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帮着朝鲜打日本,细说430年前的一场国际战争(10)他们为何敢以下骗上?

 奥卡姆剃历史 2022-12-27 发布于北京


摘要

宋应昌耍了个心眼,把日军撤退的信息说成是李如松所告,他之所以强调这点,就是日后担心实情败露,自己好把第一责任推到了李如松身上。


(壬辰之战中日本安宅船和朝鲜龟船)

01

1593年5月18日,宋应昌派出的冒称大明御史的低级军官谢用梓、徐一贯随同日军将领小西行长等人渡海抵达名护屋。

而和谢用梓、徐一贯一同从王京到釜山浦的沈惟敬并没有和他们去日本,而是跟随日军大部队撤退到了庆尚道沿海地区。

也许是日方认为谢用梓徐一贯是代表大明皇帝的,有这两个“重量级”的人物来“乞和”,足以对丰臣秀吉有个交待了,而沈惟敬只是一个游击将军,作用并不大吧。

谢用梓徐一贯两个小人物,就这样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丰臣秀吉也并不知道谢徐两人的真实身份,认为他们就是代表大明皇帝来乞和的。

但丰臣秀吉还是作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与谢徐二人展开谈判,一方面调度日本在朝部队,命令攻打晋州城。

以打促谈,看来是任何一场战争谈判的不二法门。

5月23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礼节性接见了谢徐二人,带着他们参观了名护屋的黄金茶室,赏赐给二人300两白银,赏随行使团官员500两白银。

之后进入正式谈判。

日方先是又对为何出兵朝鲜作了一番解释,说日本只想与大明通好,但朝鲜阻断中日通道,又欺骗两国,日本这才出兵。

谢徐二人对此只是虚与委蛇。

丰臣秀吉又以胜利者的姿态,起草了日本与大明议和的七个条件,一是和亲,大日本天皇要迎娶大明公主;二是恢复日本与大明的勘合贸易(通贡);三是大明、日本两国互相交换誓词,以示通好;四是大明居中仲裁,朝鲜咸镜道、江原道、平安道、黄海道,还给朝鲜国王,剩下的庆尚道、忠清道、全罗道、京畿道割让给日本;五是朝鲜把没被日本擒获的那个王子送到日本,作为人质;六是日本放还之前生擒的两位朝鲜王子;七是朝鲜要向日本提交誓书,发誓永不叛变。

这七个条件非常苛刻,只有第六条是对日方的要求,其他都是明王朝和朝鲜的义务。

对此等国之大事,谢徐二人自然不敢答应,特别是和亲一项,大明王朝从来没有此先例,他们要求删除和亲,并且提出让朝鲜王子作为人质到日本,朝鲜不会应允,因此要回去向经略禀告。

日本方面将谢徐的答复报告给丰臣秀吉,丰臣秀吉给出了日方的底线:“大明、日本不行婚嫁,怎么表示诚意?朝鲜八道当中的四道,按照大明皇帝的要求还给朝鲜国王,剩下的四道给日本。盖上大明皇帝金印,中分朝鲜国,划分疆域。大明和日本缔结婚姻、中分朝鲜,这两条要求,如果都不能满足,那么大事就难成了。”

摸清了日本的底线,谢用梓、徐一贯向日方声称,你们提出的议和条件过于苛刻,我们要回国后上奏宋经略和天子,再做定夺。

日方认为一切尽在自己掌控之中,这些条件明朝迟早会屈服接受,因此同意了二人回去复命。

6月28日,丰臣秀吉让人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交付给已经回到朝鲜的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小西行长,以及留在日本招待明使的增田长盛,要求他们在后续阶段就这些条件继续与明朝展开谈判,完成明、日两国议和。

6月29日,谢用梓、徐一贯两人乘船离开名护屋,返回朝鲜。

谢徐二人虽是低等军官,在此次出使日本时,却可以称得上是“不辱使命”,以各种手段、说辞保护明王朝和朝鲜的利益,最终也没答应日本方面的要求。

就在谢徐二人在日本谈判之时,在朝鲜的日军调动兵马开始攻打晋州,朝鲜请求宋应昌李如松出兵,二人以下大和议为由,不但不出兵援救,还制止朝鲜抵抗。

当年7月份,日军攻陷晋州。

丰臣秀吉听到消息后,认为明朝敕使已经来到日本乞和,晋州也已被攻陷,报了此次在晋州打败的前仇,在这种局势下,可以凯旋回国了。

7月29日,丰臣秀吉指示将5万军队分为四组,依次撤回日本,以表凯旋,剩下的日军部队继续驻守朝鲜庆尚道沿海城池,坚守不退,以此作为日本与明朝在谈判中的巨大筹码。

壬辰战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02

就在谢用梓、徐一贯渡海去日本谈判期间,滞留在釜山的沈惟敬也没闲着。

此时的沈惟敬,或许真的是想青史留名,想尽方法要主导明日谈判,完成此件大事。

他与小西行长这个老相识联络,小西行长本就不赞同日本出兵侵朝,之前就与沈惟敬有和谈之举,此次二人又做出约定,由沈惟敬带领小西行长的家臣内藤如安直赴北京,面见兵部尚书石星,商讨议和之事,之后再派遣明朝大官来朝鲜。

