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烽火戏诸侯”的真假与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

 澴川行者 2022-12-28 发布于山东

这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记载在我们的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里面的。

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记载:“褒姒si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si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guo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nìng巧善谀yu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si,尽取周赂而去。

这个意思是说,周幽王的宠妃褒姒si不喜欢笑,而周幽王就是喜欢欣赏褒姒si的各种神态的笑,但是,褒姒si始终是不笑。于是,周幽王就到烽火台上去烧火击鼓。这个烽火台,本来是用于防备敌寇侵犯边境的报警装置。烽火台上驻扎有哨兵,如果发现敌寇前来侵犯,哨兵们就赶紧烧火击鼓。附近的诸侯们听到了鼓声,再看到烽火台上燃起的烽火狼烟,就知道有敌寇前来侵犯了,就会赶过来支援。而周幽王无故地在烽火台上击鼓烧火,引来了大批的诸侯前来;诸侯们来了,却又没有看到一个敌寇,这个场面就十分地混乱而又尴尬了。

褒姒si看到诸侯们那种被骗之后的混乱而又尴尬的样子之后,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周幽王看到褒姒si终于笑了,非常高兴,于是,就继续玩弄这样的游戏。结果,几次被骗之后,诸侯们就再也不相信这个烽火狼烟了。然后,周幽王以喜欢阿谀奉承的虢guo石父为卿,因此更加受到国人们的怨愤。周幽王又废掉申王后和太子,想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就引起了申王后的父亲申侯的愤怒。申侯联合缯侯,以及西夷犬戎,前来攻打周幽王。这时候,周幽王就再次登上烽火台,击鼓,并且燃起了烽火狼烟。但是,因为诸侯们再也不相信这个烽火狼烟了,他们就不来了。周幽王因此被杀死在骊山脚下,褒姒也被西夷犬戎们俘虏而去,周室财物也被抢劫一空。

在这个故事的后面,司马迁继续写道:

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就是说,诸侯们因此而到申侯那里去,迎接太子宜臼,立为周平王。周平王为了避让西夷犬戎们的侵扰,就迁都到洛阳。这样,西周就灭亡了,周朝进入到了东周时代。在东周时代,周朝王室衰落,诸侯们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几个诸侯国开始壮大,天下事务由他们几个强势的诸侯大国把持,也就是“政由方伯”。

那么,我们在这里不免要问一下,这个司马迁所记载的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导致的西周灭亡的故事,是真的吗?

我告诉你们,司马迁的《史记》,就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样,不过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而已,他的这个故事里面,确实是有一半是真的,但是,也有一半是假的。

他的哪一半是真?哪一半又是假呢?

他的申侯联合缯侯,以及西夷犬戎打败周幽王,导致西周灭亡,这一半就是真的;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诸侯们不来勤王助战,这一半就是假的。

我们来看看,他的这个一半真、一半假的故事,是怎么来的。

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夫!”’

翻译成白话就是,从前,有个贾大夫,人长得丑,却娶了个很美的妻子。他的妻子很不满意这个丈夫,三年不说话,更加不笑。贾大夫为了让妻子对自己有说有笑,就带着妻子,驾着车子到沼泽地里去射野鸡。他射中了野鸡,妻子才笑着跟他说话。贾大夫就说:“还是要显露出才干来啊,我要是不会射箭,你就不会跟我说笑了!”

这个故事,就是一个触发灵感的引子。

它就导致了后来的《吕氏春秋》的作者们,产生灵感,从而创作出了另外的一个故事。

《吕氏春秋》记载:“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於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翻译成白话就是,西周的都邑丰镐,接近西戎的地盘。周天子与诸侯们有约,在大道上修建碉堡,上面放着大鼓,如果西戎敌寇到来,就击鼓相告,诸侯们就前来营救天子。这样的情景,让王妃褒姒十分高兴,笑逐颜开。于是,周幽王想博得褒姒一笑,就数次击鼓,引得诸侯们前来,而又看不到敌寇。这样,到了后来西戎敌寇真的来了,周幽王再去击鼓时,诸侯们就不来了。周幽王就死在骊山脚下,为天下人耻笑。

