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台山显通寺

 哲齐66 2022-12-25 发布于山西

各位朋友:大家好!
离开塔院寺,接下来要向大家隆重推出的是这次清凉佛国之旅的压轴大戏——五台山两千年佛教历史的开山圣寺、五台山历代祖师演教说法的镇国道场、五台山奇珍异宝荟萃一堂的恢弘大刹——显通寺。
参礼显通寺,祝大家心生欢喜、清凉如意、显运通达!

图片


(钟楼建在外)
这座上为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楼阁、下为石券过街门洞的建筑就是显通寺的大钟楼,它是五台山最大的钟楼。

图片


人称显通寺有四大怪:
钟楼建在外,山门斜着开。经阁前后盖,殿殿文殊在。
其中第一怪便是“钟楼建在外”。
一般寺院的钟楼都建在寺内,这座钟楼却偏偏盖在了外面。
原因是在明朝万历以前,塔院寺还是显通寺下设的一个塔院,但是到了万历七年(1579),万历皇帝为了给母亲慈圣皇太后祈福延寿,把塔院独立出去建成了现在的大塔院寺,由于塔院寺的位置靠前,所以寺院前面的牌楼、山门、钟鼓楼就统统归了塔院寺。
这样一来,显通寺只好另辟道路、重开山门,并在新开辟的道路上修建了木牌楼和这座大钟楼。
这座钟楼的位置非常特殊,因为在明代,显通寺是全山的领袖寺院,所以显通寺的大钟楼就是全山的总钟楼,因此建在了台怀镇寺庙群的枢纽位置上,不仅肩负着号令全山的作用,也成为了显通寺坐镇台怀、领袖全山的醒目标志。
门洞50上“震悟大千”四个金字充分反映了这种庄严崇高的气势。
既然可以震悟大千,那这口钟一定小不了,的确,显通寺的大铜钟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高 2.62 米,最大口径 1.8 米、周长 5.2 米、厚 10 厘米),铸造于明正统五年(1431),是五台山最大最重的一口钟,同时也是最特别的一口钟。
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口幽冥钟,可以随缘许愿、随时敲击,也可以通天达地、解脱生死。
幽冥钟又叫百八钟,每天早晚都要敲击三通,每通各 36 下,总共 108 下,寓意破除人世间的 108 种烦恼,正所谓:
“闻钟声、烦恼轻,离地狱、出火坑,菩提长、智慧增,愿成佛、度众生。”

(山门斜着开)
这是显通寺的头山门,它和里面的大山门一样,都是向东南方向斜着开的,这就是显通寺“四怪”的第二怪——“山门斜着开”。
为什么不是堂堂山门朝南开,而非得旁门左道斜着走?
其实刚才已经和大家交待过了,是因为塔院寺独立出去后显通寺没有了山门,原打算把第一重大殿观音殿改成山门,但塔院寺和显通寺之间的狭窄空间实在不足以容纳一座大寺的山门,于是只好选择东南这个比较吉利的方向重开山门,形成了“山门斜着开”的现状。
(大山门前细说“大、久、全”)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显通寺的大山门,在这里,我来向大家通报一下显通寺的总体情况。
显通寺在佛教界有一个不大为外人所知的绰号,叫“大久全寺”,宏大的大、悠久的久、齐全的全,“大、久、全”三个字应该说大体概括了显通寺的特点。
先来说大。
大是指规模大、名望大。
从面积上说,显通寺占地 43700 平方米,殿宇楼堂 400 多间,中轴线上排列着七座大殿,舒展开阔、恢宏壮丽,是五台山最大的寺院。
而在明朝万历以前,显通寺的规模比现在还要宏大。
那时的显通寺,南临皇城直面台怀盆地,北接圆照坐靠灵峰圣境,一条长达 500 米的中轴线贯通全寺,煌煌然占地 8 万多平方米,堪称汉传佛教第一大寺。
从单体建筑上来说,显通寺有着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最大的钟楼、最大的斋堂、最大的禅堂、最大的罗汉堂、最大的铜钟、最大的云板,就连这边的粮仓也是最大的,它过去叫“蒙楼”.
据说抗日战争时,显通寺一次捐粮就达 3 万石,民间有“显通寺关门三年也饿不着”的说法,现在这里已经改造成为“佛国藏珍楼”,是五台山最大的文物展览馆。

