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头条|从阵痛走向重生——谢凤芹作品《走向重生》分享

 大家文学网 2022-12-29 发布于河北


从阵痛走向重生
——谢凤芹作品《走向重生》分享
编者按:“重返故乡”是《广西文学》和《散文选刊》重点打造的栏目,2006年栏目推出至今,已有100多位区内外文化名家参与写作,文学界誉为“一部作家的精神还乡史”2022年第12期发表了谢凤芹的《走向重生》,很多文友在阅读后,就作品进行了解读。钦州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就这篇作品专门组织了读书分享,现选择不同角度解读《走向重生》的作品发表,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谢凤芹,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陆续在《广西文学》发表中篇小说六部,接着在《当代》《长篇小说》《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北钦时报》《延河》《安徽文学》《特别关注》《中国报告文学》等50多种刊物发表作品450多万字,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作品选》《小说精品集》《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公开出版文学作品集11部,其中小说集五部,长篇小说《大地无言》《欲望的轮回》中篇小说集《婚姻黑子》《叶落地平线》《谢凤芹小说选》;散文集《静听天音》;文学评论集《字里乾坤》;北部湾名人系列非虚构长篇《国柱冯子材》《虎将刘永福》《大儒冯敏昌》《上将黄明堂》。长篇小说《欲望的轮回》2008年被《长篇小说》杂志社评为“第三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书稿交易笔会”最佳小说二等奖,报告文学《杨荣,惊世骇欲兵学梦》2009年获全区地市级副刊作品一等奖,中篇小说《天使》2013年获中国小说学会授予“中国当代小说奖”,长篇非虚构作品《国柱冯子材》2019年被评为“石界山”杯全国报告文学征文比赛优秀奖,报告文学《生死十二昼夜》2021年在“风华百年,蓝焰闪耀”征文比赛中被广西作协、广西消防总队评为二等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凤凰涅槃,走向重生
谢向东
冬日某天,我刚刚从医院住院出来,这次入院因为伤痛比较多,共住院二十六天,吊针无数,扎针无数,想想都后怕,幸运的是遇到善良美丽心细的廖医生,经过她的悉心治疗,有的症状好了许多,借此,深表感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需要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在这样的心境下,拜读谢凤芹的散文《走向重生》,我的内心受到震撼,产生强烈的共鸣!
谢凤芹素以小说和纪实文章闻名,这篇散文《走向重生》洋洋洒洒8000多字,扬长避短,发挥小说的故事性,情节的曲折性和纪实文章的真实性等优点,且成功将上述优点放大,所以这篇散文显得如行云流水,读后丝毫没有觉得冗长和多余,而且谢凤芹所要表现的“走向重生”的主题,在这篇散文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笔者觉得谢凤芹的这篇散文,除了充满正能量,充满对故乡之爱,情感真挚之外,至少还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构思精妙。在这篇洋洋洒洒8000多字的散文中,作家紧扣“走向重生”的主题,通过对故乡,及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对诸多人物的描写刻画,精准地表现作家爱家乡爱家人的情愫,主题十分鲜明,而且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这些都是得益于作家对日常生活的积累。无论是孩提时代开始结下深厚友谊,讫今已有超过40年的发小伍定茹的描写刻画,还是对母校(黄稍小学、黄稍中学)满满的回忆,还有作家的母亲以及六祖父(谢必宾)投笔从戌的故事等元素,都显示出谢凤芹把握主题,构思精妙的能力。
二是层次分明,代入感强。一篇接近万字的大散文,倘若下笔之前没有充分做好布局谋篇的话,或许整篇散文会变得零散。
谢凤芹的高明之处,在于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分解,从人写到家乡,再由家乡回归写人,所描写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如六祖父的勇敢执着,父亲的坚强温暖,母亲的勤劳善良,发小的热情好客和细心,谢凤芹笔下的故乡更是令人梦牵魂缠,难以忘怀。
而对几千年以来发生在谢家宗祠的风风雨雨,谢凤芹进行了一番描写刻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读后令人沉思。
三是历史深沉,文章厚实。如上所述,谢凤芹将谢家宗祠上下几千年经历的风风雨雨,作为一条线写入文中,历史的厚实感油然而生。有了这个作为支撑,显得时空交错,纵横驰骋。正如文中所述“历朝历代,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对宗祠都充满了敬畏,因为只有宗祠才能成为活着的人与逝去的人对话的场所,让往生者得到祭祀,让活着的人获得心灵的宁静。”这段话相当深刻和精彩,让人深省,振聋发聩。
