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会围垦的前生今世

 新会明明 2022-12-28 发布于广东

不管是因公或因私,新会围垦都是我常常要去的地方。围垦那美丽的自然风光,热情纯朴的垦区人,独具风味的乡土美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围垦,是指坐落在新会南端的、崖门和虎跳门交汇处以西的那一片新的绿洲。

走进围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崭新的楼房、美丽宽阔的广场和整洁优美的新村。这是新会围垦工程指挥部所在地和围垦员工的生活区。沿着大道一路往南行,走到路的尽头,便是一条长长的大堤。堤内,是一派田园风光:农家在鱼塘上、芦苇荡捕鱼,果农在田野上精心劳作,而一些来自城里的游客正在嬉戏、垂钓……;堤外,便是浩瀚的黄茅海:波光粼粼、渔船来往穿梭。总之,这里有阔宽的大海、茂密的芦苇、飞翔的鸟群、一片片红树林和满园的瓜果……

这美丽的围垦景色,不知给都市人带来过多少恬静、遐想,也不知给画家、摄影家们带来过多少创作的灵感。陈柏坚的美术作品《海滩蔗林》,谭侠华的《崖海日出》和岑干的《满园佳果》等摄影作品,就是以这里为素材创作的。

当然,到围垦旅游,不仅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景色,还能品尝到独具风味的佳肴。这里除了虾蟹海鲜外,更令人赞叹不绝的是独具特色、闻名遐迩的农家“三宝”:芋头、粉葛和莲藕。

如今,围垦不仅仅是新会一个农渔生产基地,而且还是一个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胜地。

围垦,新会过去的“北大荒”,如今却成了人们消闲度假的“世外桃源”。

然而,30多年前,围垦这地方却是一片边远荒凉的滩涂。现在的围垦工程指挥部所在地,原叫古洲角,过去由于这里荆棘丛生,蛇行鼠走,满目荒凉,因此被人称之为“鬼咒角”。

1969年6月,为加快新会农业发展步伐,增加耕地面积,当时的县领导决定在这里围海造田,并于同年11月成立了围垦指挥部。10多位从县“五·七”干校抽调来的干部,借用崖南水利会旧址的一间平房,挂起了牌子。牌子挂起来之后,他们便辟地搭寮,作为自己的栖身之所。30多年前,他们的生活状况,恐怕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了解的。罗复生在《他与围垦事业共成长》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海边的蚊特别多特别饿,白天是肉眼难以发现的小蚊子,悄无声息地附在人的皮肤上拼命咬,一咬一个红疙瘩,又疼又痒,一手拍下去满掌是血;太阳落山前后,是一群一群的大蚊子在人的头顶跟踪盘旋,嗡嗡作响,驱而不去,令人见了发怕。……还有更令人畏惧的沙虱,这种小虱子咬人吸血不分昼夜和场合,令人疼痒难禁,坐卧不安,难以躲避……”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场开发垦区的序幕便徐徐拉开了。

1971年,全县20个公社4000多名民兵,在县委的一声令下,进军围垦。这样一支大队伍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其生活的艰苦和贫困程度可想而知。他们住的是拥挤、矮小和破烂的茅房,吃的是咸鱼腌菜。更为艰苦的是施工劳动。由于当时设备落后,大家用的是锄头、扁担、竹篸和漂泥板,所以在围堤筑坝时,他们用的是极其原始的方式。为了早日实现成功造田的目标,几千民兵每日不分昼夜地战斗在荒滩上,甚至要陷在齐腰深的淤泥里。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层稀泥一层树枝地在海滩上把堤坝垒起来。但堤坝刚刚垒起,却又陷了下去,或者被潮水冲走。于是,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来,直到成功地把堤坝垒起来为止。夏天,围垦人的皮肤被晒得一层层地脱落了;冬天,身上不知被冻裂了多少道血口。但他们绝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流一滴泪,硬是把一条条坚实的堤坝筑起来,为围垦造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0多年过去了,现在,围垦人已造田6.4万亩。

6.4万亩,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据有关部门统计,这6.4万亩土地,实际上需要填埋土、石、沙2735.983万个立方。不少学校常常组织学生到围垦参观,围垦人为了直观地让孩子们知道围垦工程的宏大,总是给他们出这样的一道数学题:用2735.983万立方米的土方来筑一条高1米、阔10米的路,这条路有多长?学生们一算,结果是:这条路从围垦一直通到北京还绰绰有余。可见围垦是一项何等巨大的工程!

