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你麻烦我,明天我麻烦你,来来往往,感情就建立起来了。但如果毫无分寸地给人添麻烦,只要一次,就能把关系弄僵、人情搞砸。前几天在知乎看到一个故事,知友@李二说,他在市郊买了一套投资用房,没装修,也没住人。有一天,李二突然接到物业的电话,说楼上邻居有事想跟他联系,希望他准许自己把手机号给邻居。李二心想,楼上的邻居找,无非就是卫生间在做防水,让他帮忙看看是否有漏水这样的事。邻里之间,本该互相照应,这样的麻烦事,也是举手之劳,于是爽快地答应了。但没想到,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才知道,对方是要在他家卫生间顶上打个洞,因为家人用不习惯马桶,所以想在卫生间里做个蹲便池。“你做蹲便池为什么一定要打洞呢?你不可以把卫生间垫高吗?”邻居这一句话,把李二气得够呛,垫高自家卫生间怕影响美观,那半个便池露在楼下邻居卫生间的天花板上,别人家就不需要美观了吗?李二没同意,邻居还急眼了,不高兴地说:“都是邻居,怎么这么不好说话啊?就当帮我一个忙喽。”
“这不是帮不帮忙的问题,你这个要求,谁都不会同意。再说了,破坏了墙体结构,就算你防水做得再好,你能保证以后不漏水吗?你说得轻巧,你来负责,你负什么责?十年二十年后呢?你还会承认吗?我不想考验人性,所以,请不要再跟我提这种无理的要求!” 李二的话让邻居哑口无言,正以为对方会知难而退时,对方却说了一句话,差点让李二晕过去。他说:“我以为这是小事,你一定会同意的,所以,已经叫工人开始砸墙了。”把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家楼顶砸个洞,只是小事?这得是多没分寸感的人才能说出的话。记得《奇葩说》里有一期的辩题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美德吗?反方认为不是,他们中有人提到,日本是一个很不爱给人添麻烦的民族,走到哪里,大家都是自己做好自己的事,绝不麻烦别人。所以日本人人情淡漠,有人甚至成年离家后,就跟原生家庭断了联系。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自杀率高的原因之一,你在生活中受了伤,身边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能自己排解,排解不了的人自然就想不开了。但中国不一样,七大姑八大姨之间,今天麻烦这个帮忙看一下孩子,明天又麻烦那个帮忙捎点东西,关系就在这一来二去中拉近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无法孤立生活,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免不了麻烦别人。就像罗振宇说的,互相麻烦是这个社会繁荣至今的基本机制。如果你麻烦别人的事,超越了你与对方的关系,人情就永远也建立不起来。就像李二的邻居,本来破坏别人家房子,这事就不占理,如果住在楼下的是自己的父母,没准还不会计较。但李二于他只是个没有丝毫交情的陌生人,想让对方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这就不叫“添麻烦”,而是“损害利益”。张泉灵说,上海人有一个词叫“识相”,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拜托超出你们关系的事,这样的人就叫做“识相”。对于关系很好的朋友来说,你出事了,他明明可以帮到你,你却不找他,对方反而会觉得你不够意思,不把自己当朋友。而明明两个人只是点头之交,你却希望对方帮你找工作;明明只是普通朋友,你却张口闭口让对方借你几万块……这就叫不“识相”。没有分寸感的人,要么是涉世未深,未经历人世风雨,要么就是单纯的坏。李二的邻居,就是自私和坏,把自己的无理要求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还瞒着对方先斩后奏。故事的后续是,李二赶到邻居家时,悲剧就已经发生了,李二让对方修复,对方不愿意。“我会找公安、找城管说理,如果找这些没用,我就把你的管子拆了,把你的便池砸了,你别想住得舒服。我这套房子反正不住人,我陪你玩到底!” 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上海一个小区的志愿者,32岁的涂小鹿。之前上海封控的时候,她所在的小区里,有一个89岁的独居老人。老奶奶身上毛病不少,牙齿掉光了,只能吃很软的食物,耳朵也聋了,要靠助听器才能听见,一只眼睛也坏了,基本上看不见东西。涂小鹿知道后,就特别关照她,比如做一些很软的蛋糕,给老奶奶送去。照理说,老奶奶这么困难,被封控在家,手机也不会用,这个时候涂小鹿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她肯定是什么事都要找她办,抓着她不放。但这个老奶奶却极有分寸感,涂小鹿这样说:“每次见面,虽然她都有很多话想说,但只要我有事,她就会马上离开。”每次涂小鹿送了老奶奶东西,老奶奶都会找机会进行回礼。比如,涂小鹿送了一幅她自己画的《星月夜》,老奶奶就送她一本梵高的画册作为回礼。再比如,母亲节时,涂小鹿团购了风铃花给老奶奶送去,因为老奶奶特别喜欢花。送花过去的时候,看到老奶奶家的鸡蛋没了,第二天涂小鹿又团购了鸡蛋送过去。结果当天中午,老奶奶就给她送来一封信,表达了感谢,并送来了蛋钱。人和人的关系,的确是从相互麻烦开始的,但这样的麻烦必须适度,且一来一往,关系才能持久。就像老奶奶和涂小鹿,一方麻烦了另一方,另一方适当给予回馈。送钱送物,还是表达感谢都没问题,总之不能白白麻烦了别人。人情不是给别人添麻烦,而是你给别人添麻烦之后,懂得回报对方。美国行为艺术家阿曼达·帕尔默曾经在街头做过活体雕塑,乞讨卖艺,她在TED演讲中提到这段日子。她说,自己通过和经过的每个人的眼神接触,深深地体会到:“请求的核心是合作”,他们给予她金钱的时候,更希望通过帮助他人感受到彼此真实的存在与关怀。 也就是说,施舍者付出金钱的同时,其实也换取了心理上的舒适感,这是相互的。别人愿意为你付出时间和精力,不是因为他是雷锋,而是因为做这件事满足了他的某种需求。给你意见满足了他好为人师的需求,帮你介绍资源满足了他助人为乐的需求,甚至仅仅是让对方欠你人情,也是一种需求,为的是将来你有求于他时不会太被动。所以,我们在麻烦别人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人家凭什么帮你?帮你对你有什么好处?回答了这个问题,就不必在求人帮忙时感到歉疚,因为你知道,自己与他们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别人帮了你一次,你也会在心里时刻想着如何回报对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