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出版的《眉县志》,关于其境内窦姓,有这样的记载:在P732《眉县人民分姓户数统计表》中,眉县有窦姓户数172户,居于全县各户姓第59名。在《眉县各乡镇姓氏调查汇总表》,载小法仪窦家河72户,窦姓在小法仪的姓氏排名中列第13,而横渠乡在其第13位周姓77人后再无载——窦家堡没有被统计。 在P71《民族构成》中,称眉县的“陈、窦二姓原为鲜卑族”。关于窦姓来自鲜卑,历史上有这么一说。其实汉朝的外戚窦氏,原本就是汉族人氏,因受打压后,投奔囟奴担任“大人”,而在魏孝文帝改革时又改回窦氏,认祖归宗。但《眉县志》中的这一说,可以存疑,期待后来者释惑。 在P19的《行政区划·明代以前》中说:“据清《郿县志》: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眉县有3乡28社,”其中太白乡有10社,“豆村”列第8社。这是“窦(豆)”姓在《眉县志》中出现最早的记载。 到了清代中期,全县分设东、南、西、北四个乡,下辖48个联,292个堡(或曰303堡)。其中南乡第11联辖有“杜(窦)家河”。 第12联辖有中心堡“杜(窦)村”。二处均距县城30华里。 民国24年(1935),县以下设6个联保处,辖42个总甲长。槐芽联保处辖有豆村总甲长。 民国29年(1940),县设4个镇公所,辖51个保公处。槐芽镇公所辖8个保,其中六保公处驻豆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将全县调整为6个区,辖43个乡和两个乡级市。第二区公所驻槐芽镇,辖6个乡1个市其中五乡驻豆村。 1958年9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取代了槐芽区公所和各乡人民委员会。其中,东风人民公社辖有豆家河生产大队,太白人民公社辖有窦家堡生产大队。 1961年9月,横渠公社辖有窦家堡生产大队。小法仪公社辖有窦家河生产大队。 1968年2月,横渠公社辖有窦家堡生产大队。小法仪公社辖有窦家河生产大队。 到《眉县志》编辑的2000年时,《今村庄名录》中已经消失了“豆”字。小法仪乡所辖行政村有窦家河村,所辖自然村有窦家河、南窦村、中窦村、北窦村。横渠乡所辖行政村有窦家堡村,自然村有窦家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