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金》三黄汤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体会

 健行zhz 2022-12-25 发布于山东
       

《 千金 》 三黄汤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体会

袁荣金周天梅 **

基金项目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中医 ( 临床 、基础 ) 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 编号 : 国中医药人教发 〔 2017 24 #通讯作者: 周天梅 , E-mail :ztm729@126.

com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浙江杭州 310007

关键词 《 千金 》 三黄汤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医案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 、 贝尔麻痹 , 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以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表现. 如额纹消失 , 眼裂闭合不全 , 鼻唇沟变浅 , 口角歪斜 , 贝尔征等小 。 目前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 , 一般认为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 , 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劳累后起病 。 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 、 营养神经 、 抗病毒 、 护眼为主。 大部分患者及时治疗后可逐步恢复 , 但不完全性面瘫一般需要治疗 1~2 个月 , 完全性面瘫则需 6 个月 甚至 1年 , 治疗周期较长 , 且常遗留后遗症。 中医治疗本病多针药并用⑷ , 而笔者导师周天梅老师通过辨病与辨证结合 , 抓住其脉络空虚 , 贼邪不泄的发病特点 , 以《 千金 》 三黄汤为主方 , 不仅可以缩短本病治疗时间 ,而且能有利于改善患者体质 。

1 方证分析

《 千金 》 三黄汤见于 《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 》 : “ 附方《 千金 》 三黄汤 : 治中风手足拘急 , 百节疼痛 , 烦热心乱 ,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 麻黄五分 , 独活四分 , 细辛二分 , 黄芪三分 , 黄苓三分 。

方中麻黄驱邪外出 , 《 神农本草经 》 言其发表岀汗 ,去邪热气 ”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国 ;黄仕沛先生擅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 认为麻黄可振奋沉阳, 是神经功能受损不可多得的一味良药页 。 黄芪固表扶正 , 《 神农本草经 》 言其主大风 , 补虚 , 排脓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麻黄与黄罠相伍 , 一泄一补 , 符合《 金匮要略 》 所言脉络空虚. 贼邪不泄, 乌头汤中用麻黄与黄芪同用 , 亦是如此 ,黄芩泻火除烦,且可预防邪气郁而化热 。 独活 、 细辛祛风散寒 。 全方以固表祛邪为主 ,兼散寒除热之功 , 符合面瘫病发病特点 。 故可作为面瘫病之基础方 。

2 临床体会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 方中麻黄用法用量最为关键,笔者导师经验 , 依据患者体质虚实不同 , 麻黄初始用量为 10~15g, 每次递增 3g, 另外 , 用仲景方须遵仲景法 , 麻黄须先煎 , 去上沫 , 则可减轻麻黄不良反应 。

“ 细辛不过钱之说源于陈承 《 本草别说 》若单用末 , 不可过钱 , 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 成为了目前临床中的法定剂量⑷ 。 有研究发现 , 细辛的毒性主

要是其挥发油成份中所含黄樟醸所致⑼ , 故在汤剂使用中无须受限于此 。 根据患者寒热偏重不同 , 常用细辛剂量为 5~10g, 临床使用中未发现有细辛中毒者。

黄芪大剂量使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若患者平素易感 , 或出现乏力 、 自汗 、 皮肉松弛等症 , 可用至60g, 甚至更大 , 如无上述表现 , 常规剂量为 15g 左右 。黄芩 、 独活则多在 6~15g 之间 。

此外 , 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还需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 , 在以 《 千金 》 三黄汤为基础方的同时 ,需根据实际情况辨证加减 。 属风寒者,加用桂枝汤;风热者 , 加用僵蚕 、 葛根 , 或加大黄芩用量 ; 风痰者 , 加用白附 、 僵蚕等祛痰通络之品 ; 气虚血瘀者 , 可加大黄罠用量 , 或加用党参 、 白术 、 川芎等益气活血 。

3 验案举隅

1 吴某 , 男,36 岁 。 初诊日期:2017 12 8 日初诊 。 迎面受风后出现口角歪斜 2 天 , 伴左耳后胀闷不适 , 头痛 , 平素易感 , 易汗 , 受风后易头痛 。 刻诊: 左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左侧闭目不能 , 口角右歪,手心潮 , 纳差 , 寐可 , 二便无殊 , 舌淡 、 苔薄腻 , 脉浮细软 。 中医诊断 : 面瘫病 ; 辨证: 表虚风寒袭络 ; 治法 : 固表祛邪 , 散寒通络 。 处方 : 麻黄 ( 先煎 ) 、黄芪各 15g, 桂枝 、 赤芍 、 生姜各 12g, 独活 9g, 黄芩6g, 细辛 5g, 大枣 10g, 炙甘草 8g7剂 。 每天 1 剂 , 水煎 , 分早晚两次温服 。

2017 12 15 日二诊 : 口角歪斜好转 , 耳后胀闷感减轻 , 头痛缓解 , 仍易汗出 , 手心潮 , 舌淡 、 苔薄白 , 脉浮细软 。 前方麻黄增至20g, 先煎 , 黄芪亦增至 20g7 剂 。