图片


显通寺还是五台山最大的宗教权力中心,旁边这座院子就是五台山佛教协会和五台山宗教局的所在地,历史上除了清朝等个别时期,显通寺都是五台山的宗教政治中心。
再来说久。
久是说历史久。
显通寺的历史几乎和中国佛教同步。
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 2 年传入中国,到了政治清明、天下安定的东汉明帝时期,佛教迎来了一次关键的发展机遇。
汉明帝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从西方飞来,绕着宫殿飞行一圈后又向西方飞去。
第二天早上,明帝把这个梦告诉了大臣们,其中有一个叫傅毅的博士告诉他,这个金人可能是西方的神,叫作佛。
明帝于是派蔡愔和秦景等十几个人出使西域拜佛求经。
永平八年,他们在现在的阿富汗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诚恳邀请二位高僧到中国传播佛教。
永平十年,二位高僧用白马驮着经书和佛像来到了东汉的首都洛阳。
明帝十分高兴,安排他们住在鸿胪寺,也就是外交部。
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西雍门外兴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又因为二位高僧的居住地是鸿胪寺,所以命名为“白马寺”。
从此,“寺”成了佛教活动场所的专用名词。
也就是在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云游天下来到了五台山,他们看到这里五峰环抱,气象非凡,五峰之中一峰突起,简直就是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峰的翻版,况且山下还有阿育王设立的释迦牟尼佛祖舍利塔,真是一个天造地设的佛教圣地。
于是回去后马上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建立寺院,取名大孚灵鹫寺,大孚两个字是弘扬和信仰的意思,是汉明帝刘庄特意加在寺名前面的。
大孚灵鹫寺就是现在显通寺的前身。
因此,显通寺不仅是五台山的开山祖寺,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仅晚于白马寺的第二座寺院,和白马寺一起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祖庭。
为了纪念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位高僧,显通寺还创立了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宗派——摩法宗,其法脉一直延续至今。
当然,也有专家和学者认为显通寺的始建年代应该是在东汉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在这种说法没有形成共识之前,我们这里仍然沿袭佛教界的东汉说。
北魏时期显通寺改名花园寺,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
唐代改名大华严寺,成为中国最早、最大的国际性佛教道场;
明代初期改名大显通寺,万历年间塔院寺独立出去以后,改名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
清代又复名大显通寺至今。
最后说全,全是说功能全。
显通寺的全体现在六个方面,即“殿全、铜全、佛全、景全、文殊全、宗派全”。
“殿全”,显通寺殿堂机构保留着明清原貌,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寺院之一;
“铜全”,显通寺是一座“明代铜铸艺术博物馆”,明代铜钟、明代铜牛、明代铜锅、明代铜佛、明代铜塔、明代铜殿,一件比一件瑰丽精湛、一件比一件震撼人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明代铜铸艺术的最高水平;
“佛全”,显通寺的塑像基本是明清原塑,大大小小共有 1 万多尊,几乎包含了汉传佛教所有的佛像类型;
“景全”,五台山古十景,仅显通寺就可以看到华严字塔、大社铜牛、五郎铁棍、玉花罗汉、山52西土地、显通铜殿这六景;
“文殊全”,显通寺是全国供奉文殊菩萨数量最多、样式最全的寺院;
“宗派全”,显通寺历史上不仅驻锡过天台、法相、三论、华严、唯识、净土、禅、密等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以及藏传佛教的高僧,而且延续着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宗派——摩法宗。
所以,如果我在这里说:显通寺不仅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功能最全的寺院,也是中国最大、最久、最全的寺院之一,大家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吧?
(“有门无佛”——解读龙虎碑)
大家看显通寺的山门和别处的山门有什么不同?
是的!它好像空空如也少了些什么。
显通寺有著名的“三有三无”——有门无佛,有碑无字,有殿无梁,这就是其中的“有门无佛”。
一般寺院的山门和天王殿都塑着掌管寺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但偌大一座显通寺山门却没有供奉一尊佛像。
那寺院的安全是不是就很成问题了呢?
不是这样的,显通寺巧妙地用这面的“龙”碑和这面的“虎”碑代替了四大天王的职能,一样起到了保卫寺院的作用,这就叫“有龙虎把门,不用劳驾四大天王”。
这两个字都是明代万历年间山西巡抚——雷雨居士傅光宅一笔写成的,运笔流畅,气势非凡,给人以龙腾虎跃之感,是中国古代草书的佳作。
龙虎碑里面的这两通碑是明代万历年间御赐五台山的免粮碑和免税碑。
五台山全山共有古代碑刻 200 余通,其中不乏珍品和奇品,显通寺中,除了有威严的龙虎碑、罕见的免粮碑外,还有一通奇特的无字碑,这就是“三有三无”中的第二个有无——“有碑无字”。
(“有碑无字”——品读无字碑) 