还有故乡几十年的变化,也是谢凤芹此文的一个点,只有对故乡充满热爱和敬意,才会用心细致观察,用心体验,用心创作,可以说,字里行间谢凤芹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深刻且美好。因而也是很成功的。
四是文笔生动,文字老到。
一下笔,便让人觉得谢凤芹有备而来,下笔不凡。“在我的潜意识中,我一直在奔跑,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想起奔跑,便想起我的故乡。”一切自然而然,没有更多的铺垫,也没有更多华丽的词语,但是,亳不夸张地说,就是这两句朴实无华的文字,一下直击人心,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这个或许就是谢凤芹的聪慧与机智,具体体现在她对语言的自如运用上。
为什么想起故乡?谢凤芹聪明的笔锋一转,“故乡2001年开始拆迁,我的直系亲人便先后搬到北海市区定居。自己牵挂的人和事,在方位上已经从宁静的乡村转向喧哗的城市。”“多少年来,我在钦州和北海两个城市中奔跑,维系亲情,照顾年迈的母亲。逃避故乡的理由便越来越多,离故乡便越来越远。”
这两句话,不仅扣人心弦,而且像对亲人诉说,娓娓而谈,引人入迷。这些都充分显示谢凤芹灵活自如驾驭语言的能力。
文笔的生动,语言的老到,使这篇散文达到了形散神不散的境界,令人敬佩。
五是思想深刻,结尾升华。笔者认为,这篇《走向重生》是我目前所读到谢凤芹思想深刻,结尾升华好的散文之一。在散文的结尾处,谢凤芹用了三句实话作为结尾:“我便想,如果各家公司在谋取利润的同时,兼顾处理好污染问题,那江滨小区便是名副其实的乐园了。明天一早,我就要离开故乡,所幸的是,我故乡的亲人并没有因拆迁而流离失所,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他们虽然离开了自己熟识的家园,但也重建比原先更好家,走上了重生之路。我默默祈祷,但愿政府负起执政为民的责任,眷顾好这方水土上的人民。”
谢凤芹这几句话客观中肯,既有对亲人获重建走上重生之路的喜悦,又有诚恳的请求,让人感动。
我的这篇读后感用《凤凰涅槃,走向重生》作为标题,凤凰涅槃是痛苦的,但是一旦走向重生又是令人欣慰的。我想大家和我的感觉或许是一样。这么多年来,谢凤芹关心热爱故乡,积极创作,收获满满。她的怜天悯人之心在这篇散文中,十分真切,一个真正的作家,具有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大爱之心是难能可贵的。谢凤芹就是这样一个作家。因此,她的这篇散文能够荣登《广西文学》十二月特别策划,重返故乡,这是值得祝贺的。
当然,瑕不掩瑜,若是说这篇散文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或许是个別文字,还不够凝炼,个别用词似乎还可以推敲一下!但总的来说,谢凤芹这篇散文是一篇令人震撼的佳作。

向前奔跑
杨英
谢凤芹在她的散文《走向重生》里,对自己是这样描述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她出生在合浦县营盘公社黄稍大队,现在叫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黄销村委。当时全国刚结束三年困难时期。母亲在怀她及生下她坐月期间居然吃不上一块肉,结果可想而知,她长到三岁脖子还承受不起脑袋的重量,脑袋经常歪在肩膀上。村里的人都说她养不大了,而她居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从小她就体质瘦弱,两条细腿总欢快地在村里奔跑。由于不甘于被家人和村人忽视,童年的她总想干点什么表示自己的身体棒棒的,于是干过许多荒唐事,比如和牛斗架,差点被愤怒的牛顶死;和男孩比赛爬树,差点从树上摔下丢了小命。
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谢凤芹不服输的性格,也造就她喜欢上奔跑。靠着跑步的速度,小时候她还成功地躲过一次难。散文《走向重生》里写到,在她十二岁那年,她和六七个小女孩到对面的大山村打柴。同行中的三妹把老松树压弯折断树枝,准备回家晒干作柴,结果被大山村人发现了。她们被大山村的人追,吓得四处逃散。谢凤芹靠着一双细腿,靠着飞快的速度,成功地躲过追兵。三妹却没这么幸运,她被人抓到,人赃俱获,被关了一夜。从此三妹似乎有些傻了,做事没了住日的胆量和气魄。
   她的奔跑还体现在说走就走的勇气。她在《走向重生》里提到,在她高考那年,由于用草稿纸答题,结果二十五分的一道数学题作废不算。获知消息,从未到过廉州街的她,居然独自骑自行车出发,直奔合浦县教育局讨说法。
在《走向重生》里她提到,她的父亲喜欢粤剧,还组建一个戏班在各村巡回演出。在父亲耳濡目染下,谢凤芹喜欢上唱戏。当戏班排练时,她也在脑海中勾画自己的人物关系,这也是她最早的文学启蒙。当她读初中时,她的一篇作文《毕业以后》参加全校初中作文比赛,获得了第一名,学校奖励她一本小人书《鸡毛信》,在她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从此她便有了一个文学梦。
