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被列为外感首药,它的副作用是什么?

 莫为天下先 2022-12-25 发布于湖南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麻黄药性温热,是中医解表发汗的第一药,它作用力量强,起效迅速,可以深入到血脉之中发散凝滞气血的风寒,医学家邹润安曾说“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气血之偏盛”,主要的含义是药性的寒热属性,可以改善和纠正人体气血的盛衰,例如受寒时使用药性温热的药物驱散寒邪。麻黄性温热,偏性极大,使用不当极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我在这里提示您,非专业中医人士不可随意的使用药性猛烈的麻黄。

★张仲景外感之首药——麻黄

  • 人体感受了风寒邪气后,由于寒性凝滞血脉内的气血,患者常有周身酸痛乏力不适的症状,寒邪收引毛孔,毛孔闭塞,体表的保卫人体的气与之抗争,引起发热无汗的表现,此时,按照现代医学的诊断来说患者可能是存在呼吸道感染问题,而早在东汉末年时期医圣张仲景则以外感风寒证确立病机,选择药性温热发散解表的麻黄类中药驱散风寒。清代医学家柯琴注解《伤寒论》时曾提到麻黄“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峻剂的意思是发汗力量强,作用迅速,犹如行军打仗的一员猛将,药性刚烈需要恰当应用。
  • 麻黄最大的副作用是发汗太多,引起的过汗亡阳,亡阴。我解释一下其中的含义,人体气血相互依附,互不分离,血液津液经常阳气的蒸腾就会形成滋润人体的汗液,所以,一旦汗液过多的排出,就会导致气血津液的大量消亡,脏腑失去了气血的滋养,轻者就会出现口干,心悸,头晕,手足拘挛,喘粗,严重者可危急生命。即是《内经》所说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的提示到气血津液不足,内寒重,或内热亢盛时,不可使用麻黄,并确立了麻黄九禁,如咽喉肿痛,小便频数疼痛,疮疡初期,出血,血虚等禁用发汗之药,同时,因风邪侵袭体表,并没有寒邪参与的情况下,也不可滥用麻黄,风邪侵袭多开泄毛孔,形成汗出表现,此时如果使用过多的发汗解表药,必将引起津液亡失,出现误治后的病理改变。如《伤寒论》大青龙证中的禁用麻黄类的提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麻黄)。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肌肉拘挛跳动),此为逆也。”

★麻黄的作用原理

  • 麻黄是麻黄科植物,常见的有草麻黄和木贼麻黄,主产于我国的河北张家口,内蒙等省份,以内蒙所产的麻黄质量最好,根据麻黄的气味形质可以判断麻黄的基本作用原理,
  • 麻黄形似木贼草,外形纤细节节升发,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认为麻黄气味清淡,质地轻清,清则浮升,作用力量自下而上,自内而外。浮升属阳,阳主温热,它的药性温热使然。阳表阴里,作用的部位是体表肌肉和毛孔。《本草崇原》中说:“麻黄空细如毛,开发毛窍,散其风寒”。
  • 它外皮色青黄,内部色红,青色入肝犹如筋脉,黄色入脾犹如肌肉,红色入心犹如血脉。麻黄质地清轻,中空直上,发散之力可以深入到血脉之中表散风寒。清代医学家唐容川曾提到“麻黄茎细丛生,中空直上,气味轻清,故能透达膀胱寒水之阳气,以出于皮毛,为伤寒要药”。
  • 风寒束表,肺主皮毛,风寒内闭于肺常导致咳嗽喘粗,肺具有调节水道通行的作用,风寒邪气侵犯,水道闭塞常引起浮肿,鼻塞的表现,开发毛孔的麻黄同时亦可宣肺利水。
  • 由此可见,麻黄是解表散寒的第一药,可以深入肝经血脉,顺肝气升发之势而驱散风寒,犹如一只穿云箭,猛烈而迅速。

★总结

麻黄中医表证的首选药材,起效迅速,对证使用效如桴鼓,它似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救急挽危,使用不当可导致口渴心悸,头晕,内火亢盛等副作用。《洄溪医案》曾记录一位平时就有咳血病史的患者,她是上海人,感冒后出现发热无汗,咳喘,平卧困难,情况比较紧急,由于平时咳血。多数医生认为是阴虚火旺,应该按照降火的方式使用苦寒药,但经过治疗后毫无效果,徐灵胎先生对患者诊断后,确定为外感风寒不解,痰饮凝聚于肺,首选麻,桂解表,病人按照徐先生的治法病人很快就痊愈恢复了。

松江王孝贤夫人,素有血证,时发时止,发则微嗽,又因感冒变成痰喘,不能著枕,日夜俯几而坐——清·徐灵胎《洄溪医案》

同样,清代医学家吴鞠通的表哥,平时爱饮酒,出现咳嗽发热后,误用了麻黄,实际上,他的问题是内火亢盛,误用了药性温热的麻黄导致内热亢盛加重,热盛肉腐形成肺痈。由此可知,麻黄不可滥用,滥用易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堂伯兄 饮火酒,坐热炕,昼夜不寐,喜出汗。误服枇杷叶麻黄等利肺药,致伤津液,遂成肺痈——清·《吴鞠通医案》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