图片


大家看前面这两座碑亭,亭中各立一通汉白玉石碑,都是康熙皇帝所立的《御制五台山显通寺碑》,不同的是,这面这通碑上写着 280 个字,而那面那通碑却不着一字,这就是著名的无字碑。
中国有好几处著名的无字碑,比如西安乾陵武则天立的的无字碑、泰山顶秦始皇立的无字碑、嵩山中岳庙的无字碑、太原晋祠宋太宗赵光义立的无字碑等等,这些无字碑都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构成了中国古代碑刻长廊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和其它无字碑相比,显通寺这通无字碑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来到了显通寺,就站在我们这个位置,看到了高高在上的菩萨顶,猛然间,他发觉菩萨顶怎么越看越像一个龙头,就随口问旁边的主持:
“五台山有没有真龙”?
主持不明就里,随口答道“当然有啦!
皇上您看,显通寺上面的菩萨顶就是这条真龙的龙头,更为奇特的是,我们显通寺文殊殿前有两口泉眼,它们就是龙的眼睛,您别看这两口泉眼现在黯然无光,可每到正午的时候,它们就会放出两道金光,于是这条龙就好像睁开了天眼,登时灵气冲天”。
康熙一听,倒吸一口凉气,这还了得,俗话说“国无二主,天无二日”,我是真龙天子,五台山又跑出一条真龙来,这不是要和我争天下吗?
一怒之下,痛斥主持:“一派胡言!五台山的龙怎么能睁开眼睛呢!睁了眼不就飞走了吗!
飞走了五台山还会有灵气吗?
你赶快找人把这两个泉眼给我填住”。皇上的话谁敢不听,于是这两口泉眼很快就被填平了。
大概是怕龙眼复明吧,康熙皇帝又命人在上面立了两通碑,一通是赞扬五台山的神圣和文殊菩萨的功德,另一通则空无一字。是忏悔?是心虚?是无言以对?是故弄玄虚?您就没事儿自个儿琢磨去吧!
(“经阁前后盖”——观音殿的三张面孔) 
显通寺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分,东面的部分是寺院的管理机构,五台山宗教局、佛教协会以及斋堂、方丈都设在这里;
西面是僧人生活区,僧人的寮房、寺院的招待所都设在这一块;而我们现在所在的中间这一部分是寺院的宗教活动场所,当然也是寺院的主体,在长达 300 多米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后高殿七重大殿.
现在我们就从前到后来参观这七重风格各异的大殿。
第一重是观音殿,它平凡外表的后面隐藏着非同寻常的背景。其一,它是传说中普陀山观音菩萨的老家,唐代咸通四年,日本高僧慧鄂就是从这里取走了一尊木雕观音菩萨像,结果在东渡日本时遇到了风浪,不得已只好将这尊不肯东去的观音像请到普陀山加以供奉,普陀山从此成为了观音菩萨的道场,而这座观音殿当然也就成了普陀山观音菩萨的祖籍所在地了;
其二,在明清时期,它曾经是一座以超度亡灵为己任的水陆殿;
其三,它还兼有藏经阁的功能,和其它寺院不一样的是,显通寺有前后两座藏经阁,这就是显通寺四大怪中的“经阁前后盖”。
观音殿是“前藏”,供奉着明代正德年间的《大藏经》;
而后高殿是“后藏”,专供《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被誉为大乘佛教第一圣典,是以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提问,佛祖释迦牟尼回答为脉络次序展开的。
《华严经》是佛教华严宗的根本经典,文殊菩萨又是《华严经》的主角,因此文殊菩萨在华严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华严宗初祖杜顺就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而五台山则是《华严经》中明确记载的文殊菩萨演教说法的道场,所以《华严经》就成了五台山的开山圣典,华严文化就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
作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首府,来到显通寺,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华严文化”的影响。
(“殿殿文殊在”——大文殊殿前话说文殊) 
显通寺的第四怪是“殿殿文殊在”,就是说在显通寺中轴线的七座大殿中曾经都供有文殊菩萨的塑像,这在中国寺院中是绝无仅有的,
原因就在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显通寺又是五台山文殊道场的领袖寺院。我们算过,在显通寺的七重大殿中,至少供奉着 13 尊文殊菩萨塑像
(原为 14 尊,无量殿中文殊像 70 年代被移到扬州大明寺了),
是中国供奉文殊菩萨最多的寺院,而仅这座文殊殿就供奉了 7 尊,应该是中国供奉文殊菩萨最多的一座大殿了。
让我们来看看殿中有哪 7 尊文殊菩萨像:
正中塑的这尊是大智文殊,大智文殊的前后左右分别供奉着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这五方文殊菩萨。
