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最初看禅宗的书,这首无相偈往往是打头阵的,初学者往往最先留意到。当时读到这首诗,就差不多记下了。和这首《无相偈》一起记住的还有就是神秀的《有相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所以看了慧能和神秀的故事,就把神秀看得低了。但是一落到修行中,落到用工夫处,发现还是神秀的方法。时时勤拂拭啊!还是这样用功。但是呢,最后发现,坚持不下来。我们一用功就发现,原来神秀实在是太了不得了,真乃非寻常人。 最后随着接触禅宗人物日久,发现禅宗里尽是些惊世骇俗之人,非同寻常,是世间的奇葩。 慧能这样的一个砍柴人,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而这句话,我们听过多少遍,真的发生身心的剧烈转变吗? 慧能第一次见五祖,就展现了非同寻常的志向——唯求作佛。这句话谁不会说呢?但是我们说,慧能说,就是天壤之别。 这周和孩子们读《论语》,我们读到了“子欲无言”这一章。想来,正是和慧能的无相偈有相应之处。禅宗把这种无言发挥到极致——不立文字。孔子到底还是留下了不少的言语,禅宗还是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文字。但是呢,还是不能忘了孔子无言的真意和禅宗不立文字的本心。 菩提本无树,针对的是“身是菩提树”,这里是有对话和交锋的。身是菩提树,就会有固定的修行目标,乃至于步骤方法,这很容易对象化。身是菩提树,是有相戒。菩提本无树,这就是无相戒,看似无戒,其实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你看,神秀说“心如明镜台”啊,慧能又说“明镜亦非台”,慧能就是要打破对象化的修行目标,要破相,也就是破除执着。随建随扫,这不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 本来无一物,你还时时勤拂拭什么呢?心压根就不像镜子那样,能落灰尘啊!慧能说本来无一物,并非否听物的存在,而是有针对性的,有语境在。 所以二祖慧可说心不安,如何安心的时候?达摩说那你把心拿出来我给你安啊。结果二祖“觅心了不可得”。这就是“本来无一物”啊,故而“何处惹尘埃”啊,哪里需要将心安心啊! 难道神秀就不知道师祖们发生的故事吗? 以神秀的博学多才肯定是知道的,其实这可能就涉及到修行的目的了。神秀是学术性的、研究性的人才,他能把道理搞透,能够依经修行。但是呢,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神秀是书读的太多,想得太多,思考的太多,结果迷在其中了,甚至是乐在其中了。忘其所不能忘的了。神秀还是神秀,他依靠成熟的修行体系,和坚定的精进工夫,有着很高的禅学成就,这是不可否认的。 慧能是简单直接的人,没读过多少书。又因为他非同寻常的悟性,让他能够直达本质。所以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见性。但是呢,见性到成佛,依然是天地悬隔。所以他还要求学,他求学五祖弘忍,过了弘忍的语言轻视关,过了几个月的劳作关,过了无言之言关,于是得到和弘忍大师面授、深入对谈的机会。最后他在猎人堆里藏身十几年,吃锅边菜,这是慧能的修行,不离世间而修行,不去烦恼而得菩提,所以六祖慧能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都需要转化,吃不透书,那就是沉迷幻想的书呆子而已。 六祖给大家无相偈,不是说就可以不用工夫了,无相偈志在见识——高高山顶立,还要深深海底行。 禅诗小品,主要还是自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