土地造出来了。但围垦人不仅仅向海要田,他们还要自己动手,在土地上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来。他们从完成第一块田起,就已尝试着种水稻、甘蔗等农作物……

如今的围垦,已是五谷丰登、瓜果累累、鱼虾满塘……

围垦的存在,既是围垦人的骄傲,也是新会人民的骄傲!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人对围垦造田表示怀疑,甚至在一些权威的报刊上发表对围垦事业发展不利的言论。事实上,在某些地方,确有盲目围海造田,造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现象。但新会的围垦,它的开发完全是合理和科学的。

有人说过,新会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是一部围垦史。这种说法完全有它的道理和根据。

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新会,主要受西江支流和潭江水道的影响,每年上游的洪水夹带着泥沙,顺流而下,到了崖门和虎跳门口,却又受到海潮的顶托,因而大量的泥沙便在这里沉积下来。根据一些资料表明,公元前的新会,以南的地方大多是一片河海、滩涂,海岸就在会城至都会一带。到了公元960年以后的漫长岁月,逐步形成银洲湖和崖门。那时珠江三角洲的海岸线,每年向海中推出几十米。及至宋、元年间,形成了虎跳门。这时期,海岸线每年向海中推出30多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江河上游的开发,珠江三角洲的海岸线,平均每年向海中推出70多米。也就是说,新会围垦,完全是一个顺应自然的举措。事实上,在海门外的浅滩上进行抛石筑堤、分级造田,反而起到了束水攻沙的作用,使崖门、黄茅海水道的主槽加深,更有利于航道的治理。

林若在任广东省省委书记时,曾到过围垦视察,他认为:“新会围垦总体工程规划的分级造田,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同全省围垦工程比较,工程最稳定持续发展,造价最低,见效最快,社会效益最好。”自1979年以来,国家和省的领导人杨尚昆、田纪云、温家宝、万国权、黄华华、欧广源等也先后到围垦考察,都对围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围垦的初衷,是围海造田,向荒滩要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作为土地,它的意义就更加重大了。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土地更如金贵,被严格控制开发使用。但围垦工程的开发,恰恰给新会带来了丰富的土地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新会兴建了许多项目,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但20多年间,新会的土地总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这一奇迹,不能不归功于围海造田!如今招商引资,大力开发工业园区等等,新会不必向外购买用地指标,从而大大减轻投资成本。特别是现在,珠三角沿海高速公路与围垦擦肩而过,围垦的土地,更是价值不菲。如果以每亩5万元卖出价计算,这6. 4万亩土地,就可值30亿元。

这就是围垦给新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有力的支持!

在围垦造田的30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前期的开垦工程中,数千名围垦人,用自己的双手演绎了无数个朴素感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特别是围垦指挥部领导班子一班人,他们虽然担负着不同的职务,有着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处事方法,或者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到围垦,但他们都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兢兢业业、实事求是和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着几千围垦人。他们团结奋战,胜利地完成了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造地人》就是这样一部记录着围垦人当年那段可歌可泣、战天斗地的不平凡历程的通讯报告集,让人看到了一个个可爱可感的英雄形象。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30年前,崖南是什么样子?围垦又是怎样兴办起来的?好让年轻一代深刻地认识到,新会围垦来之不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来之不易!

可以说,《造地人》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当然,《造地人》这本书,只是撷取了围垦历程的一部分,并以14位已离、退休的 “老围垦”作为主人公,记述他们以及他们身边的其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围垦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各级领导(如罗天、孟天德、杨德元等等)和新会各个部门对围垦工作的大力支持、关怀的历史事实。

书中记述的这些围垦人,当年大多数还处于青壮年时期,听到县委一声令下,便义无反顾地背起背包,奔赴围垦。他们有的还刚刚在城里举行了婚礼;有的孩子还小,无人照管;有的是在“五·七”干校里学习;有的还正在被组织审查当中,身上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然而,他们并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一切听从党的召唤,一心扑在围垦的工作上。他们和普通的围垦人一道,唱着“一坯泥呀一坯泥,一块接住一块。队队摆开长龙阵,嘿!夹手夹脚筑围堤”的《筑堤歌》,硬是在滩涂上垒起了堤坝,建造了土地。多少双肩头肿痛了,多少双手流出了血;多少次连夜大会战,多少回合龙攻关战;又有多少个硬骨头班、钢铁连、铁娘子队,在他们的率领下一一诞生……。

他们只有一个信念:踏平崖海千重浪,誓将荒滩变良田!

在这个战天斗地的过程中,围垦人不仅仅造出了土地,也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过得硬的农田基本建设的有用之才。他们即使离开围垦,在其他的岗位上担任领导,也同样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受到党和人民的称颂。

虽然,时间已经流逝,当年的造地人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过着平静而安闲的晚年生活,但他们毕竟曾经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围垦人不会忘记他们!

新会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历史更不会忘记他们!

当然,围垦人依然任重而道远,未围的还要围,围好的还需进一步巩固,因此,各级政府和各兄弟单位、部门,还要一如既往地对围垦给予大力支持,围垦人自身也要不断地努力。如今,新一代围垦人正在传承老围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求实、创新”的新会人精神,围绕围垦工程的总体目标,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续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总之,新会围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块永不消失的土地和丰厚的物质财富,而且,还留给了子孙后代们一笔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

这便是新会围垦的意义!

本文写于2004年,为报告文学集《造地人》写的序,原标题为《围垦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