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岁上北大,留学后放弃中国籍,嫁53岁老头的田晓菲,如今怎样了

 LXPCN 2022-12-27 发布于北京

“你说什么?他都已经50几岁了,比我和你爸年纪都大,你嫁给他图什么?你必须马上回国!”

电话这头,是田晓菲母亲愤怒和不解。

自己已经1年没有见到女儿了,原想着她就要毕业回国,可以经常相处了,却怎么也想不到,她竟然为了一个老男人,决定住在遥远的美国。

母亲以为,自己和女儿感情深厚,最终她会选择妥协回国,却不想,女儿不仅没回国,还改了国籍,彻底在国外落了脚!

文章图片1

这个曾经闻名全国“天才少女”,竟然会丢掉祖宗,去巴结一个外国老头。

一时间,那些曾经以她为偶像的老百姓,都竖着脖子骂起来,可以说,以前田晓菲的名声简直声名狼藉。

距离田晓菲嫁给这个大她25岁的老头,已经过去24年了,她如今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文章图片2

天才少女的长成

1971年,田晓菲出生在“冰雪之城”哈尔滨。

她的家庭跟普通家庭不一样,父亲在文联工作,母亲在一家报社做编辑,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一切的改变,是从她四岁随家人搬去天津开始的,那时候,她住在临时搭建的破房子里。

可是,对于小小的她来说,破房子边,那个盛开的野花,种植的粮食,和杂乱的虫鸣,却给年幼的她带来了最原始的想象力。

那时候,天一黑,家里就燃起微弱的灯,大家围聚在灯光下,爸爸就开始给她读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父亲不仅给她读,还用优美的语言解释。

这些绝美的诗句,伴随着温馨的灯光,深深刻在了田晓菲的脑海里。

6岁的时候,田晓菲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了颐和园,当天晚上,她就在纸上写下一首诗:

颐和园里风景美,荷花荷叶锈成堆。

船儿绿绿像柳叶,鱼儿有红又有黑。

当她把这首诗交给爸爸时,爸爸一脸震惊,又交给妈妈,妈妈同样一脸惊喜。

文章图片3

夫妻俩不失时机的夸赞,让这个小小的孩子,心里顿时燃烧起对诗歌的热爱。

不仅如此,田晓菲的妈妈还经常跟她一起讨论她写的诗里表现优秀,以及不足之处。

爸爸也会经常跟她“比试”一番,可最后,往往都是爸爸“认输”。而这越发激起了她的斗志。

有时候为了写好一首诗,她在文联的图书馆里,一待就是半天,成为那里最特殊的读者。

很快,田晓菲的诗越写越熟,她不再拘泥于诗歌的形式,反而在意境上飞速提升。

短短几年,她就发表了2本诗集,每一本都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赞同。

鉴于她在诗歌上的惊人造诣,1985年,她经过北大英语系、中文系和心理学系老师的面试后,被北大破格录取,成为北大史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天才少女的彷徨

虽然进北大时,田晓菲还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可她在文学上的造诣,却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有一天,她在北大校园里闲逛时,竟然遇到了她多年的偶像——海子,她兴奋不已,跑上去跟海子攀谈起来。

海子也很喜欢这个有才气的小姑娘,不仅传授给她一些写诗的心得,还会认真帮她批注她诗歌中的不足之处。

有一次,海子看完她的诗后,发出过这样的赞叹:“你以后会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

是的,田晓菲对文学,有着狂热的爱。

在北大90周年的纪念日上,田晓菲有感而发,写下《十三岁的际遇》一文,一经发表便引起巨大反响。

文章图片6

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录进了中学的语文教材,成为数万学子对北大、对人生最初的思考。

可是,不久后,海子就卧轨自杀,这个消息无疑给崇拜他的田晓菲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从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没有再写过诗。

大学毕业后,田晓菲在取得家人的同意后,出国留学,成为哈佛大学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这一年,她才20岁。

文章图片7

那时候,出国学文学的中国人并不多,田晓菲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在一次聚会中,田晓菲即兴给大家展示了一下书法,用的正是千古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看到她的书法展示后,所有人对中国书法和中国诗句拍手称赞,可是,站在一旁的老师宇文所安,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文章图片8

“我认为这首诗中,如果把'上’改成'入’会更好”。

田晓菲抬头看着已经是哈佛大学教授,更是自己导师的宇文所安,她不卑不亢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驳回了宇文所安的看法。

听了她的话,宇文所安心里敬佩不已。

宇文所安,194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虽然是实打实的外国人,但他对中国的唐诗的热爱,却是刻进了骨子里。

