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说:“我之前有个员工,从普通的采购一点点做到我的私人助理,年薪80万,还是个博士,结果就因为一顿饭,我给开除了。”主持人表示不理解,王总解释道:“因为我发现一个月薪5000元的大专生,还干得比他好。”一次访谈节目中的内容。 原来,在见客户时,王健林发现自己忘带名片了,可巧这位助理也没带。幸好,有个同行的大专学历的行政专员,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名片,双手递给了王健林,不仅避免了尴尬,还解了燃眉之急。 其实王健林因为这样的“小事”开除博士生的例子并不少,曹德旺曾经也是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开除了一个部门经理。 曹德旺有一次出差,带着年薪80万的博士和月薪5000的大专生,去参加一个饭局。吃饭期间,曹德旺让两人去催菜,大专生起来就准备走,博士生却说:“不用去了,菜已经上齐了。”曹总尴尬地回答:“是我记错了。”一顿饭后,博士生被开除了。

博士生是项目部的经理,曹总带他一起参加客户饭局,是希望他可以好好表现,争取与客户达成下次合作。 曹总说:“刘总,这是我们公司的精英,能力很强的。”博士生听到后立马拆台:“您过奖了,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继续学习。” 虽然谦虚是一种好的品质,但你这么不懂应酬,不开除开除谁啊? 中国人最讲究应酬。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在日常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公务商务礼仪之外,迎来送往,人情客往之类的应酬也是其中之一吧! 应酬之学,全真不可能,全假更不可能,核心要旨在于真假掺半,关键部分在于虚实结合。能够把握这个精髓的人,都是人精。 这应酬宾主双方都高兴,皆大欢喜。但,不是所有的应酬都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应酬。有的应酬就难了。难在讲究,难在彼此都有面子,难在合乎礼仪又显得大气。 比如:领导到某地开会,有幸和当地政府的分管领导见个面。彼此认识,搭建关系。也为当地营造良好的环境。
可是,到对方办公室拜访不妥,跌份。让对方到公司办公室来更不妥,无礼。那么,最好的见面地方是酒店,而且是当地最高档的酒店,而且是单独租一个小会议室,按照接待的格式来布置。比照新闻联播里国家元首的样子。 然后就完了么?错了,你还得,安排当地负责人去恭请,特别询问需不需要派车迎接。只说一次,表个姿态而已,人家领导都有专车。不说呢也不对,显得缺乏尊敬与诚意。 还有,到了酒店,酒店大门口要有人迎接。以副总带人事行政负责人为宜。介绍时,不要介绍什么人事行政部负责人,而说办公室主任,便于对方理解。 还有,上电梯时需要提前有人按住电梯,并屏蔽其他人。不能让领导挤电梯和被挤。还有,楼道口要有人迎接,同时楼道里的人肃立,面带微笑。 领导看到ZF领导来了,起身向前两步迎接。同时,副总要做介绍。结束了么?错错错,还得按照双方面谈的模式入座。 有专人陪坐,专人拍照,颜值高的女同事上水果。(水果主要是看,没人会吃)特别提醒任何人的手机都调成静音,并且不允许拍照。然后呢? 这才正式开始谈,对啊,就是刚刚开始,应酬刚刚开始,我都未必都总结到了。后面呢,聊天,结束,吃饭,送礼,送客等等太多了。每个环节都有该环节的注意事项,该环节的礼仪,该环节的应酬方式,不可否认吧。

你可能觉得开头两故事中的两博士生被开除有些太过分了,领导有点太苛刻了,但现实生活中,比这要苛刻的人事更多。更加比比皆是。 因为细节决定成败,你可能只是忘记拿名片,但谈判对方会觉得你不够严谨,项目会到了你的竞争者手中,因为谈判过程中,对方的表现是完美的。 你可能觉得博士生只是没眼力劲,但老板那会估计就是要支开你和对方谈点可能直接导致敲定合同的细节,你一个“没眼力”使得最佳时机过去了。 应酬的重要性你知道了,那哪些做法是正确的你还不太知道对吧。应酬中笨的人是吃饭,聪明的人吃的是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