知族内成员,然后择定吉日,锣鼓开道,鞭炮齐鸣,以大轿将修好的新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做“出谱”。再择定吉日,举族男丁不论老幼,均沐浴更衣,穿着一新,虔诚地对家谱族谱予以礼拜,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拜谱完毕后,族长拿出朱笔开始发谱,一般是每房一部,祠堂留一部。谱领完后,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些家族、宗族,于当晚举行盛大宴会,所有参加礼拜的人,都可按着尊卑长幼的顺序入座就餐。

综上所述,家谱族谱的纂修是一项庄重、严肃、认真、细致的工作,既要求有全而翔实的资料,又要求有充裕足够的经费,这样才能修出一部比较象样的家谱族谱。“盛世修志”,家谱族谱的纂修和地方志一样,必须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时奢谈家谱族谱,只能是望梅止渴或水中望月,是极不现实的。

三、家谱族谱的收存

经过认真细致的收集资料和庄重慎密的纂修工作,作为家族、宗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修的家谱族谱自然而然被族内成员视贵重物品,加以精心妥善的保管和收存。

由于家谱族谱功能重要、作用巨大且来之不易,所以各家族、宗族的家夫、族约中几乎都列有“慎重家谱族谱”、“妥密保谱”等条目,要求族内成员必须将家谱族谱视为珍宝,妥善、安全地保护家谱族谱,不得轻易示人,不得借与族外人,更不得丢失。

每年清明祭祖时,各自要带所编发字号原本,到宗祠会看一遍。如有老鼠咬食、磨坏安迹者,族长与族众要在祖宗前进行惩诫,另选子孙收管。

每年一次会验,稍有损坏即加治罪,这些都使得每一持谱之家必须妥善珍藏。有的人家盛以铁匣,锁以铜锁,藏之密处;有的人家盛以瓷坛,深埋地下,收藏方法,各尽其妙。

对家谱族谱的如此重视和如此珍藏,使得我们今天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民间到底保存着多少家谱族谱。我国到底现存有多少家谱族谱?世界各地到底保存有多少中国家谱族谱?也许这永远是个无法统计出来的数字。

族谱术语

族谱通常会包含这些内容:修谱人员、谱序、姓氏源流、五服图、世系表、字派排行、祖产分布、家训族规、余庆录等,不知这是否是你说的族谱术语。

图片

以下内容来自《中国古代礼俗辞典》,或多或少与族谱内容相关。

图片

谱牒

古代记录士族世系的表册,称为谱牒。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这里的谱牒专指记录帝王诸侯世系的谱表,可知谱牒出现甚早。后代的族谱、家谱等皆由谱牒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出身,所谓“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均以此为据,有司选举必稽谱牒。

谱牒之学,隋唐最盛,五代以后渐衰。

宗法

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家族成员血统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制度,称为宗法。

我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周代,是由氏族社会氏族组织发展演变而来的族制系统,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内容是区分大宗、小宗。

宗法制度既是周代实行分封制的根据,又是巩固分封制的保证。它表面上区别嫡庶亲疏,实际上是通过亲疏的血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政治权利的分配,是维持统治阶级世袭统治的工具。因此,秦汉以后,尽管早期的宗法制度已经崩溃,但在新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下,逐渐形成了中国封建国家宗族的形态;而作为宗法制度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则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保存下来。

《礼记》中的《丧服小记》和《大传》,对周代宗法制度做了详细的描写,表明了宗法制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关系时的协调作用,可视为周代宗法社会组织的整体设计。

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制度,在同一始祖的延续序列中,具有继承权的历代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同母兄弟和庶出兄弟的系统则为小宗。