前面和大家说过,五台山的五台顶各供一尊文殊菩萨,合称“五方文殊”,佛教徒上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做大朝台,上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五方文殊叫做“小朝台”,而上五座台顶和黛螺顶都需要耗费很大精力,
所以,考虑到不少游客时间紧、身体弱,显通寺专门在大文殊殿内供奉了五方文殊,称之为“方便朝台”。
大殿两侧供奉的是十二圆觉,是十二位即将觉行圆满的大菩萨,而十二圆觉的头一位就是文殊菩萨。
在《圆觉经》中,以文殊菩萨为首的十二位大菩萨一一向释迦牟尼佛祖提问,佛祖一一作答。
《圆觉经》是华严宗的重要经典,所以华严宗的寺院一般都要供奉十二圆觉。
这 7 尊文殊菩萨虽然名称不同、神态各异,但每一尊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说到菩萨,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观音菩萨,但在佛教中,地位最高、贡献最大的却是文殊菩萨。
关于文殊菩萨的地位,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有的说文殊菩萨是诸佛之母。
《心地观经》中这样说道:“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
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
就是说文殊菩萨是包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在内的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之母,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佛的果位,这里面都有文殊菩萨教育点化的功劳。
《放钵经》中也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佛道中父母也。”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佛教说“智慧(般若)为诸佛之母”,而文殊菩萨就是掌管智慧的,所以文殊菩萨被称为“佛母”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那么大家会问了:你说文殊菩萨是诸佛之母,为什么她的孩子们也早就成佛了,她还是个菩萨呢?
不错,文殊菩萨现在的身份的确是菩萨,而且是十方世界的首席菩萨,但许多佛经中都说,文殊菩萨在过去世就早已成佛,而且现在和外来也都是佛,但是佛教有“一佛出世,诸佛拥护”的说法,所以,她不计个人名利,甘愿化作菩萨辅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这是一种博大而无私的情怀。
其实,文殊菩萨和释迦牟尼佛一样,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他出生在古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一带,父亲叫梵德,属于古印度最高阶层的婆罗门种姓。
释迦牟尼从 35 岁得道讲法,到 80 岁圆寂,在长达45 年的传法生涯中,凡是大乘法会,都有文殊菩萨参加,在许多大乘佛教的经典中,都闪烁着文殊菩萨的智慧光芒。
正因为文殊菩萨在佛教界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所以历史上许多名人领袖都被附会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比如,佛教华严宗的初祖——杜顺、藏传佛教萨迦派(白教)的四祖——元代帝师八思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祖师宗喀巴、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二仙之一的寒山,甚至连孔夫子也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而乾隆皇帝干脆自称为“文殊师利大皇帝”,
而藏传佛教还有一种说法,说历代中央政权的领袖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毛主席七十年代在北京接见达赖和班禅两位活佛,就被藏族人民认为是“三佛聚会”的盛事,因为达赖喇嘛是观音菩萨化身,班禅喇嘛是无量寿佛化身,而毛主席则是文殊菩萨化身。
五台山之所以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可以说全赖文殊菩萨开山立派、创建道场,五台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化现而来,文殊菩萨就是五台山的精神坐标,就是五台山的魂。
大家待会儿可以看到,大文殊殿东面的山墙上到现在还保留着文革时候书写的“四个伟大”——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
这当然是林彪一伙对毛主席的阿谀奉承,连毛主席自己都十分反感,但我倒觉得,五台山用这四个伟大来赞美文殊菩萨是恰如其分的。
(壮丽的大雄宝殿) 