长大后,她离开故乡到卫校读书,毕业分配在浦北县医院当护士,先后调到浦北县文联、钦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最后又调到钦州市文联,担任文联副主席,同时还任钦州市作协主席。无论她身处何处,她始终坚定地奔跑,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靠着不服输的韧劲,靠着向前奔跑的冲劲,她的文学创作成绩斐然。迄今出版了五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散文集、一部文学评论集,四部非虚构作品,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达450余万字,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钦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二级作家。
她在《走向重生》里写到,她的故乡黄稍村位于铁山港区,而铁山港区现在是北海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故乡的村民已搬迁到政府安置的江滨小区,她的故乡已淹没在高大的厂房和储油罐里,倒塌的房屋与疯长的野草令她感到震。面对日益城镇化的村庄,一些村庄的民俗与文化渐渐消失,她感到惋惜与心痛。
早在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提及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当前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是古村落,但近十年期间,我国有90余万个村庄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200多个村落消失。冯骥才在“两会”上呼吁:古村落保护刻不容缓。
谢凤芹是一个有担当的作家。她能静下心来,花时间、精力写自己家乡、自己民族,为家乡的历代杰出人物,历史事件立传,传承后辈。她也关注到当今中国村庄正日益消失这个问题。她曾在她的长篇小说《大地无言》写过故乡的拆迁的题材,反应村民的无奈与不舍,引起人们对当下村庄发展的思考。在《走向重生》这篇散文也涉及到这个问题。
她在《走向重生》里提到,族谱记载,黄稍谢姓在五胡乱华时先从河南信阳迁徙到福建,后又搬迁到黄稍村。当时黄稍这个地方还是一片沼泽地,海水每天拍打着赤贫的土地。是开基先祖元华祖率族人披荆斩棘,围堰打桩挡住了海水的侵蚀,后经祖辈接续奋斗,把贫瘠的土地变成鱼米之乡。
如今黄稍村已渐渐被城镇化吞并,村民不断搬迁。由于养殖环境不好,原本在海里星罗棋布的珍珠守望棚已无影无踪,只看到三个吊养的珍珠场,面积都小得可怜。村民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安家立业的方式。在这个进程中,黄稍村民有的比较容易适应,也有的在固守旧的生活模式
黄稍村的村民自古以来以耕海为生,村民性格豪迈,不拘小节,勤劳而英勇。从小在黄稍村长大的谢凤芹,身上充分体现了这种不服输以及勇于向前奔跑的斗志。面对不断变化的世事,黄稍村的村民敢于面对,乐观向上,不瞻前顾后,勇敢向前奔跑,迎接新的挑战,最终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走向重生。

难忘童年,袅袅乡思
李开兴
读了谢凤芹散文《走向重生》,心里泛起了共鸣,可以说,这篇文章道出了广大离开家乡多年人们的心声。一个长大后长期外出工作的人,在外地读书、工作的时间大大多于小时候在家乡的时间,但心底里,始终有一棵热爱家乡的种子,随着年岁增长,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文章回忆了难忘的童年,记述家乡搬迁后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现状,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乡人搬迁后生活稳定的喜悦和希望家乡人搬迁后生活更加美好的心愿。
立意高远,语言真诚作者重返家乡,看到的是全新的景象,家乡已变成了工业区,认不出路了,曾经的村庄、小学、中学被工业区代替。看到家乡的沧海桑田的变化,勾起作者许多回忆,回忆小时候许多人、事、物,回忆家乡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给予的影响,看着满地凄凄野草的出生地,作者想起族人,想起父母,久久徘徊,缅怀作古的亲人和父母,心中充满不舍,正是:小时候向往远方,成年后思念故乡。
故乡记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充满酸甜苦辣,故乡的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充满爱恨情仇,但故乡对每一个久别的人来说,都会有两个字,那就是“难忘”。作者身为女性,出生地即是她的娘家,很多女性出嫁后把娘家当作走亲戚的地方,而以夫家为家乡了,但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出生地家乡的难忘和眷恋,其思想高于一般女性,其热爱家乡的感情高于一般女性,可见其家乡对她成长影响是多么的深。
喜看重生,美好祝愿。散文第二部分内容叙述自己回到了家乡人们搬迁到的江滨小区,看到搬迁安置后人们安居乐业,生活稳定,许多地方比原来还好,由衷为家乡人们感到高兴。然而作者居于现实生活的阅历,发出了我便想,如果各家公司在谋取利润的同时,兼顾处理好污染问题,那江滨小区便是名副其实的乐园了”“我默默祈祷,但愿政府负起执政为民的责任,眷顾好这方水土上的人民”的愿望,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也是含有丝丝担忧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心系家乡,关心家乡人民生活的感情。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犹如家乡的袅袅炊烟,升腾弥漫在记忆的空间里,久久徘徊,依依不舍,萦绕依然。