《礼记·丧服小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祢(ni,三声,父庙)者为小宗。”周代天子之位,均由嫡长子继承,从而构成世系,称为大宗;其余子封为诸侯,称为小宗。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但在本国则为大宗。国君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代代相传,奉祀始祖,为大宗;余子封为卿大夫,为小宗。卿大夫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奉祀始祖,为大宗;余子则为士,为小宗。士的嫡长子仍为士,余子则为平民。由于诸侯、卿大夫和士的始祖相对于天子、诸侯、卿大夫来说均为别子,即嫡长子之弟,故称“别子为祖”(即成为本枝派的“祖”)。除天子外大宗始终是最初的别子的延续,故称“继别为宗”。小宗各继承其前一代庶子,父传子,子继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别子的后裔中,嫡系的大宗只有一个,而庶子的旁系则很多,各个旁系均有继祢的小宗。世秩緜延,族姓繁衍,小宗便愈来愈多,于是采用上杀、下杀、旁杀(杀,减损,指血统愈远,亲情愈减)的原则以五世为止,即由生者上溯父、祖、曾祖、高祖共五代,五代以上则要迁庙,而大宗的始祖始终要奉祀,奉为不祧之祖。所以,《礼记》称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称小宗为“五世则迁之宗”。大宗的历代传人均居于族长的地位,成为宗子。宗子拥有主持祭祀始祖和已故父祖的资格和权利,即主祭特权。而小宗只能祭祀父、祖、曾祖、高祖,无权祭祀始祖。

周代这种结构严密的祭祀权利系统,是血缘亲疏远近的外在体现,是族权、政权统一而分层分配的标准和原则,是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它适应了早期宗族组织的存在需要,并在宗族内部维持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附录:

图片

图片

始祖

指最初始的祖先。

《仪礼·丧服》:“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郑玄注:“大祖,始封之君;始祖者,感神灵而生若稷、契也。”稷为周部族的始祖,契为商部族的始祖。

在封建宗法社会,后代必须奉祀始祖,例如周代,无论天子、诸侯、大夫、士,均有始祖庙,可见对祖先的崇拜已压倒了对天神的崇拜。而且,能否奉祀始祖,标志着后代子孙身份、地位的高低,宗法制度规定,只有宗子才有祭祀始祖的资格和权力。

秦汉以后,皇帝常以史籍有载,可以查考的祖先为始祖。后人修家谱,称出身,有上攀古代名人为始祖的陋习,这种攀附十分牵强,特别是上攀秦汉以前的名人为始祖,大都无从稽考,不可尽信。

延伸阅读:

1.家谱、宗祠、族规是近现代宗法的新形式

2.之前的宗法制度,以及这里的大宗、小宗,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古代礼法最早始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权利,执行相当严苛。而普通人家,虽然还留有这方面的痕迹,对于宗法制度的遵守已经不那么严格。世代变迁,光阴流转,当今社会,如若不是查阅相关资料,怎知古代宗法制度如此严苛,同时亦对某些传统的缺失没落,感到可悲可叹。

3.大宗、小宗的关系,在族谱、家族命簿等相关资料资料上还能看到这方面的痕迹。

如何写家谱序言(李氏家谱)

因为历代李氏谱序都会写出续修谱的缘由及家族迁徙等历史,所以在修李氏谱的时候一般会将李氏老谱中的谱序保存下来。

在编写新谱谱序的时候,要反映出顺应当下时代背景的谱书特点,向读者介绍谱书的内容和资料价值,引导和帮助读者理解谱书的功能作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序言中便了解到全书的要点和特点。李氏同心群平台认为:编写序言,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谱序名称

标准的序言由本谱所属郡望堂号+姓氏+修谱/续谱序言,如《西平堂江西李氏宗谱重修序》,一般情况下也有直接简称“序言”或“前言”的情况。

②阐明叙述编写家谱的社会背景、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谱序的最开始,会将编修李氏家谱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形势进行简单的表述,接着说明作谱的缘由、指导思想、目的、作用。古代编修家谱的序言,首先指出编修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作用,说明家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李氏修谱,我们应以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为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家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应突出家族特点,地方特点,利用这些资源,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团结,繁荣