2017 12 22 日三诊 : 口角歪斜较初诊时明显减轻. 耳后胀闷感消失 , 易汗情况好转 , 胃纳可 , 舌淡 、 苔薄白 , 脉浮细 。 前方麻黄增至 23g, 先煎 。 14 剂 。 2018 1 5 日四诊 : 口角歪斜基本缓解 , 双侧鼻唇沟及额纹对称 , 左侧闭目可 , 胃纳可 , 舌淡 、 苔润. 脉细 。 服药后无心悸不适 , 前方麻黄增至 28g, 先煎 。 7 剂 。 半月后随访 , 患者表示口角歪斜已基本恢复 。

按 : 患者平素表虚 , 騰理不密 , 故易感外邪 , 营阴不能内守 , 故易汗 、 手心潮 , 风寒邪气中于头面经络 , 故见口角歪斜 、 头痛 、 耳后胀闷 , 外邪客胃 , 胃气受损 , 故纳差 , 舌淡 , 脉浮细软为表虚外感之象 。 四诊合参,属表虚风寒袭络证 , 故治以固表祛邪 , 散寒通络,予三黄汤合桂枝汤 , 方中麻黄 、 黄罠一泄一补 , 固表祛邪 , 细辛 、 独活散寒通络 , 黄苓防止邪郁化热 , 桂枝 、 赤芍调和营卫,生姜 、大枣 、 炙甘草健胃和中 , 二诊因患者仍易汗 , 考虑表虚较甚 , 故加大黄芪用量,麻黄用量为使用本方之关键 , 因未见心悸等副反应,故逐渐增量 。

2 熊某 , 女,35 岁 。 2017 12 13 日初诊 。 劳累后出现口角歪斜 1 周 , 伴右侧耳后疼痛 , 局部未见疱疹 , 外院予中成药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 。 刻诊 : 右侧

额纹及鼻唇沟变浅 , 口角左歪 , 右眼闭目不全 , 心悸 ,手心潮 , 纳寐可 , 大便干 , 小便无殊 , 舌淡 、 苔腻 , 脉浮滑略数 。 中医诊断: 面瘫病 ; 辨证 : 风痰阻络 ; 治法: 祛风化痰通络 。 处方 : 麻黄(先煎) 、 黄芪各 15g, 细辛 、黄芩、 僵蚕 、 地龙 、 关白附 、 炙甘草各 6g, 桂枝 12g, 独活8g, 生白术 30g o 7 剂 。 每天 1 . 水煎 , 分早晚两次温服 。 2017 12 20 日二诊 : 口角歪斜 、 大便干好转 , 心悸 、 手心潮减轻 , 仍感耳后疼痛 , 舌淡 、 苔薄腻 , 脉浮软 , 前方麻黄增至 18g, 先煎 , 加制附子(先煎 )15g 14剂 。 2018 1 3 日三诊 : 口角歪斜明显减轻 , 耳后疼痛好转 , 偶有心悸 , 大便无殊 , 双侧鼻唇沟基本对称 ,右眼闭目尚可 , 舌淡 、 苔薄白 , 脉软略浮 。 前方麻黄增至 20g. 先煎 , 去僵蚕 、 地龙 、 制附子 。 7 剂 。 半月后随访 , 患者诉口角歪斜已缓解 , 故未再复诊 。

按 : 风痰阻于头面经络. 故见口角歪斜 , 经气痹阻 ,故耳后疼痛 , 痰扰心神,故心悸 , 痰湿阻滞 , 津液不生 , 故大便干 , 苔腻. 脉浮滑为风痰之象 , 四诊合参 , 属风痰阻络证 , 治以祛风化痰通络 , 故于三黄汤基础上合用牵正散(地龙代全蝎 ) , 奏化痰通络之功 , 桂枝 、 炙甘草定悸 ,生白术生津通便' 、 病证方相应 , 故有良效,二诊因耳后疼痛未减 , 故加用制附子止痛 , 三诊因痰渐消散. 故去僵蚕 、 地龙 , 疼痛减轻,故去制附子

4 参考文献

[1]贾建平 , 陈生弟. 神经病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39-340.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49(2):84-86.

[3]BaughRF,Basura GJ,IshiiLE,etal.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Bell'sPalsyExecutiveSummary[J] .Ot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OfficialJournalofAmericanAcademyofOt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 ,2013,149(3Suppl) : SI.

[4]刘志丹,梁薇 ,杨艳. 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文献中医证 、 治特点数据分析 [J1 . 中医药信息 ,2014,31(2)

33-36.

[5]姜雪 , 孙森凤 , 王悦. 麻黄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化工时刊 ,2017,31(5):28-31.

[6]何莉娜 , 潘林平. 杨森荣. 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19-23.

[7]王翔宇. 黄芪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J]. 科技风 ,2017(3)182,

[8]黄保希 . 基于古方细辛运用 — — 揭秘辛不过钱真谛 [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 全国第 3 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10:4.

[9]黄顺旺. 细辛的药理毒理和临床应用 [J]. 安徽医药 ,2003,7(6):477-479.

[10] 王淑华 , 王红霞. 浅析黄英不同剂量的药理作用 [J]. 浙江中医杂志 ,2002,37(6):32-33.

收稿日期 2018-08-12   

浙江中医杂志 2019 3 月第 54 卷第 3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