图片


这座雄伟壮丽的大殿就是显通寺的主殿——大雄宝殿,殿前的广场可以说是五台山的天安门广场,明清时期,全山的大型法事活动基本都在这里举行.
直到现在,五台山的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和“千僧斋”等大型的法会活动也还在这里举行。
我们看,院中的香炉、须弥座以及计时用的日晷都是为举行法会而设置的。
这座大殿给人的感觉
首先就是宏大,大殿面宽 9 间 34.4 米,进深 5 间 21 米,占地 800 多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殿前设置重檐卷棚顶报厦,不仅丰富了大殿的层次,也增加了殿内的空间。
它不仅是显通寺的主殿,也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殿前的两幅对联充分反映了它的气势。这幅是:
跨五大洲雄立宇宙;越三界天出离世间。
是赞美佛祖的,这副是山西平遥籍国画大师董寿平的大作:
锦绣云峰法轮常转;胜境清凉佛量无疆。
这座大殿虽说创建年代十分久远,但辈分高并不代表年纪大,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56五年也就是公元 1899 年才重修的,刚刚一百年出头,其细腻华丽的雕刻装饰反映了清朝晚期的建筑风格。
这座大殿还体现了汉传佛教寺院最为典型的大雄宝殿布局,正中佛坛上,前面供奉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后面供奉文殊、普贤、观音,合称“三大士”,两侧山墙前的佛坛上是十八罗汉,后侧山墙前另外设置了两个小佛坛,东侧供奉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西侧供奉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佛像知识和佛教仪轨可进殿后细讲)好!现在请大家进殿参拜。
(“有殿无梁”——华严世界无量殿) 