这个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而“鼓声戏诸侯”的故事,很明显就是从前面那个贾大夫为博得妻子一笑,而去“射野鸡”的故事中,得到灵感而创作出来的。

而司马迁的“烽火戏诸侯”,就又是对这个“鼓声戏诸侯”的故事的加工与完善。

在《吕氏春秋》出笼的那个时代,是没有烽火台的,所以,《吕氏春秋》是写不出像“烽火戏诸侯”这样的故事的。

只有到了司马迁所在的汉朝,烽火台出现了,司马迁才可能写得出这样的故事。

而那个“鼓声戏诸侯”的故事,相对这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它是有一个破绽的,就是它的“击鼓传声”的方向感不强,也不可能传得那么远,这就导致了它这个故事经不起推敲,很容易被人揭露打假。

所以,司马迁的这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弥补了它那个“击鼓戏诸侯”的故事的漏洞,使人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

而我们从这个“鼓声戏诸侯”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的演变过程,就可以领会到,它这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多么的虚假。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司马迁在写这个故事之前,对周幽王的王妃褒姒的身世来历所进行的荒诞不经的编造,来判断出这个故事,也同样是对周幽王和褒姒的荒诞不经的抹黑。

关于周幽王的王妃褒姒的身世来历,司马迁是怎么编造的呢?

幽王嬖bi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chí 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chí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yuán,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chèn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去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yǎn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

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奔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弃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

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翻译一下:周幽王宠爱褒姒,想废掉申王后的王后之位,立褒姒为王后;同时,废掉申王后的儿子宜臼的太子之位,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周朝的太史伯阳读了史记之后就说:“周朝要亡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年,夏朝要灭亡的时候,有两条龙落在夏朝的王宫前,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位君主。”夏王占卜,得到的结论是,杀掉或赶走它们,都不吉利。再次占卜,看将它们的龙涎接着,收藏起来行不行,结论是可以。于是,夏王就举行仪式,收集了龙涎,两条龙才离去。夏朝灭亡后,这个收集龙涎的匣子传到了商朝。商朝灭亡,这个匣子又传到了周朝。几个朝代的帝王们,都不敢打开这个匣子来看。

但是,到了周厉王之末,周厉王就打开这个匣子看了。结果,龙涎流遍宫廷,无法除去。周厉王就让宫女们脱光了衣服,对着龙涎大声喊叫。龙涎就变成黑色的龟鳖,爬进了周厉王的后宫。后宫里一个刚刚换牙的小女孩,遭到了龟鳖的侵犯,长大之后,就无夫自孕,生下了一个女婴。她因为害怕,就把女婴送出宫去丢掉了。这时,正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在位。有小女孩唱的歌谣说:“以桑木做弓箭出来贩卖的人,就是灭亡周朝的人。”周宣王听到这个歌谣后,就命令手下的人去抓捕那些卖桑木弓箭的人,抓到了就杀掉。

有一对卖桑木弓箭的夫妇,因此逃到乡下去躲避,在中途就发现了那个无夫自孕的宫女所丢弃的女婴,在黑夜里啼哭。他们可伶这个女婴,就带着女婴,逃到了褒国。到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即位之后,褒国人得罪了周幽王,就将那对卖桑木弓箭的夫妇捡来、并且养大了的女孩,献给了周幽王。这个女孩,因为是从褒国来的,所以,就叫褒姒。然后,褒姒生下伯服,周幽王就要废掉申后及太子,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因此就说:“灾祸已经形成了,没有办法了!”

那么,我们从司马迁的这个对于褒姒之身世来历的荒诞不经的编造,可不可以领会到,他对于这个周幽王的王妃褒姒,是有着深深的恶意呢?

那么,为什么他司马迁,会对这个周幽王的王妃褒姒,具有深深的恶意呢?

这当然是因为,他要通过妖魔化这个王妃褒姒,进而去抹黑周幽王,以及周幽王的祖父周厉王,跟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

当然,不仅是司马迁,包括创作《吕氏春秋》的吕不韦团队,也都是在极力地抹黑周幽王等人的。

问题是,司马迁和吕不韦团队,为什么要极力地抹黑周幽王等人呢?