学术研究,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③介绍及评价旧谱情况

因为李氏家谱记录了李氏家族中的人丁信息,而家族人口又会持续地出生与离去,这就导致了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就需要编修一次家谱。这也让家谱具有了连续性。李氏同心群平台认为:新修家谱还要采用旧谱的部分资料,这就要对旧谱编修次数、组织情况、编修人员、版本、现存的家谱情况加以说明。但有的旧谱年代过于久远,这就导致了旧谱中既有精华,也有不少历史糟粕,真伪并蓄。这时我们需要有正确的唯物主义价值观来做正确指导,以免家谱方向出现偏差。

④简要描述新李氏家谱的内容

李氏同心群平台认为:李氏家谱内容丰富而又广泛,其结构庞大,篇幅较长,正常的阅读会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序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针对这个情况,在序言里对谱书作一个提要式的概述,让读者未读全书,即知谱书的梗概,同时,指出谱书的特点、质量,实事求是评

述,肯定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为下一次编修提供参考。

⑤介绍编修李氏新家谱的经过情况和组织领导

编修一部家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浩大工程,特别耗费人力物力以及时间。这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费做基础支撑,还需要有一个核心领导以及权威组织,需发动众多李氏族人同心协力才能够尽快完成这项工作。在编修的整个过程中也会积累修谱经验和一

些积极工作的典型事例。在序言中,简要介绍编修经过,所采取的方法、步骤、依靠什么力量、怎么选择人员组织队伍、怎样筹集经费、怎样收集资料,从而有序地圆满完成编修任务。

通过介绍,以便读者了解成书时的情况,分析时代背景,把握李氏谱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加深对谱书的理解。

⑥结尾

写到李氏谱序的结尾阶段,应该对这个李氏谱序做出总结结尾,在结尾的时候一般会再次用简短的文字描绘本次修/续谱的重要性,最后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⑦落款

在李氏谱序撰写完成后,应在末尾落款处注上撰序者姓名,除单字的姓名以外,留名的时候都不用写姓氏。

编修序言十分考验作者的功力,一篇好的序言,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文字表达的深厚功底。在写作李氏谱序时,要尽量避免语言空乏无味,言之无物以或是带有浓烈的宣传色彩,应当有实质性内容、真实丰满,做到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拔高。还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高度概括,浓墨记述。行文要简朴、流畅、叙论结合。序言篇幅宜短,一般以一千多字为好,不超过二千字。

02李氏老谱中的序言处理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李氏家谱的多次编修属性,会让历代家谱累积产生很多序言。特别明清时期老谱的序言数量非常多,而且有不少谱序的质量很高。李氏同心群平台认为:新修李氏家谱时,李氏原谱序的如何加进家谱是一件值得重视的问题。有的家谱将原谱序言置于谱书之前,也有的将谱序置于谱末的附录。旧谱序言一般只在原谱书中才起到序的作用,在新修谱书中就没有了其序的作用,仅作为了解旧谱的参考资料。所以这里建议将旧谱序言置于新修谱书的附录最好。如果旧谱中的序言内容特别多,新谱在辑录的时候可以适当挑选,但无论其文字如何费解深奥,也应当保留原样,只需在旁边做以备注,以免后人误解。

健在的人可以录入族谱吗?女子可以入谱吗?应该怎样记录?

不同地域、不同姓氏续修族谱的凡例不同,记录内容也不同,有些地方的族谱只记录已故祖公祖妣的族谱资料,有些地方的族谱不仅记录已故祖公祖妣的族谱资料,还记录了健在的家庭成员的资料,甚至还记录了刚出生的小孩的资料。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与时俱进,有些地方续修族谱体现了“以人为本,男女平等”的思想,女子的资料也被录入族谱。

所以,在族谱的世系录里,应该录入其本人出生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出生地、妻子的父亲名讳、妻子的主要职务、职称、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等信息。

第三、续修族谱录入资料要注意:

书有“祖”字和“公”字的世辈,妣某某某,还有卒、享寿多少岁、葬于何处,是不在人世间的祖公了。

健在的人书某某某,娶某地某人女某某某。不能书“祖”和“公”这两个字。(如图所示):

