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抓住绩效的本质:让员工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blackhappy 2022-12-25 发布于陕西

绩效管理是不是企业的灵丹妙药?为什么别人手里的熊掌,到了你的碗里却成了砒霜?“千斤重担有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说起来好听,做起来很难!绩效考核,让多少老板耿耿于怀,让多少管理者纠结不已,让多少员工爱恨交加! 一旦操作不当,不但容易擦枪走火,甚至会与预设的目标和初衷背道而驰。

那么,既然是绩效管理惹的祸,何不废除绩效管理呢?实际上,绩效管理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要弄清楚标准是对谁使用、被谁使用、怎样使用。一个再完美的绩效管理方案,如果不问现状、不讲对象、不讲使用方法,一定会偏离绩效管理方向,偏离企业的本质,偏离考核的目的。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同理,否定不当的绩效考核,不是要把绩效管理本身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文章图片1

// 绩效是什么?

有一次,我在一家企业讲绩效管理的课程。课上我首先向学员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口口声声说要改善绩效,那我想问问大家,绩效到底是什么啊?”这时候,我听到有人小声嘀咕道:“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 在他看来,绩效就像每天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简单,答案不仅是天然存在的,更是显而易见的。我就对学员们说:“请各位先好好思考一下,然后再回答不迟。”于是,我听到了以下各种答案:绩效就是销售额;绩效就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绩效就是把事情做好;绩效就是做出业绩和效果;绩效就是利润;绩效就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

为何这么简单的问题,答案却如此千奇百怪?我们先不去计较这你些答案正确与否,而是惊讶怎么会有这么多不一致的答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员工在对绩效的认识上如此不一致,又怎么可能把绩效做好呢?有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在绩效这个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更不必把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往自己身上套。

鲁迅有一句很精辟的话:“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说管理一定要简单、有效,那得有个前提:大家有比较趋同的看法,否则就会陷入非常复杂而难以有效管理的境地。

文章图片2

一个组织对绩效的定义之所以出现不一致,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认知,而这些认知又不能纳入同一个认知体系之内。所以,必然会出现分歧,其根本原因在于:屁股决定脑袋。很多时候,组织中的人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其实这无异于盲人摸象,缺乏整体的“触觉” 和眼光,容易把自己所摸到的、看到的一部分当作全部,当作事物的本质。

实际上,本质不是那么轻易能够摸到的。因为我们坐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得出的答案自然就会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背景和知识结构,有着一套不同的行事指导理念,如果不能把这些差异捏合成组织的价值观,那么在具体行动上就很难做到统一调度,更难使员工能够真正自动自发地工作。

如此,绩效管理就会成为少数天才和精英才能做的事情。但是,天才和精英都是极少见的,而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可能长出三头六臂。那么,如何让普通人都能够进行自我绩效管理呢?这正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

文章图片3

// 绩效管理模式大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说要想知道葡萄的味道,必须得亲自尝一尝,但有时候,我们必须站在事物之外来看问题,才会豁然开朗。由于我们都从属于一个个组织或团队,会养成从内部看问题的习惯,殊不知问题的答案往往在外部。

政府、学校和企业对绩效的定义是不同的。即使同属于企业组织,由于其企业所有人性质的不同,对绩效也有不同的定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同一种绩效管理模式套用在不同性质的组织中,那样必将失败。

对于营利性组织来说,企业首先要关注的是经济绩效,即利润如何,销售额如何。也就是说,企业从存在那一天起,就必须创造经济绩效,否则一个企业就无法存活,更别谈有什么发展了。那么,反过来说,企业的绩效是否仅仅就是经济绩效呢?我觉得,绩效至少要从三个层面来定义。

文章图片4

1、企业整体层面

经济绩效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就是财务数据,而财务数据反映的只是一种“过去式”,是对过去所做工作的反映。所以,在企业层面,定义绩效的首要关键就是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没有这种绩效文化明确落地,就很难使绩效真正做好、深入人心。

哪些钱能赚、哪些钱不能赚、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不仅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水平,更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而态度的背后就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所以,方向一定不能错!方向一错,再好的绩效管理技术,都必然适得其反。

2.团队层面

我们很容易把团队的绩效误认为是部门的绩效。部门与团队的区别在于:部门容易导致壁垒,而团队之间的本质是配合。团队不是对上负责,而是对流程负责,对流程负责就是对客户负责。

