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大夫开河

 文豪学者 2022-12-27 发布于山东

貕养泽,是古代胶东的地理实体,是莱阳境内的一个大湖泽,号称“东方巨薮”。几千年来,沧海桑田,貕养泽遗迹久已泯灭。

关于“貕养泽”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东北曰幽州、其薮曰貕养。”郑康成注“貕养在长广(今海阳市发城)”。《汉书·地理志》记载:“长广,有莱山莱王祠。奚(貕)养泽在西,秦地图曰剧清池,幽州薮。”民国《莱阳县志》考据貕养泽在长广西、五龙峡口以北处。经考证,这一“巨薮”确实在莱阳城南、五龙峡口以北,其范围为:“南屏五龙山,北接亭儿山,东依龙母山,西界金岗口以北一带长岗,面积近百平方公里”。

《康熙字典》中“貕”字后也有如上的注记。新编《辞海》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有“貕养泽在莱阳县,久已湮废”的注释。查五龙河上游,支流有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富水河、墨水河,皆注人五龙山北,古时山口未开,便成了古貕养泽。夏秋,暴雨水涨,泛滥为害。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有个“齐大夫”领导莱人凿山开峡,貕养泽水泻出,南去人海,大泽之水逐渐干涸,成为阡陌相连,一片沃野。居民移此而居,在今古柳街道古城一带设置了挺城,甚至于后来在照旺庄镇昌山一带设置了昌阳城,形成了莱阳县治以南的相对稳定不变的地理格局。

如今的照旺庄镇、龙旺庄街道、古柳街道和城厢街道一带,依然保持着低洼平坦的地形,地下土质多细腻粘黑,类似湖底胶泥。照旺庄一带的大片油沙土,则成了栽植莱阳梨的绝佳土壤,从五龙河的走势看,五龙河口到众水村,又到牛百口村这一段,形成一个非常显著的拐尺形。大河两边,山岭重叠,仔细观察,依稀可见崖脚处多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从五龙口到牛百口这一段河流,很久以来就被称为“齐大夫河”。齐大夫河泽被千古,造福万代,是莱阳历史上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齐大夫开河以前,莱阳一带的地理记录只有貕养泽,还没有五龙河之说。齐大夫开河以后,貕养泽水消失,上游的五大支流始显出娇美的身段。在这五大支流中,富水河河流最长,流域面积和流量也最大,一直可以上溯到栖霞牙山之麓,弯弯曲曲,有七十二之称。《魏书·地形志》注之为“浮游水”,大概是因其蜷曲绵长而得名。金元以后,浮游水改称昌水。如今这条大河叫富水河,“富”“浮”同音,看来河名的演化是有所本的。唐代以后,五龙口下游通往南海的主干河流,史书上称作五龙水,就是现在的五龙河。

齐大夫河开通,是貕养泽消失的直接原因。《汉书·地理志》明确地记载了汉初貕养泽的存在,并说明秦时叫剧清池。此书还明确记载了汉未胶东国挺县的存在,挺县是建在貕养泽遗址上的,这说明齐大夫河在西汉年间已经开通了。而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在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中古时代,必须有千军万马参与才能完成。汉武帝时期,由于朝廷重视、官府卖力,在全国曾形成过开渠溉田、重视水利的局面。齐大夫河开凿工程,纯属劈山通道引水溉田工程,据此推断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完成的。

汉武帝曾八次巡幸东莱郡,在莱阳留下了不少遗迹和传说。莱阳西北部的九顶芝山(现属莱西北部)和莱阳东部的龙门山,据说曾是汉武帝的驻跸之地。清康熙《莱阳县志》载:“芝山,传汉武帝东游海上,得芝草于此。”王遁园《莱阳地理韵言》记载:“灵芝九顶,汉武赐名。”莱阳梨,俗呼为“赐梨”,传说是由汉武帝巡行胶东经过莱阳时,赐给莱阳人的一棵御梨树繁衍生长而来的。照旺庄镇发坊村的东山上有一处石崖,民间称“阎王鼻子”,下有一山洞名为“太初洞”,可以想见这里肯定与太初年间武帝东巡有关。

齐大夫,史书无考,可能是姓齐的大夫,也可能在齐国当过大夫。今天,这些都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永远是人们心中一位可敬的先贤,一个为百姓造福的高大形象。为了纪念他,供奉他,莱阳先民在众水村南五龙河南岸的山顶上建造了“齐大夫庙”,世世代代,香火不断,歌思不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