图片

当然不同的修谱人有不同的思想,有的人喜欢用文言文,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也有人喜欢用白话文,目的则是让后人容易理解,不造成歧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作用和意义。

修吾之李氏家谱,可以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使后人了解家族之生息、繁衍、迁徙、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等。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李氏家训族规以教育李氏后代,使其明德知礼,勿犯国家法规,于国则可以为人,于家则可以为子。又可增国家文化,符合民族复兴之大义,益国益家。修吾家乘,继传后世,此吾辈之愿也,是为序。

族谱的谱名如何命名

命名方法:

①地名+姓氏+几修

范例:《浙江安氏八修族谱》

②地名+姓氏+堂号

范例:《兰州市安氏武威堂总谱》

③地名+姓氏

范例:《思南安氏族谱》

④几修+姓氏

范例:《九修安氏家谱》

⑤姓氏+堂号+几修

范例:《安氏武陵堂重修家乘》

⑥原籍+姓氏+地名

范例:《江苏安氏迁贵州水城安氏族谱》

⑦郡望+姓氏

范例:《武威安氏宗谱》

家谱一般称呼

玉牒:专门记录皇帝世系。

世本:记载诸侯家世。

世家谱:孔子家族。

家谱:记录普通家族。

族谱:记录普通家族。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同姓为族。

宗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同祖为宗。

世谱: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

家乘:记录本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之书。

通谱:指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间通过合作(认同共祖、连通世系、重排昭穆等)编撰而为公认之谱牒。

合谱:记载两个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

统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总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大成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宗世谱: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支谱: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世系。

房谱: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房系世系。

家谱特殊称呼

本书:为了正本求源之意。

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陆机《文赋》中诵先人之清芬”之意。

数典不忘:反《左传》中“数典忘祖”之意。

祠谱:记载宗族祠堂各种内容为主的。

坟谱:记载本家族历代祖先坟墓位置、坐向、守坟、规约、墓祭仪式等内容

修谱时,封面上到底应该印家谱?宗谱?还是族谱?

家谱

家谱这个词,既有广义,又有狭义。平时人们口头上所说的家谱,就是一个各类谱的广义称呼,家谱包含有家谱、宗谱、族谱,以及家乘、谱牒。当然,小编这里提到的家乘一般不用做谱的名称,更多是作为一个称呼用在谱的扉页上,也用于谱局的一个标记而存在于谱上。谱牒一词则只会出现在谱的文献之中,泛指谱以及谱的各类资料总称,一般也不会用于谱的封面名称。所以家乘以及谱牒就不在这里详细讲述。

家谱还有一个狭义上的叫法,单纯指家谱,即一个以小范围编修的谱的具体叫法。比如一个家庭因为脱离了原居地之后,单独想成立一个谱,这里就用家谱更为恰当。一般这种家谱人数以及世系的跨度都不会太大,用宗谱和族谱显然就不适合。简言之,以单个家谱为单位所编修的谱,就称为家谱。

宗谱

目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就是宗谱这个词。宗谱在使用上其实有着更具体的用法:即整个家族成员是单一的先祖繁衍而来,比如一个谱上的族人均有一个共同的一世祖。那么谱就可以叫宗谱。宗是一个敬词,所包含的意义表达对同一祖先的敬意。当然,这种由单一祖先所繁衍的族群,也可以用族谱。

族谱

族谱也是目前修谱时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族谱一词在含义上比宗谱宽泛一些。如果老谱遗失,无法确定是不是同一祖先所传之后时,用族谱就较为恰当。还有目前同一地区的同姓人,联谱合谱比较普遍,这种在合谱之后,因各支来源不同,先祖不同,用族谱显然更为适合,而不能用宗谱。小编在此友情提示,族谱可以包含宗谱,宗谱却不能替代族谱来用,特别是联谱以及合谱之后,更不能弄混淆两者的用法。

谱编修完成后,负责人实在无法把握该用哪个词更准确的时候,就直接用族谱绝对错不了。

图片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