我们来看《今本竹书记年》的记载:“(周幽王)十一年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然后,“(周平王)二十一年,晋文侯杀王子余臣于携。

这就是说,周幽王十一年,申国、鄫国联合犬戎进攻周幽王,杀了周幽王和郑桓公,然后,犬戎杀了王子伯服,抢走了褒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这几个诸侯,在申国拥立王子宜臼为王。而周王朝原来的大臣虢公翰,则在携这个地方,拥立另一个王子余臣为王。到周平王二十一年,晋文侯就杀了虢公翰所立的周王余臣。

许多人认为,《竹书纪年》不可信,但是,在近年发现的《清华简》里面,也是有着和《竹书纪年》相似的记载。

《清华简·系年》记载:“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bi,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翻译过来就是,周幽王娶了申候的女儿,生了平王宜臼;又娶了褒国女子褒姒,生了伯盘。周幽王宠爱褒姒,就和伯盘一起驱逐平王宜臼。平王逃到申国,周幽王又率兵去围攻申国。申国坚决抵抗。和申国友好的鄫国就去投降西戎,与西戎联合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和伯盘都被杀死,西周就灭亡了。诸侯中为首的几个国君,就在虢国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但是,在第二十一年,晋文侯仇,就攻打虢国,把携惠王给杀了。又过了九年,因为诸侯们要朝拜周王,却无处可去,晋文侯就到少鄂那个地方,去迎接周平王,在京师拥立他为王。三年之后,又东迁到周成王曾经立都的洛阳。

所以,《竹书纪年》和《清华简》,是都记载了在周幽王被杀之后,除了周平王之外,还有一个周携王的。

虽然,《竹书记年》和《清华简》的记载略有不同,但是,她们都忠实地记述了作者们自己所知道的事实,并且,作者们在记述中,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没有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立场站位。

而《左传》则不同,《左传》不仅提到过这个历史事实,同时,也是很鲜明地表现出了作者的立场站位的。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jiá rǔ

《左传》的这个记载,就对应了司马迁的“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的这个记载。

这个“雒邑”和“郏鄏”,都是一个地方,就是“成周”,现在的洛阳一带。

而《左传》虽然是站在诸侯们拥立周平王的立场上,说周携王是“奸命”,意思是周携王谋权篡位,周平王才是名正言顺的;但是,《左传》总算还能够如实地记述这个周平王和周携王曾经“二王并立”的事实。

那么,司马迁呢?

他除了极力地抹黑周幽王,站位周平王,甚至就干脆抹去了周携王的存在,抹去了周平王和周携王曾经“二王并立”的这个事实。

所以,司马迁相对于《左传》的作者左丘明,那是更加具有他的鲜明的立场站位了。

而他的这个立场站位,就是他极力地抹黑周幽王等人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吕氏春秋》的作者吕不韦团队、以及《左传》的作者左丘明那些人,都要站位于受诸侯们拥戴的周平王呢?

为什么他们都要妖魔化被诸侯们杀死的周幽王和周携王,以及被百姓们驱逐的周厉王,和被大臣们掌控的周宣王等人呢?

是不是周幽王和周携王,以及周厉王和周宣王他们,真的是做得不对,受诸侯们拥立的周平王才是对的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判断这个事情的是非曲直。

第一个,褒姒的儿子名叫“伯服”或者“伯盘”,申后的儿子名叫宜臼,我们来根据他们这两个人的名字判断一下,到底他们谁才应该按照传统的世袭制度被立为太子呢?到底他们谁才应该依照公认的法理道统继承王位呢?

“伯、仲、叔、季”,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

如果“伯服”或者“伯盘”,不是周幽王的嫡子,他能够以这个“伯”字来取名吗?

如果“伯服” 或者“伯盘”,不是周幽王的长子,他能够以这个“伯”字来取名吗?

所以,作为嫡长子的“伯服” 或者“伯盘”,他不应该是太子吗?

为什么反倒是这个叫“宜臼”的周幽王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呢?

其实,真正的太子,本来就是“伯服” 或者“伯盘”,是那些诸侯们要强行逼迫周幽王废掉“伯服” 或者“伯盘”的太子之位,改立宜臼为太子,这才导致周幽王和诸侯们的矛盾爆发,导致周幽王和“伯服” 或者“伯盘”被杀。

所以,为什么即使是周幽王死后,诸侯们拥立这个“宜臼”为周平王,而周王朝的中央政权却不承认,还是要去另外拥立周幽王的弟弟,或者是他的另一个儿子“余臣”,来为周携王呢?