图片


我们眼前这座独特的纯白色建筑就是著名的“无量殿”,整座建筑通高 20.3 米,面宽 28.2 米,进深 16.2 米。
为什么叫无量(梁)殿?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佛法无量;二是说这是一座纯砖结构的建筑,殿内没有一根梁柱,所以也叫“无梁殿”,这就是显通寺“三有三无”之中的“有殿无梁”。
从建筑上来讲,无量殿的特色体现在它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
乍一看,无梁殿好像是一座传统的中国建筑,比如这重檐的歇山顶、鸱吻走兽、砖雕的斗拱和斗拱下的垂花柱。
但从内部结构看,它却体现西方建筑的风格。
无量殿的建造年代是明代万历年间,这个时候西方正处于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艺术的伟大革命,极大地影响了西方以及整个世界的建筑风格,文艺复新运动的标志就是在建筑中大量运用拱券结构,“无梁殿”这种建筑形式就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将文艺复新式的拱券结构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相结合形成的新型建筑类型。
这种建筑的特点是:
建筑结构以拱券结构为主,而外部尽量保留木结构的形式,这种建筑在明代中后期曾经风行全国,南京灵谷寺无梁殿、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太原永祚寺无梁殿、峨眉山万年寺无梁殿、南京宝华山无梁殿、宁武万佛寺大殿都是杰出的代表,其中南京灵谷寺无梁殿规模最大,显通寺无量殿排行老二,它们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宝贵见证。
从文化上来讲,无量殿的价值在于它是一处有着深厚积淀的华严道场。
华严宗是汉传佛教的重要宗派,其“一切事物由心所造”的“唯心”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五台山当年就是和首都长安齐名的一南一北两大华严宗中心。
当时,武则天下旨将新翻译出来的《华严经》珍藏在显通寺的藏经阁中,寺院随之改名“大华严寺”,华严宗也由此成了五台山首屈一指的宗派。
我们现在进入显通寺,虽然唐代的建筑已经踪迹难寻,但华严宗的影响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拿这座无量殿来说,就处处体现着华严宗的特色。
首先,大殿通身白色,清静纯洁,犹如一朵绽放的千叶57玉莲,大殿上的朵朵斗拱则好比层层花瓣。这是根据《华严经》中华藏世界的景象塑造的。
《华严经》可以说是佛教最优美的经典之一,在《华严经》里,宇宙被描述成一朵有一千片花瓣的莲花,每一片花瓣同时又是一朵完整的莲花,而这些莲花又各有一千片花瓣,这些花瓣又都是一朵完整的莲花,这些数之不尽的莲花每一朵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每个世界中都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众生,真可以说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其次,大殿又名“七处九会”殿,因为释迦牟尼成佛后,先后在七个地方九次开讲《华严经》。
我们看,(无量殿门楣上)这七块匾写的就是当年佛祖讲说《华严经》的七个地方:
分别是法菩提场、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园林。
第三,殿中的主像是卢舍那佛,也就是毗卢遮那佛,这也体现了华严宗的特色。
一般来说,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
但是华严宗则认为毗卢遮那佛和卢舍那佛是一回事,只不过名字不同罢了。
毗卢遮那佛或卢舍那佛是华严宗所尊奉的主佛,他往往和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供在一起,称为“华严三圣”。
无量殿里原来供奉的就是这华严三圣,但是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以后,扬州大明寺准备迎请日本唐招提寺的鉴真和尚肉身宝像回归故里,而当时的大明寺殿宇毁坏、塑像不全,为了使这处历史名胜重现往日的光辉,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通过协调把无量殿中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一些罗汉塑像给调了过去,解了大明寺的燃眉之急,这些塑像至今供奉在大明寺的殿堂中。
第四,殿中还供奉着唐代华严宗四祖澄观国师的塑像。
(走进无量殿)
正中央这座大佛是明朝万历年间铜铸的卢舍那佛,高 4.7 米,头戴毗卢冠,手结说法印,可谓宝相庄严。
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大殿的结构。
偌大一座建筑,全部用青砖垒砌而成,既无梁又无柱,不愧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这座大殿从外面看高两层、宽七间,但现在我们看到它其实是三孔砖券拱洞,拱璧上又开着两个拱门,将三孔拱券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
其中中间这个拱券规模最大、最为杰出,我们看它的顶部由一块块青砖斗拱层层垒砌,扶摇直上,边上边缩,犹如一朵覆盖着的莲花,既美观又实用。
(进入右侧拱洞)
这是一尊珍贵的明代脱纱造像——药师佛。
(进入左侧拱洞)
这间拱洞中供奉的是一座明代的八角十三层多宝佛木塔,这座木塔原来供在栖贤寺,后来栖贤寺被毁,就移到了这里。中国的塔按结构可以分为密檐式塔、楼阁式塔等类型,这座塔是一座楼阁式塔;
按所处位置又可分为外塔和内塔,内塔就是指放置在建筑内部的塔,这座塔就是一座内塔,它以 7.75 米的高度高居中国内塔之首。
(左侧拱洞后窗台上)
大家看这里,这就是唐代华严宗四祖澄观国师的写生像。
我们说“江山也要伟人扶”,对于五台山来说,澄观国师就是这样一位伟人。
澄观是华严宗的第四代祖师。
唐代大历十一年,他来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此后常居大华严寺达 10 年之久。
期间,经常讲述《华严经》,但又感到《华严经》深奥难懂,一般人不易理解,于是,历时四年著成了二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对《华严经》的经义作出了详尽而通俗的阐述,成为历史上最权威的《华严经》论著。
在新著的《华严经疏》中,澄观国师明确地指出,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演教说法的清凉山就是代州雁门郡的五台山。
由于澄观国师身历九朝,先后为唐代七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之师,号称“九朝七帝之师”,被封为“清凉国师”、“僧统清凉国师”,而且一生宣讲《华严经》达五十多遍,弟子遍及天下,被称为“华严菩萨”、“华严疏主”,所以,他所著的《华严经疏》也就成了论述《华严经》最权威的版本,“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道场”这一认识也就得到了广大佛教徒的公认。澄观国师一生备极尊容,却能够淡泊名利,依法修行,成就正果,因此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他的寿命长达 102 岁,圆寂后,唐文宗下令罢朝三日、举国哀悼。让我们向这位为五台山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高僧致以崇高的敬意!
(远眺清凉妙高处)
前面那座金碧辉煌的建筑就是显通寺著名的大铜殿。