他的名字也是自己所取,“宇文”乃是北魏鲜卑族的姓氏,而“所安”则是取自《论语》“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因为对诗词强烈的热爱和研究,在26岁时,便凭借论文《韩愈和孟郊》成功拿到了耶鲁大学东亚系文学博士,所以在给田晓菲做导师时,已经是美国当时有名的汉学家了。

田晓菲身上对古诗的专业和热爱,深深吸引着宇文所安,那份感情逐渐从开始的欣赏,演变为爱慕。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选择留在美国

但是,对于这份爱,宇文所安一直埋藏在心底,并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交给田晓菲。

两人经常一起谈诗,品中国文学,有时候为了一些观点相互争执,相互探讨,相互促进。

1998年,田晓菲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

这天,宇文所安突然邀请她一起去爬山,两人爬到山顶后,宇文所安忽然变得非常紧张,可是一想到田晓菲即将离开,他还是鼓足勇气向她开口。

“其实,我很早就倾慕你了,希望你能跟我结婚!”

田晓菲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告白时,顿时愣在原地,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回应。

当天晚上,她心乱如麻,怎么也睡不着,想着这些年与宇文所安相处的点点滴滴,想到他的博学多才,想到他和自己一样的热爱,田晓菲突然下定决心,同意他的求婚!

文章图片11

可是,事情真的会这么顺利吗?

得到消息后,田晓菲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自己女儿年纪轻轻,所有人都希望她能学成回国,找个合适的男人嫁了。

如今她不仅决定留在美国,还要嫁给一个老头。

得知这个消息的,除了她的家人,还有一直以来,把她当成偶像的广大学子和家长。

一时间,所有人都无法接受这个消息。原来有多崇拜,现在就有多厌恶。

可这一切都未能改变田晓菲的决定。在她看来,这是自己的人生,不用给任何人交代。

1999年,28岁的田晓菲嫁给53岁的宇文所安,两人成为正式夫妻,第二年,有心人就发现,田晓菲已经拿到绿卡,国籍也已经不是中国了。

文章图片12

就此,这个“天才少女”彻底成为令厌恶的卖国贼。所有人都等着看她从高处跌落,悔不当初的那一日!

文章图片13

发展事业

然而,事实真的会如大家希望的那样发展吗?

婚后,田晓菲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她先在柯盖德大学,做客座教授助理,一年后又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文学功底进入康奈尔大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助理教授。

不久之后,她又被聘请到哈佛大学东亚系进行教学。

那时,为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夫妻俩每天工作时长达到12个小时,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作。

2005年,田晓菲著作的《赭城》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文中,她灵动飘逸,带着中国古典气息的描述,让人们深感震撼。

文章图片14

此外,她著作的《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和《秋水堂论金|瓶梅》等作品,在美国同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学术上的成就,让田晓菲成了香馍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为了把她挖走,直接开出终身副教授的荣誉。更是向她保证了超高的年薪。

可是,田晓菲拒绝了,她的生活并需要这么多的物质,她想做的只是单纯地传播中国文学,让它能够发扬光大,而要做好这件事,只有在哈佛才能帮她更好地完成。

哈佛大学在受到普林斯顿大学的刺激后,为了留下田晓菲,便破例给这个刚升成副教授3个月的田晓菲,进行了教授评审。

那天,院长把她叫到办公室,说:“校长已经同我打过招呼了,以您的水平,教授资格完全没什么好审的,也不需要开会讨论,更是直接省掉了跟他汇报这一程序,您这种情况,在哈佛,也算是破例了!”

文章图片15

当然,田晓菲能得到如此的待遇,完全是给予她的专业学术能力。

但是,更多人最感兴趣的,还是她的生活。

2022年,在接受新闻网采访时,记者罕见的问到她的婚姻生活。

毕竟时至今日,田晓菲和丈夫也未生下一儿半女,外界纷纷传言两人的感情生活不好。

可是,一谈到自己的婚姻,田晓菲罕见地漏出了害羞的神情,她说,这些年没有丈夫的支持和帮助,自己是无法在这条道路上走这么长久的。

文章图片16

原来,田晓菲不擅长处理家里的一切事务,甚至连做饭、洗碗这一切琐碎的事情,都是丈夫帮忙完成的。

两人结婚多年,丈夫全心全意支持着她热爱的事业,如今,自己俨然成为中国古诗在国外的形象代言人,而这份荣誉不仅是送给她的,更是送给自己婚姻,最好的证明!

文章图片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