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ESSAY ![]() ![]() 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对别人家孩子说话都特别温柔、和蔼可亲,非常在意孩子的感受,但是扭过头来就觉得自己家孩子怎么看都不顺眼,然后免不了会发一通脾气,甚至恨不得踹上一脚。 同为孩子,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为何会大不相同呢? 显然,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那是别人家孩子,来到我家就是客人啊,我必须尊重他,这是最起码的礼貌。”心里还会忍不住嘀咕:“自己家孩子哪里需要顾虑那么多,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呼来喝去、颐指气使很正常啊!” 我们又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这是因为我们把别人家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但是却把自己家孩子当作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不当人。 当然,我并不是在指责大家,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的意识之外。 ![]() 父母对子女的爱有自体爱和客体爱之分。 自体爱主要体现在孩子还是小婴儿时与母亲共生的阶段,因为弱小的孩子需要依附大人才能生存。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疼爱,我们会把孩子视作“我的心肝”、“我的心头肉”、“我的眼珠子”…… 这种强烈的自体爱可以促进亲子联结,避免孩子会被遗弃,从而保障家族的延续性。这种健康的共生,也是孩子后来身心安全感形成的基础。 等到孩子两岁开始说“不”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待到孩子到了三岁俄期,父亲的作用开始显现:就是促进孩子和母亲的分离,打破母子二元的共生状态,进入三元关系,由此孩子开始一步步走向独立。 这时候我们就要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从自体爱慢慢过渡到客体爱。到了青春期,客体爱完全占上风。 成熟的客体爱就是父母允许孩子与自己分化,成为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独立的个体。父母会欣赏孩子的不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 遗憾的是,大部分父母与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处于无意识的共生状态,即自体爱阶段,这也是孩子青春期叛逆的重要原因。 即便孩子已经成年,父母也会拼命催婚催生,仿佛孩子的人生就是他们自己的人生。 ![]() 父母最大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羽翼丰满地离开家,展翅高飞。 分离才是最终的目的。 只有当我们认清这一现实以后,我们自然该知道如何去做。 ![]() 所以,我们也没必要总是纠结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毕竟要想自己家孩子成为别人家孩子,我们首先得要成为别人家父母啊! 如果我们成为不了别人家父母,那就不如把自己家孩子当成别人家孩子来养: 小心翼翼——不要侵犯孩子的主体性; 客客气气——不要恶语相向、动辄打骂。 显然,这里的“小心”、“客气”不是说情感上的疏离,而是指尊重与边界感。 ![]()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