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妈说:想要孩子有客观的自我认知,成为阳光自信的人,父母需要懂得欣赏自己的孩子。 作者:夏寞玥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分享: 一个小男孩,一次数学考试得了倒数第一,他生气地把书撕了,大声吼道:“我讨厌数学!我再也不想学了!我讨厌你们!” 等怒气平复后,小男孩又哭泣道:“我感觉到自卑,我讨厌我自己……” 他觉得学不好数学,就是个失败者,感到羞愧,不喜欢也不接受这样的自己。 心理咨询师指出他的敏感、愤怒、羞愧、自我贬低都是自卑情结的典型表现。 正如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的: 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迫使人追寻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 同时,这种情结会放大困难,削弱勇气,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深陷自卑情结的孩子会有性格懦弱、胆怯,说话畏畏缩缩,低头走路,眼神闪躲等表现。 做任何事都抱着“我不行”“我不敢”的态度,更是很难融入社会群体中,自我封闭。 往往,孩子深陷自卑情结与父母的后天教育息息相关。 当父母总是批评打压孩子时,“你怎么那么上不了台面”“说话啊,跟个闷葫芦一样!”,让孩子学会了自我压抑。 ![]() 当父母不断攀比他人,“别人能考第一名,你怎么就不行”,“你怎么就不能学学别人呢”,让孩子学会了自我否定。 当父母总强调付出,“为了你,我放弃了机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让孩子深陷亏欠之中。 孩子在日积月累中紧闭心房,变得乖顺听话,眼里的光一点点熄灭。 想要孩子不自卑,父母需要温柔而又坚定地做好这三件事。 ![]() 陪伴孩子: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有一部超级暖心治愈的电影《彩虹照耀》讲述出简单的陪伴就改变了孩子的一生。 托马斯从小住在孤儿院,性格孤僻懦弱,总被其他同龄小孩欺负,直到一天一位如彩虹般美丽的女人玛丽将他领养回家。 看着内心敏感封闭的托马斯,玛丽以陪伴的方式开导他。 ![]() 她精心为托马斯准备温馨的房间,亲手缝制的衣服;在下雨天,会带着他玩起踩水坑游戏;每天带他去海边,感受大自然的活力,教他与海豹沟通。 玛丽温柔的陪伴让托马斯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他渐渐拥有笑容,变得阳光开朗,还结识了很多小伙伴。 正如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的,对自体客体需要的回应是我们心理存活和成长的基本营养物。 孩子的自体需要便是父母的陪伴。 他需要与有力量的父母相联结,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安抚,进而产生安全感。 如同,一个1岁的宝宝自己玩推拉门时不小心夹到手,便会哇哇大哭,奔向旁边的妈妈。 这便是宝宝向妈妈寻求自体客体的需要。 而妈妈第一时间温柔地抱起他,抚摸安慰他,亲亲小手,他会慢慢停止哭泣,恢复平静。 便是妈妈发挥了客体的功能,给到孩子力量和安全感,安抚了他内心的伤痛。 ![]() 当父母满足了孩子的自体客体需要,就能帮助孩子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孩子的身心积极发展。 提升他们对自我和负面情绪的接纳度,如焦虑、恐惧、挫败、悲伤等,进而自我探索,追求优越。 当父母让孩子的自体客体需要持续感到失望,失去了安全感,觉得自己不被关注和爱护。 他就会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内心虚弱无力,没有底气,没有方向感,甚至自我否定,自我放逐,容易深陷自卑情结。 父母再多的承诺不如一句:“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给足孩子安全感。 ![]() 欣赏孩子:你真的很棒哦 现在很多孩子被贴上“玻璃心”“瓷娃娃”的标签。 经常会说“我不好看”“我太失败了”甚至严重到“我就是垃圾”“我想死”。 殊不知,正是父母习惯性地批评、指责、攀比等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对自我错误的认知。 想要孩子有客观的自我认知,成为阳光自信的人,父母需要懂得欣赏自己的孩子。 曾看到一个被网友评为“如果有人这样对我说,我也不会自卑”的短视频: 4岁的黑人小女孩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很难过地说:“我好难看。” ![]() 学校发型师认真说道: “不许这样说,当你看着自己的时候,你应该说我真漂亮。 你有超可爱的小酒窝,你特别可爱。 你那么漂亮,你有漂亮的巧克力肤色。 有几个人,有两个酒窝?没几个人!你有两个,我都没有。 让我看看你的牙,看看这一口漂亮的小白牙。 