这就是权力的争夺,这就是周家王朝与那些诸侯们为了权力而进行的殊死博弈。

如果周家王朝还能够自己选择立谁为王,那么,周家王朝就还有权力。

如果周家王朝被迫接受诸侯们所拥立的周平王,那么,周家王朝就没有权力了。

所以,我们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周平王被诸侯们拥立为王,给周家王朝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给当时的天下所带来的后果,又是什么?

司马迁在这个方面没有隐瞒,他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周平王登上王位之后,周家王朝的权力地位就衰微了,诸侯们之间,就毫无顾忌地强国攻打弱国,进行兼并战争;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就开始强大起来,天下的大权,就由他们这些强国们掌握。

所以,诸侯们为什么要杀死周幽王、“伯服” 或者“伯盘”、和周携王,而拥立周平王呢?

那是因为,周幽王、“伯服” 或者“伯盘”、和周携王不肯放弃权力,不肯向诸侯中的列强们低头妥协。

而诸侯列强们,拥立了周平王,他们就能够将周平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做到“政由方伯”。

所以,为什么《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吕氏春秋》的作者吕不韦团队、以及《左传》的作者左丘明,那些人都要站位于受诸侯们拥戴的周平王呢?

为什么他们都要抹黑被诸侯们杀死的周幽王和周携王,以及被百姓们驱逐的周厉王,和被大臣们掌控的周宣王呢?

那就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本身就是属于他们各自时代里的强势者,他们本身就是他们各自时代里的强势者的代言人,他们本身就是站在他们强势者的立场上,主张民主、自由,而反对王权的。

王权的本质是什么呢?王权是代表哪些人的利益的呢?

我们在讲“周初大封建”的时候就讲过,王权的本质,就是协调。

王权的作用,就是协调各方势力、确定各方关系、维护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秩序。

就像《八卦》里的上、中、下三爻,一个社会,总是会有强势者、弱势者、协调者。

处在上位的,就是强势者;处在下位的,就是弱势者;处在中位的,就是协调者。

王权,就是处在中位的这个社会协调者;王权,是代表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利益的。

具体到西周时期的周家王朝的王权来说,他们就是要协调他们那个时代的强势诸侯国、和弱势诸侯部落之间的关系,制止他们那个时代所经常发生的诸侯、部落之间的强、弱兼并。

所以,王权是天然地要代表弱势者们,去与那些强势者作斗争的,是天然地要站在那些强势者的对立面的。

这也就是周幽王和周携王,相继被诸侯们杀死,而周平王被诸侯们所拥戴的原因。

那么,周家王朝,又是怎么从一开始的“成康之治”,一路走到周幽王和周携王连续被诸侯们杀死,周平王被诸侯们所掌控的这个地步的呢?

这里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加上人性的贪婪和愚蠢,相互交织,产生了双重的作用。

虽然是处在同一个起点,但是,不同的诸侯部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导致他们的发展状况也是千差万别。

而这种千差万别,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会造成诸侯部落之间,在发展上的明显差距,诸侯部落之间的实力比较,就显示出层次来了。

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决定了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土地和劳动力的多少。

这就导致人性的贪婪和愚蠢,会使那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列强,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去向那些实力弱小的诸侯部落发动战争,从而兼并那些实力弱小的诸侯部落。

这种兼并战争,显然是挑战王权,破坏由周家王朝所主导的社会秩序的。

但是,面对那些日益强大的诸侯势力,周家王朝的实力,却是有限的。

因为,那些诸侯势力,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而周家王朝,却很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那些诸侯势力同比例地发展。

这就导致周家王朝在与那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势力的博弈中,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受制于人,直至最后,周幽王和周携王被杀,周平王成为他们的傀儡。

我们就以司马迁《史记·周本纪》里面的记述为线索,来简单地回顾一下,周家王朝与那些强势诸侯之间的博弈过程吧。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管叔和蔡叔以怀疑周公谋求篡位为名,联合商朝余孽武庚作乱,被周公挫败。

这是周家王朝,第一次与强势诸侯之间发生冲突。

因为,这个时候还处在周家王朝成立的早期,各地方的诸侯之间的实力分化,还不是很大,所以,中央王朝的基础还是稳固的,这次的博弈,就是中央王朝完胜,并且,效果良好,带来了所谓的“成康之治”。

然后,我们再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

周昭王时,周家王朝的权力地位就不稳固了。周昭王去南方巡狩,没有回来,死在江里。周家王朝没有将这个信息发布给各地诸侯,不敢说。

为什么到周昭王时,周家王朝的权力地位就不稳固呢?