图片


为了保护铜殿,使它不被风雨侵蚀,也为了重现大铜殿历史上金光灿烂的色泽,2000 年,显通寺僧人募集 168 万元人民币、用 25 公斤黄金为铜殿重新贴金。
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五台山被称作金色世界,这座大铜殿可以说就是五台山金色世界最完美的写照。以大铜殿为核心的这组建筑群叫做“清凉妙高处”。
这是一组天宫琼阁般的建筑群,整组建筑修建在高达 10 余米的平台之上,结构紧密、组合丰富、参差错落,从前到后、由低到高,
首先是清凉妙高处青石照壁,上书万历皇帝御笔亲题的“清凉妙高处”五个大字;
照壁之后是五座高低形制各不相同的精美铜塔,这五座铜塔即象征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和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菩萨,也象征着文殊菩萨的五智;
铜塔之后就是大铜殿,金碧辉煌的铜殿建在两层汉白玉琼台之上,铜塔、藏经阁等建筑众星捧月地簇拥在周围,显示出尊容华贵、唯我独尊的气势。
中国现存五座古铜殿,在这五座古铜殿中,武当山元代古铜殿最古老,武当山金顶铜殿最珍贵,昆明鸣凤山铜殿占地面积最大,颐和园铜亭名气最大,而显通寺这座铜殿高达 5 米,重达 500 吨,是五座铜殿中最高、也是最精美的一座;
大铜殿的后面是显通寺最后一重大殿——后高殿,楼上高悬“法界华严”的牌匾,59说明这里以藏放《华严经》为主,它和铜殿两侧的小型无量殿共同组成了显通寺的“后藏”。
清凉妙高处的建造带有明显的纪念性质,那就是供奉五台山的开山盛典《华严经》并纪念五台山的开山教主文殊菩萨。
这组庄严独特的建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建筑家——被称为“佛门鲁班”的妙峰祖师的杰作。
妙峰祖师明嘉靖十九年(公元 1531)生于山西省平阳府(今山西临汾)一个贫苦家庭,十二岁出家,史书记载他奇丑无比,但就是这个奇丑无比的人却为祖国留下了一大批美轮美奂的绝妙建筑。
妙峰的处女作是宁武县芦芽山的华严寺和一座七层铁塔。
之后,他的建筑天才开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先后建造了蒲州的万固寺、陕西三原的渭河大桥、宁化万佛洞、宣化府黄河二十三孔大桥、太原双塔等杰出的建筑。
而峨嵋、普陀、五台三大名山三座铜殿的建造则成就了他建筑生涯最辉煌的篇章。
妙峰青年时期曾患疥疮,当时就发愿为五台、峨嵋、普陀三大名山铸造普贤、观音、文殊三位大菩萨的渗金铜像和三座铜殿。
在潞州沈王的支持下,他首先铸造了普贤菩萨的金像和铜殿,并安放到了四川峨嵋山;
之后,他又从四川采铜,到荆州制作,完成了观音菩萨金像和铜殿,可是在送往普陀山的路上,普陀山的僧人们担心倭寇进山抢劫,坚决反对金像和铜殿入山,妙峰祖师只好将金像和铜殿安放到了南京的宝华山;
接下来,他又到当时全国十三省的一万户人家募集了十万斤青铜,在荆州铸造成功了三座铜殿中规模最大也是最为精美的文殊菩萨金像和铜殿,在明神宗万历皇帝和慈圣皇太后的双重支持下,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 1605 年)的春天运回了五台山。
万历皇帝和慈圣皇太后还各派一位大太监拿专款到五台山,帮助妙峰扩建显通寺,无量殿和清凉妙高处就是在这次扩建中由妙峰法师设计修建的。
五年后(万历三十七)显通寺正式竣工,万历皇帝赐名“敕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在盛大的法会中,铜殿被安置到了现在这个地方。
可惜的是,峨嵋山和宝华山的铜殿现在都已经毁坏,只有显通寺这座铜殿还能让我们一睹妙峰祖师卓越的建筑艺术风采。
妙峰祖师圆寂前,将平生兴建的十余处佛寺,全部规定为接纳云游僧人的十方丛林,体现了大公无私、普度众生的高尚情怀。
圆寂后,显通寺的僧人在清凉妙高处的东侧为他修建了“祖师堂”,并在显通寺西侧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座精美的舍利塔,这座舍利塔至今犹如一座丰碑向人们讲述着妙峰祖师的功绩。
关于显通寺这座铜殿,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说是嘉靖皇帝晏驾后,刚满十岁的万历皇帝即位。
国丈李良瞅准了这个主少国疑的时机阴谋篡位。
他厚颜无耻地向自己的女儿——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提出:“皇上现在年纪还小,我准备先借大明的江山坐上它三五年,等到皇上长大了,可以处理国事了,再把江山还给他。”
为了60儿子的安全,李娘娘无奈之下只好把江山让给了父亲。
没想到李良接管了江山后,竟然把李娘娘和万历皇帝都打入了冷宫,不给吃喝不给取暖,欲置母子俩于死地。
后来,大臣徐延昭和杨波二进冷宫将万历皇帝接出宫外,并一举推翻了李良的统治,使万历皇帝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这就是京剧中有名的《二进宫》的故事。
虽然儿子又坐上了皇帝宝座,但李娘娘心里还是不怎么踏实,连父亲都靠不住,这世上还有谁能信得过?
于是,他问妙峰祖师如何才能让儿子平平安安,妙峰祖师说:
有三个办法,一是修塔,二是建殿,三是修桥补路。
于是李娘娘拜妙峰为师,开始一心向佛、大兴佛寺,她一生中建造了包括大白塔在内的上百座宝塔,修建了包括铜殿在内的上千座殿堂,修补了包括东冶济胜桥在内的无数桥梁和道路,被佛教徒称为救苦救难的“九莲菩萨”。
这一切,都有妙峰法师的功劳在里面。
所以,铜殿的建造可以说寄托着慈圣皇太后和万历皇帝深深的母子之情。
这可以从四个“万”字上体现出来,也就是:
万历皇帝愿、万户人家缘、十万青铜建、万佛朝文殊。
“万历皇帝愿”是说铜殿寄托着两个人的愿望:万历皇帝祝愿母亲慈圣皇太后万寿无疆,慈圣皇太后祝愿儿子江山永固;
“万户人家缘”是说建殿的资金是从全国一万户人家化的缘;
“十万青铜建”是说这座殿总共用了十万斤青铜,因此民间有“显通,显通,十万铜”的说法;
“万佛朝文殊”是说殿里面铸造了万佛朝文殊的景象,所以也叫“万佛殿”。
好!现在让我们先来参观显通寺的第五重殿宇——千钵文殊殿,然后,踏上清凉妙高处去瞻仰大铜殿。

(千钵文殊殿) 
千钵文殊殿中这尊高达 5.4 米的铜质镀金像全称“五头十三面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像”,是明代万历九年的作品。
这尊文殊像共有五个头,象征文殊菩萨的五智,下面四个头各有三面,而上面那个头只有一面,加起来正好是五头十三面。
文殊菩萨的身上共伸出来一千只手,而且每只手上都托着一个钵,每个钵里面又端坐着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称作“千手千钵千释迦”。
这是一尊典型的密宗造像,象征着文殊菩萨无量的智慧和无边的法力,是明代铜铸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是世界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
(五朵绽放的金莲花——铜塔) 


