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化是浩大繁复的工程——敦煌马圈湾汉简草书阅读笔记之25:M61简(上)

 关中汉的藏经洞 2022-12-26 发布于甘肃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M61简是疏朗的:字如算子,字距均等。虽然有草有行,却也中规中矩,书写起来极为谨慎的样子,好似生疏的书手。但看草法,却是老到至极。

我们从右至左,依次关注下列草字:平、原、皆、官、行、名、曰、译、部、长。

為了閱讀的方便,我們分為上下兩節,分別刊出。上節關注平、原、皆、官、行,下節關注名、曰、译、部、长。

关于“平”字的草化

其实马简的“平”字更多的时候以隶草的形式表现,没有减,没有简,也没有连。不如平复帖草化程度高,更没有今草如环的连接。选择平进行阅读的原因是:此简中的平字是章草类表现力最强的——笔笔有势。如果添加上萦带,笔划与笔顺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欣赏一下:







关于“原”字的草化

这是一个会意字。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原的组成分为两部分,一是厂,一是泉。我们先看马简中的泉字,写法基本一致。然后,厂与泉组合,遂成原字,当是现在的源字。

想不通的只是泉字上的一点,跑到了偏旁厂的上部,即使在皇象的急就章中,也认同一这一点。只是到了今草时,“革命”才是彻底的。

关于“皆”字的草化

皆是个会意字。从比,从白。

皆的草化是从汉简时期开始的。从马简和居延简中都能找到草化后的皆字,而且草化的方式基本一致。

首先是偏旁比的左右连写,然后是偏旁白的简化。

白的简化前面我们说过,和日、曰的模式一致,先是用带底的三点式,其后是相连的三点式,第三步是分开的三点,最后是用一横取代(今草如是)。

然后,左右上下相连交错,融为一体,完成草化

上面三个例字,能看出偏旁比明显的左右相连。然后通过借用(也有称之为借笔),或者说引伸,将上下结构连接起来。

但是,偏旁比的草化还在继续:偏旁比又进行分解,比的左部由两次笔划简化为一次性笔划,或点,或短竖提。这样的方式一直延续到王羲之。如下图:

偏旁白的草化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下图中的第一个皆下部是是带底的三点式,第二、三个皆下部为竖两点式。这样的形式在居延简中也有表现。

由皆字的草化,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的草化是一个浩大繁复的工程,兼及左右上下,减省,简化,连接……涉及种种,需要时间在实践中反复改进,最终获得众人认可,达到约定俗成,最终定型。当然,还在发展。

关于“官”字的草化

从宀从𠂤。𠂤猶眾也。以宀覆之、則治眔之意也。

官字的草化,在先后进行了上、下部的简化后,通过借用的竖笔划相连,完成草化。

通过下图,先看上部的草化过程:

部的草化过程,遵循的原则就是“抑左扬右”,消失左部,光大右部。

而从上图,如果从右向左看的话,可以看到𠂤部草化的轨迹:通过减少笔划达到简捷连接的效果。如下图左一的情形。

但是,古人也是没有最简捷,只有更简捷,不放过任何一次追求简捷的机会:最终将上下也连接起来。下图中间为本简中的官字,最右者为皇象急就章中的官字。

关于“行”字的草化


行,从彳从亍。

行字的草化过程是,分左右偏旁不断前海笔划的科化过程。

旁,由三笔而二笔,而一笔。

先看三笔划的草化过程:

图到第三个字,已经趋向二笔划了。本简中的两个行字,都采用了两笔划。第二个比第一个连接的欲望更强。

第二个比第一个连接的欲望更强。以致于最终连成一笔。

右部偏旁本是三笔,通过第二三笔的相连,完成草化。

当然了,草化的过程就是减少笔划的过程,以达到最简约的程度。这个过程,不能少了减省、简化,更不能少了连接。我们可以看看大王:没有最简,只有更简。



臨簡作業



点个“在看”表示朕

已阅


   

扫二维码

谢谢关注

流沙缀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