为什么周昭王去南方巡狩,会“卒于江上”呢?

为什么周昭王死了,周家王朝不敢向诸侯们公布他的死讯呢?

因为,周昭王是周朝的第四代天子。

这个时候,天下已经承平日久,各地的诸侯之间的发展状态,已经就有了很大的强、弱分化了。

而强、弱分化,就导致了各地广泛地发生诸侯部落之间的强、弱兼并战争,。

这种兼并战争,很明显的是对周家王朝的权力地位的蔑视与挑战。

所以,周家王朝的权力地位,就不稳固了。

那么,面对这个权力地位不稳固的局面,周家王朝要怎么应对呢?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杀鸡儆猴了。

而这个猴子,周昭王就选定为了在南方的楚国。

当时,南方的很多姬性弱国,都被楚国给吞并了。

这就使周昭王有了征讨楚国的理由。

但是,周昭王之所以选择征讨楚国,并不是因为,这时只有楚国才应该被征讨。

而是因为,楚国相对是个外姓诸侯,在政治上比较孤立,相对其他的诸侯列强,要容易对付一些。

就好像夏桀对付商汤,商纣王对付周文王,那都是因为,商汤和周文王都是外族诸侯,在政治上比较孤立,容易作为杀鸡儆猴的对象。

但是,周昭王没有想到,他的杀鸡儆猴,没有杀着鸡,反倒会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西元前982年,周昭王亲自率领朝廷六师南征楚国。

面对周昭王亲自率领的朝廷六师,楚国国王没有选择直接对抗,而是选择了敞开门来,迎接周昭王和他的王师,诚惶诚恐地向周昭王赔罪。

而周昭王,其实也是不想打的。

那么多的诸侯列强,他一个个的打,打得过来吗?

所以,他就接受了楚王的赔罪。

如果,他能够让所有的诸侯列强,一个一个地都像楚王这样,向他赔罪,那他这个天子,也就当得还算轻松惬意了。

但是,在他接受了楚王的赔罪,要班师回朝的时候,楚王,向他进献了一艘游船。

他欣然地接受了这艘游船,并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乘坐这艘游船横渡汉江。

于是,他就连人带船,一起沉入了汉江。

这是,汉江两边,伏兵齐出,他所带来的六师,也全军覆没。

周昭王死后,继位的就是周穆王。

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jiǒng 申诫太仆国之政,作臩jiǒng命。复宁。

周穆王继位的时候,已经是五十岁了。因为王朝的权力地位,岌岌可危,周穆王感觉文武乏力,就命令伯臩反复告诫太仆,要管理好国家的政事,还写下了《命》,这样就使天下恢复了安宁。

因为告诫太仆要管理好国家的政事,就使天下恢复了安宁,这当然是司马迁的说法。

实际上,周穆王是怎么使天下恢复安宁的呢?

那就是他采取了得力的措施,充实了王朝的实力,提高了王朝的威望,震慑了天下的诸侯列强。

不过,周穆王的这些措施,司马迁这些人肯定是不喜欢的,所以,他们对这些事情的记述,就很有些技巧。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就是周穆王要去征伐西方犬戎,祭公谋父就阻止周穆王去征伐,然后,巴拉巴拉地说了很多的道理。

但是,周穆王喜欢这些道理吗?

周穆王肯定不喜欢。

听你们这些人的不去西征,那怎么充实和增强朝廷的实力呀?

朝廷没有实力,又如何去面对这天下的乱局呀?

