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广州光孝寺的禅宗故事

 风吟楼 2022-12-27 发布于广东

广东四大名刹:潮州开元寺、韶关南华寺、广州光孝寺和肇庆庆云寺。

今天我们要讲讲的是广州光孝寺。

文章图片1

光孝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北端近净慧路。创建于梁朝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广东四大名寺中是最知名规模最大的一个寺庙这里的建筑极为罕见而东铁塔是国内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座精美的铁塔。是中国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

提到光孝寺,广州人再熟悉不过。广州有一句民谚流传甚广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在中古时期,大量外来僧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光孝寺,也有很多中国僧侣从光孝寺南渡,前往国外交流学习,光孝寺在岭南地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地位首屈一指。

光孝寺初为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

光孝寺最初由三国时期东吴贬官虞翻的苑囿改建而成,改建年代约在3世纪末4世纪初。

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译佛教重要论典《舍利弗阿毘昙》的结宾国(今克什米尔)高僧昙摩耶舍在此创建佛殿,名王苑朝延寺,俗称王园寺。

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于此建立戒坛和毗卢殿,又称为制止寺。

到唐朝初年,又改称为乾明、法性二寺;

武周时期,两所寺院又改称为大云寺;

中宗复位后,一度改为龙兴寺;

至迟到宝历年间(825-826年),又恢复为法性寺,

其后寺院名称更迭反复,直至南宋宋高宗时期,才改称报恩光孝禅寺,光孝之名自此始,南宋晚期,大家便简称它为现在的称呼——“光孝寺”了。

唐宋以来,光孝寺在广州僧俗两界的社会影响无出其右,是广州地区与朝廷关系最密切、政治地位最高的寺院。此外,光孝寺在长期的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发展中渐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来到光孝寺的大量外来高僧,以及若干同样曾来到光孝寺但名不见经传的外籍僧人;另一方面得益于取海道赴印度求法曾经停光孝寺的中国高僧。

光孝寺内有中国有记载以来最早移植的菩提树。梁天监元年(502年),天竺高僧智药三藏到达广州,从释迦牟尼佛成道处,带来一株菩提树苗,植于寺内。树根前有石碑介绍。

文章图片2

光孝寺,中轴线起由南往北的建筑计有;山门、天王殿,主殿大雄宝殿,麟发塔;

其西有鼓楼、睡佛阁、西铁塔;

其东有洗钵泉、钟楼、客堂、六祖殿、碑廊;再东有洗砚池、东铁塔等。

大雄宝殿内供奉华严三圣(释迦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主尊为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最重要的助手文殊普贤菩萨为左右侍俸着。

六祖殿前为削发塔,相传唐高宗时,六祖惠能在菩提树下削发为僧,主持印宗法师随即将惠能头发埋入土中,尔后在该处建塔以纪念这位开创禅学南宗流派的大师。

塔呈八角形,高6.7米,共7层,每层均有佛龛8个。造型独特,是寺内珍贵的文物之一。宝殿台基左右两侧还有一对石法幢。

说到六祖惠能,就不得不提那个“菩提本无树”及“幡动还是风动”的两个禅宗故事了。

第一个是菩提本无树的偈子故事:

传说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是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

神秀做为首席大弟子,对于当六祖当仁不让,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但无奈惠能天生佛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

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所以又被称为 “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仅在一念之间。

其次还有关于惠能的一个在光孝寺著名“幡动还是风动”的禅宗故事。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故事是说在一次机缘巧合的时候,惠能途径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惠能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子,面红耳赤争论不休,他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

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子在动。”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听了,就对他们说:“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子在动,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印宗法师听到惠能如此见解,欣喜合掌。

后来问起来,才得知五祖衣钵传人,正是眼前的惠能。

印宗法师对他特别赞赏,于是他亲自为惠能大师正式举行剃度仪式,又请智光律师为他受具足戒。惠能受戒出家后,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在法性寺弘法,受到了大家的敬重。

大家如果喜欢,请点点赞,关注我,看更多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