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痴文豪苏东坡

 Bao5685 2022-12-28 发布于浙江

文人大家苏轼,『平生以文为业,砚为田』。十二岁时的他,在地里挖出一块石头,其父谓之『天砚』,授予苏轼。而这般儿时的激励,成为东坡先生一生纵横文坛的起点。此后他赏砚、藏砚、刻砚、赠砚,成为千古代表性的『砚痴』。

图片

嘉庆五年(1800年),惠州白鹤峰下的苏轼故居显得格外热闹——不为别的,只因在此任惠州太守的书法家伊秉绶正带着人,仔细翻修这座宋代大文豪的故居。在清理苏轼故居的墨沼时,捞出了一方端砚,砚背当中刻着一个“轼”字,侧边则是“德有邻”的印款,伊秉绶喜不自胜:款印俱在,又是在人家故居里捞到的,这肯定就是苏轼的砚台了!他便将这方砚台好生收藏起来,镌刻了“嘉庆五年修白鹤峰东坡故居得此砚于墨沼”的款,又召集了好友翁方纲题刻砚铭。如今这方砚还好好摆在博物馆里头。

图片

图片

且不论伊秉绶得到的是不是东坡砚,但论及宋代藏砚之事,苏轼是必须要好好说道说道的。

砚,文人最亲近,也是最生活攸关的用具。多少鸿篇巨著、奇书名画,都起于这方寸之间。作为书斋案头朝夕以对的文房之宝,砚在利于使用之外,更承载着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内心观照。一方砚,凝聚出先贤的格调与精神。宋人非常重视收藏砚台,毕竟“美人的镜子、文人的砚台”。在宋代,笔砚就是一个文人“吃饭”的家伙,据说北宋有个叫种放的人,和老母亲在终南山隐居,结果被当时的陕西转运使宋维翰当人才挖了出来,太宗一听“有人才太好啊,请出来给我瞧瞧”,种放的老母亲听了这个消息,就开始怼自家儿子:“早告诉你不要聚众讲学,你不听,既然是隐居了,还写什么文章出什么头呢!”气得当时就把种放的砚台给丢火里去了,表示“我儿子再不吃'文人’这碗饭了”。

图片

宋人非常重视收藏砚台,毕竟“美人的镜子、文人的砚台”。在宋代,笔砚就是一个文人“吃饭”的家伙,据说北宋有个叫种放的人,和老母亲在终南山隐居,结果被当时的陕西转运使宋维翰当人才挖了出来,太宗一听“有人才太好啊,请出来给我瞧瞧”,种放的老母亲听了这个消息,就开始怼自家儿子:“早告诉你不要聚众讲学,你不听,既然是隐居了,还写什么文章出什么头呢!”气得当时就把种放的砚台给丢火里去了,表示“我儿子再不吃'文人’这碗饭了”。

图片

像是苏轼这样的文人,身边肯定不止一方砚台,他收藏过“凤咮砚”、“苏钧遗砚”、“风字砚”、“笠屐端砚”等等名砚,还写过很多关于砚台的诗句,像是“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泣瑟声”、“黄琮白璧天下惜,顾恐贪夫死怀璧,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还专门对砚台做过研究,写过小论文:“砚之美,润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然两者相害,发墨必费笔,不费笔者必退墨,二者难兼。唯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二德相兼。”看起来苏轼藏砚应该是很有经验了。

图片

苏轼还曾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他对砚的痴迷,是寄情颇深的,也每每为好砚作铭。如《端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嘘而泫,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时值苏轼被贬南粤,途径一处,看到众人艰难的采石过程,不禁发出感叹:品质如端石一样的人,何时可以遇到呢。

图片

有苏轼对其子赠砚一事,亦作铭:『有尽石,无已求。生阴壑,閟重湫。得之艰,岂轻授。旌苦学,畀长头。』好的砚石藏于沟壑深溪之中,得之不易,乃珍重之物,以此送给儿子苏迨,以表彰其读书刻苦。单是这发掘砚石的故事,就引出文人几许情思,真叫细腻动人。


宋瓷收藏者的学习交流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