我们现在登上了清凉妙高处,眼前这五座铜塔东西两座是明代的原物,由显通寺僧人胜洪和尚建造,是中国仅次于峨眉山紫铜华严塔的第二高和第三高的铜塔,中间61这三座是抗日战争中被毁后,1989 至 1993 年按原样重新铸造的。
这五座塔按五方排列,暗合五台山的五座台顶。
(由东到西)
东面那座塔叫“成所作智塔”,铸造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因为代表五台中最高的北台顶,所以也是五座铜塔中最高的,高达 6.3米;
这座塔叫“大圆镜智塔”,代表东台;中间这座塔叫“法界体性智塔”,代表中台;
这座塔叫“平等性智塔”,代表南台;
最西边的塔叫做“妙观察智塔”,代表西台,也是铸造于明万历三十八年。五座塔造型各异、组合奇特,是中国佛塔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我们重点来看一下西面这座“妙观察智塔”。
这座塔通高 5.33 米,底座为双层束腰须弥座,塔身由覆钵和十三层楼阁组成,楼阁每层八面,外面琳琅满目地铸造着上百尊佛像,塔顶是葫芦形的宝刹。西塔的奇特之处在于塔座上有一座小土地庙,大家看,就是这个(塔西南角)。说是康熙皇帝有一次来到塔前,冷不丁问了陪同的主持一句话:“五台山怎么没有土地庙?”老和尚指着指着这座小庙说:“启禀万岁,这就是五台山的土地庙。”康熙皇帝仔细一看,还真是一座土地庙,庙里的土地爷只有小指头肚那么大,不仅哑然失笑:“呵呵!有意思,这土地可真是够大的!”谁想,皇上的话刚出口,庙中那个小土地爷一跃而起,跪在地上就拜:“谢主龙恩!”康熙说:“朕又没给你什么好处,你谢朕干什么?”小土地说:“如果小神没记错的话,皇上刚才好像说我是个大土地。”康熙一听也是,那就封你个山西省的大土地吧。
于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土地摇身一变就成了山西省的大土地爷,不愧是文殊菩萨培养出来的干部,脑筋转得就是快,这也可以算作是智慧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了吧。西塔的价值还在于,1985年的时候,覆钵与塔座的衔接处出现了裂缝,五台山管理局对其进行了翻修,当 7 月10 日拆开塔身时,发现塔里面珍藏着一部蓝底金字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总共 81 本,61 万多字,字迹工整清丽、庄重大方,是明代万历十八年至三十四年 16 年间,由 30多人书写而成的。虽然尘封了整整 400 多年,仍然金光灿灿、完好无损,可谓是佛经之明珠,书法之瑰宝,文物价值极高。好!现在让我们上铜殿参观。
(华严圣境——大铜殿) 我们先来看殿里面。大家看:殿里面正中供奉着骑狮的文殊菩萨像,两侧是覆钵式的释迦塔和多宝塔,殿身四壁的底部是按十三个省划分开的当年捐资修建铜殿的功德名录,上部则布满了整整 1 万尊小佛像,形成了万佛朝文殊的圣景,仿佛《华严经》的真实再现。下面,让我们在《华严经》的经文中来感受这庄严神圣的景象吧: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具,常在其中,而演说法。62(走出殿外)好!现在让我们绕殿看一看。
这座铜殿深 4.2 米,宽 4.7 米,高约 5 米,外观是重檐歇山顶的两层建筑,但我们刚才也看到了,里面其实只有一间。上层每面有 6 个隔扇,共 24 扇;下层每面有 8 个隔扇,共 32 扇,上下共有 56 个隔扇,每一面隔扇的上部都铸满了精美细致的纹饰,下部则雕铸着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这是丹凤朝阳,这是鱼跃龙门,这是二龙戏珠,这是喜鹊登梅,这个是犀牛望月,这个是鹤鹿同春,这个是老鼠偷葡萄……(可酌情解释这些图案的内涵)。
(西北侧立住)这根柱子上曾经有一道疤痕,在这次贴金装修时给盖住了,传说这是康熙皇帝留下的,因为康熙皇帝怀疑这座铜殿是外强中干的“豆腐渣”工程,曾狠狠地朝柱子上劈了一剑,结果证明这座铜殿确实是表里如一的全铜建筑。(登上后高殿) 这是显通寺的最后一重大殿,是显通寺的藏经阁,里面正中供奉的是甘露文殊菩萨,两侧供奉的是古印度功德光、释迦光两大戒律师和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称六位大德,合称“二圣六庄严”,作为藏经阁,这里过去曾经藏放过武则天御赐的《华严经》,现在则珍藏着美国佛学会会长寿治法师的血书《华严经》。
站在后高殿前,殿堂巍峨、宏大壮丽的显通寺一览无余。其实,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讲解远不足以让大家领略显通寺的全部风采。任继愈先生说:“五台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很多方面都可以在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范围里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在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显通寺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精华部分很多方面都可以在显通寺的范围内体现出来。正因为如此,民间才留下了“不出显通寺,可知五台事”的说法。如今,来到显通寺,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依然是一部延续了 2000 年并且仍在延续的五台山佛教史,这也正是显通寺价值和魅力所在。好!显通寺就为大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