所以,周穆王还是帅军西征。

当然,对于周穆王率军西征,充实了王朝的实力,震慑了东方各路诸侯,从而赢得了天下的安宁的这个巨大的效果,司马迁是不会说的。

司马迁所记载的周穆王西征的结果,就是“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就是只获得了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带回来,而从此以后,那些荒服地区就不来朝见天子了。

看,得不偿失,后来的各代帝王,你们就不要再干周穆王这样的傻事了。

这就是司马迁这些人的立场和价值观。

然后,我们再往下看:“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yi扈立。共王崩,子懿王艰立。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死了之后,就是周共王继位。周共王死后,就是周懿王继位。而在周懿王时代,周家王朝的权力地位,就再次面临挑战,人们通过诗歌来针砭时弊。周懿王死后,他的弟弟继位,是为周孝王。周孝王死后,在诸侯们的拥戴下,周懿王的太子重新继位,为周夷王。

而对于这个周夷王,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和前面的几位帝王一样,也是一笔带过的。

但是,这个周夷王,其实很有故事。

首先,他曾经是一个太子,而他的父亲周懿王死后,他作为太子,却没有继承王位,是由他的叔叔继承了王位。

而在他的叔叔周孝王死后,他又在诸侯们的拥戴下,继承了他的叔叔周孝王的王位,是为周夷王。

然后,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年,蜀国和纪国前来朝贡,他亲自到黄河边去迎接来使,并待以宾客之礼。

他的这个举动,是破坏周朝的礼制的。

也就是说,他作为周朝天子,亲自破坏了由周朝祖先们所制定的君臣之道。

而除了做出这个出格的举动之外,他还干了另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他烹杀了姜太公的五世孙齐哀公。

虽然,司马迁没有在这篇《史记·周本纪》里面记载他烹杀齐哀公的事,却是在另一篇《史记·齐太公世家》里面有所提及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周夷王烹杀齐哀公,是因为纪侯向周夷王进献了谗言,说了齐哀公的坏话。

然而,果真如此吗?

其实,我们只要把周夷王烹杀齐哀公的前后时段的历史,连贯起来看一下,就明白了。

周懿王时代,周家王朝的权力地位,就已经再次面临着挑战了。

之所以周夷王没有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而是由他的叔叔继承了他父亲的王位,那显然不是他的叔叔要谋权篡位,而是由于,他们周家王朝面临着巨大的危急,他周夷王当时的年龄又太小,并不能独立地应对这个巨大的危急,反而会在继位后,对他们周家王朝集体应对这个巨大的危急造成障碍。

所以,他的叔叔就不得不突破祖制,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由自己继位,亲自主持这个局面。

他的叔叔死后,他也长大了,所以就继承了他叔叔的王位。

这时候,他们周家王朝所面临的危机,也并没有完全解除。

他之所以破坏礼制,亲自到黄河边,去迎接蜀国和纪国前来朝贡的使臣,并待以宾客之礼,那就是由于,他们周家王朝,这时候受人冷落,不来向他们朝贡的诸侯,太多了;而前来向他们朝贡的诸侯,太少了。

所以,蜀国和纪国能够前来朝贡,他的心里就非常感激,他就要逾越祖制,去对人家待之以宾客之礼。

而他之所以烹杀姜太公的五世孙齐哀公,那绝不是一句“听信谗言”的那么简单。

首先,他们周家王朝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得他,必须杀人以立威。

那么,到底杀谁,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这个,却是有所讲究的。

在众多的挑战他们周家王朝之权力地位的诸侯列强中,齐国的实力,是最强的;齐国的国君齐哀公,也是最嚣张的。

所以,他烹杀齐哀公,能够起到震慑其他的诸侯列强,阻止他们周家王朝的权力地位快速跌落的作用。

只可惜,他的这番作为,只是扬汤止沸,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像当年的周穆王一样,通过某种手段,来增强王朝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要让王朝能够出兵打仗。

王朝的实力,必须要强于那些诸侯列强的实力,才能够真正地震慑住诸侯列强,才能够真正地赢得天下的太平。

由于周夷王,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扭转诸侯列强越来越强,他们周家王朝相对越来越弱的局面,所以,到他的儿子周厉王、孙子周宣王,曾孙周幽王,虽然一代一代都在进行努力地挽救,都在进行拼死的挣扎,但是,大势已成,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