小西行长不敢隐瞒此事,向丰臣秀吉作了报告,丰臣也乐得与明朝廷能直接沟通,于是应允。

不同于第一次的议和,此时小西行长已知道要与明朝有通贡贸易,必须要先实施册封,所以他制定了一份乞封名单,让内藤如安带去大明,希望在名单上的日本人能够得到大明册封,被授予相应的官爵。

小西行长在这份名单位上夹带了自己的私货,他要求明朝册封自己“加世西海道,永与天朝治海藩篱,与朝鲜世世修好”,这体现了小西行长的野心,目的在于通过明朝的册封,获得西海道(九州岛)以及东亚海域的统治权。

7月2日,沈惟敬领着内藤如安到了王京,面见宋应昌。

宋应昌本来希望沈惟敬能讨来丰臣秀吉的降书,这样才好说服朝廷允许封贡,但是沈惟敬带来的却是日方措辞强硬的乞贡文书。

内藤如安也按小西行长的要求,给宋应昌开出了几个苛刻条件:一、允许日本每年与明朝通贡三次。二、割让朝鲜的全罗道给日本。三、赔偿日本二万两银子。四、实现以上条件后,方可释放朝鲜王子与陪臣。

宋应昌大为生气,只同意封贡,没有理会小西行长的这些要求。

7月15日,谢用梓、徐一贯渡过对马海峡,回到釜山浦,带回了丰臣秀吉提出的《大明日本和平条件》。

7月22日,日军遵照《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中的第六条,释放了俘虏的两位朝鲜王子与一干朝鲜大臣,由谢用梓、徐一贯带着从釜山浦回到王京。

谢用梓、徐一贯将丰臣秀吉提出的七个议和条件报告给了上司宋应昌和李如松,这时他们才知道,日本方面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小西行长等人此前反复恳请的通贡。

宋应昌、李如松大为慌乱,他们向朝廷奏明的是日方乞和,只求封贡,现在却又是和亲又是分裂朝鲜,这怎么得了。

宋李二人此时只想议和,已成一根绳上的蚂蚱。

慌乱过后,二人决定继续隐瞒事实,向明廷进行伪报,声称日军已经尽数渡海撤回日本,只有一两支军队还留在釜山,待明朝封王准贡之后自会撤离朝鲜,他们进而提出要求,准许从朝鲜撤兵,回到辽东。

事实上,早在谢用梓、徐一贯回到王京之前,宋应昌就已写信给兵部尚书石星,伪称日军已经全部渡海回国,但在信中他说是李如松派往釜山敦促日军退兵的使者,先把日军已全部撤回日本的消息报给李如松,李如松又报告给自己,自己这才报告给石星。

这里面宋应昌耍了个心眼,把日军撤退的信息说成是李如松所告,他之所以强调这点,就是日后担心实情败露,自己好把第一责任推到了李如松身上。

在写给朝廷的奏疏中,宋应昌同样说日军已经全部渡海回国,只有小西行长带领少量倭众在海中西生浦,等待前往大明乞求封贡的使者内藤如安的回音。

宋应昌、李如松还伪报说明军在碧蹄馆打了大胜仗,日军因此非常畏惧明军,向明朝乞和。宋应昌依据这一“事实”,代日军向明廷力求封贡,希望以此结束战争,早日回朝叙功。

明廷收到宋应昌、李如松二人传来的伪报以后,很快向他们发来了从朝鲜撤兵的指令。

8月10日,李如松领兵离开王京,准备回到辽东。宋应昌也准备在14日从定州启程,回到辽东。

看到明朝大军要撤,朝鲜不干了,这是啥事嘛,明明日军还驻守在庆尚道沿海地区不退,朝鲜也未复国,你们就这样撤了?

朝鲜李朝情绪激动,责备宋应昌“如此而举众引还,盖无是理”,请求他能够“指挥南下,进薄海澨”,使用武力手段将日军驱逐出朝鲜。

宋应昌、李如松对此置之不理,只是对朝鲜说,军粮不济,难以行军。

9月13日,宋应昌、李如松如愿以偿从朝鲜退兵,渡过鸭绿江,回到辽东。小西行长派往大明的使者内藤如安,也被带回了辽东。

宋应昌、李如松只留下一万余军队人继续驻守在全罗道、庆尚道。

03

宋应昌、李如松毕竟向朝廷递交的是伪报,明朝廷的一些地方大员,特别是沿海官员,其实也在密切注视着朝鲜战场上的变化,对真实情况也有一些了解,因此宋应昌遭到了浙江巡抚彭应参的弹劾,宋应昌先是狡辩自己只答应日本人册封,并没有答应准贡,后更是洋洋洒洒写了一纸奏文,向万历帝辩称自己答应日本人通贡,不过是欺骗日本人的羁縻之计,是把日本人骗出平壤、王京的调虎离山之计。他强调,“如果不度量敌我的力量差异,强行力攻,则非但王京不能攻克,也将使我兵不能保全。即便小胜,反使倭众东犯西掠,贻害无穷,朝鲜将一直遭受日本荼毒,东征也没有罢师之日了。”

此时主和的的兵部尚书石星也站出来为宋应昌说话,向万历解释说宋应昌的“许贡”确实是退敌之计,是得到自己允许的;又说无论册封还是通贡,从没有轻易许诺过日本人;还说已经让宋应昌、李如松宣谕小西行长从西生浦回国,可以等关白献上降表以后再讨论封贡之事。

宋应昌被弹劾,李如松同样也被弹劾捏造了“碧蹄馆大捷”,李如松也是百般狡辩。

二人命运究竟如何?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