财务数据只是最终的结果,而产生财务数据的过程则十分关键。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作,都要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所以团队的绩效更多是在于如何协作,从而形成一个行动的整体。

3.个人层面

个人的绩效,主要是根据岗位定位而来,岗位则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个岗位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不同,其在各个工序或辅助作业中的绩效定义是不一样的。在这一点上,价值链理论可以给予我们很多的启发。因此,个人绩效讲究个人与组织的协调性,以及如何达到整体最优化和个人最优化的结合,这样做就成功了。

文章图片5

// 绩效管理要解决“为谁干”的问题

孙悟空为什么能够把神仙打得落花流水,却奈何不了一些下界的妖怪?因为神仙们都是为玉皇大帝打工,交差就好;妖怪都是在为自己创业,必须拼了老命。这就是激励和分配问题。很明显,为别人干和为自己干的干劲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最好的考核激励,就是让员工为自己干!某位培训师就说过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革命最大的成功在哪儿?是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在为自己干!改革开放就是解决为谁干的问题。”

很多年前,我的香港老板对我说过一句话:“公司要实现无为而治,人人都成为老板!”当时我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是不同意的:“什么`无为而治,人人都成为老板'啊,你就忽悠吧!”可后来的经历让我真切地感觉到,他是对的。他的理念绝非是不切实际的理想:无为而治本质上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无为”只是手段,“而治”才是目的。可我们许多人却总是停留在“无为” 上,不懂得为什么要通过“无为” 而达到“无不为”!其实,这才是高境界,才是我们根本的管理追求。

所以,最好的管理不是你管理我、我管理你,而是自己管理自己。因为一个人从来都不是通过他人的硬性管理而实现有效工作的。那么,谁才是最好的自我管理者?当然是老板。如何成为老板?答案很明确:企业实现内部的交易结构。通俗来讲,就是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工作单元)自负盈亏。如此一来,就不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真正做到对结果负责。想一想,你完成不了工作任务或不被认可,我就不会付你工资,你就拿不到收入!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自己对自己的投入产出负责,这就是最好的绩效管理,这就是在为自己干。

为谁干,不是一定要把股权和股份都分出去,而是实现一种内部的交易结构,实现自动更新和淘汰。为谁干,就是让人看到希望,能在你这里获得好处。如果你既不能让员工看到希望,又不能让员工获得好处,必定让员工觉得一切都是在为老板一个人干,那员工怎么可能倾尽全力呢?

文章图片6

在任何一个组织当中,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然后才能谈成就感和使命感。为什么很多企业老板觉得自己在前面跑,而员工在后面跟不上趟呢?比如,你讲你的宏伟蓝图和战略目标,员工却在一旁听得打瞌睡。员工为什么会打瞌睡?因为你说的内容提不起他的兴趣,与他没什么关系,他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触动。

表面上看,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利益不一致。多少企业老板富了他一人,却苦了一大片。没有共同富裕的愿景,就不可能驱动人真正去帮助你一起实现宏伟蓝图,因为利益一致才能目标一致,才会有分享,才会有团队合作。否则, 必然会出现“老板在前面跑,员工在后面走”的情形,甚至存在利益冲突,那么就很难做到“上下同欲”。

惩罚或奖励机制决定了多数人对待问题的态度。比如,人们对待坏事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是我干的”,赶紧撇清关系、划清界限。同样,人们总是倾向于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这并不是爱逃避责任,而是一种源于自我保护的应激心理机制。如何兑现奖惩,则决定了这种心理的强弱。

员工往往想的是你给我多少钱,我干多少事;老板想的是你干多少事,我给你多少钱。双方越是纠缠于这样的事,往往就越做不成事。现实中很多企业就是这种状态:对于员工来说,工作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任何成就感而言;而对于老板来说,关心的是赚钱,却并不考虑未来的方向,甚至不去想是否为客户创造了价值!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忽视外部最重要的对象——客户。所以不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必须放下一时的眼前得失,把关注点集中到客户身上才会获得双赢!

因此,涉及利益重新分配问题时,必须兼顾到各方利益。“以其不自私,故而成其私”,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能够为别人带来价值,并充分建立合作与互惠的基础。

文章图片7

所以,绩效的关键不是分多分少的问题,而是取决于“舍不舍得”和“能不能够”。好的企业,既充分满足老板的“自私”,又能让员工在交易过程中充分“受益”,这样就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确保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舍才能得,这不仅是大胸怀,也是大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