你很美,你长大以后可以成为任何你喜欢的样子。 你还是个四岁的小孩,丑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要抬头挺胸。” ![]() 发型师发自内心欣赏和赞美孩子,被网友评为“这番话会是小姑娘一生的光”。 父母真心接纳和欣赏孩子,会极大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越高的孩子,越不会自卑。 他们不会因为身材、容貌、成绩而焦虑,更不会因为别人的评判而自我否定。 众所周知,天后王菲的二女儿,李嫣,从小就患有兔唇,一直遭受铺天盖地的非议,而王菲则非常坚定地跟女儿强调她是个正常的孩子,她很美,一点问题都没有。 王菲发现李嫣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就不断地鼓励她创作,还为她创办个人画展,成立嫣然基金会,帮助更多患有兔唇的孩子。 而今,16岁的李嫣,在个人社交网站上晒出的照片都弥漫着阳光自信,被网友称为王菲最美的女儿。 正如樊登老师曾说过的:“父母的语言在塑造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在影响着孩子。” 父母发自内心给孩子一句:“你真棒”,肯定他的成长和进步,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 ![]() 共情孩子:我和你一样也会难过 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都在强调父母共情的重要性,但往往父母做到的却是说教。 那什么是共情? 这位剪了跟儿子一样发型的外国爸爸给出了教科书般的答案: 妈妈带儿子去理发店剪头发,并给到理发师看了儿子喜欢的发型照片,但理发师却剪出另外一个造型出来。 儿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哇哇大哭,旁边的妈妈很无奈地将孩子的新发型拍照发给了爸爸。 母子回到家后,儿子还是一直很难过。此 时,门铃响起,打开门,看到归来的爸爸,剪了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发型,儿子不由得止住了泪水,恢复了往日的笑容。 共情就是对孩子的遭遇感同身受,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漠视他的情绪。 父母要先理解孩子,懂得他的需求,才能真正去共情孩子。 正如儿童心理学畅销书《反思的爱:看见自己,看见孩子》中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共情需要以孩子的需要和利益为准。 当父母共情孩子,父母的镜像系统重现了孩子表达苦恼的行为,继而会激活父母的情绪中枢,所以父母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一些痛苦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会把孩子的情绪痛苦以缩减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一来,孩子又会映射父母缩减后的情绪痛苦,继而孩子内在的情绪痛苦就会减少。 会共情的父母,能通过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求。 当孩子陷入焦虑、迷茫、压抑时,父母要会说:“我和你一样也会难过”,给足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 ![]() 心理大师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指出: “所有儿童天生有一种自卑感,它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努力改善个人处境来消除这种自卑感。 当儿童追求优越感,便能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健康和富足。 当孩子深陷自卑情结,会放大困难,削弱勇气,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所以,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避免陷入自卑情结,你需要懂得: 高质量的陪伴,给足孩子安全和力量感,才能让他们内心踏实; 真诚地欣赏孩子,给足孩子信任和鼓励,才能让提升自我价值感; 蹲下来共情孩子,给足孩子理解和关爱,才能让他们敢于面对挫折。 诚然,做好这三件事并不容易,考验着父母自身的修养和人生的智慧。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造就的。” 育儿先育己,父母言传身教,才能帮助孩子塑造出强大的内心,不惧人生的难题,收获自信和阳光。 作者简介:夏寞玥,富书专栏作者,本文首发公众号: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授权联系开白助理(看菜单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