《走向重生》这篇散文,写出千千万万故乡被搬迁人们的情愫,家乡无论贫富,于每个外出工作生活的人来说都是心中的灯塔,是希望,是归宿,是港湾。故乡的土地或许仅能给我们温饱,但故乡的土地每割掉一块都会像割心头肉,万般不舍,流血不止,割完了,犹如断了灵魂。因此,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与时俱进的,切合当今社会现实的,道出了千千万万征地拆迁农民的关切,给各级政府征地拆迁工作提出了朴素的民生期望,这是建设平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是当前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需要,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梦萦故乡
李红霞
阿公朝思暮想的故乡在广东高州。从小到如今,我回高州的次数屈指可数。阿公的故乡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故乡长长的河堤,热闹的年利聚会都让我无比留恋。让我牵挂的还有留在高州唯一的亲人我的伯父。
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无家可归的心酸,文字也难表述。
去年冬天,年仅七十九的伯父来不及给我们留下任何话语,孤孤单单地走了。伯父离世,高州再无嫡系亲人,故乡也就回去了。这个锥心的疼痛常常在午夜把我惊醒,让我寝难安眠。      
凤芹重回故土,所到之处,或高楼耸立,或荒草丛横。纯朴的渔村改建成了“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曾经的母校黄稍小学、黄稍中学成了“中国石化集团石油商业储备有限公司北海原油商业储备基地。”本该是校园、教室的地方存放着算不清的巨无霸储油罐……故土仍在,可已不是旧日模样。这对一位热爱故乡的人来说,内心一定是被撕裂般疼痛。 
故土不再是以前的故乡,亲人的关怀仍像过去一样温暖。谢主席的家乡“盛产举世闻名的南珠”,她家里也曾有“年产100多斤”珍珠的历史。谢主席建房子要装修,经济有困难她的母亲号召养珍珠的兄弟姐妹每人“2至3万个大珠贝插核”,帮她度过难关。有亲人的支持,就有面对生活千难万难的底气。谢主席不露痕迹地描写着亲人帮养珠的事,这份关爱已然打动读者的心。人间处处有风景,属于亲情的风景更永恒。
家国情,报国志。谢家宗亲六祖父谢必宾投身革命七七事变后,抱病请缨抗日,赴汤蹈火为国难。上海西郊及沪宁前线,浴血奋战击来犯之敌中弹壮烈牺牲,为国捐躯。2014,谢必宾被列入国家民政部首批公布的300名抗日英烈名录。家门出忠烈,让人引以为荣谢主席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爱国情。
荒芜的胞衣地,看到“保存完好的谢氏宗祠里仍灯火通明”,让人欣慰。宗祠是村庄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有人坚守,就会有人传承,有传承就有希望。
黄稍村人搬离了故乡,住到环境优美的小区和热闹的北海市区像谢凤芹所说,“一直在奔跑,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相信,谢凤芹的故乡在奔跑中生活会更美好!

难以割舍的乡愁
陆林奇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乡愁,这是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属于对家的依恋,属于久久不能忘怀的家乡情结。读了谢凤芹老师的《走向重生》,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是我们无法回到的过去。
初看题目《走向重生》,我以为是作者经历的某件失败的事情,重新振作奋斗的过程,但细细阅读之后,发现是作者心中泛起了丝丝乡愁,想回去看看以前生活学习的地方,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于是以故地重游为引线,写出了一系列故乡的人和故乡的事,从而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点点滴滴的思念,祝福故乡明天会更加美好。
其实我个人也有很强烈的家乡情怀,这份情怀会深藏在游子心中,从不曾忘记,也许会在深夜时刻,也许会在下雨天,也许会听到熟悉乡音的那一刻,从心底中不自觉的油然而生,产生想回家的念头。很喜欢听那首《红枣树》,“家乡那颗红枣树,伴着我曾住过的老屋,有过多少童年的往事,记着我曾走过的路┉┉”,伴随的着清幽的音乐声响起,总能带你寻找回家的记忆,寻觅家乡的痕迹,每当听到这首歌,总能想起儿时的午后,我喜欢摘几串葡萄,躺在屋顶上,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幻想自己的明天,那时候的家是我的始发港,我励志要从家远航,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我的这份乡愁得益于父亲淳淳的教导。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祖辈的故事,讲述祖辈是经过如何艰辛困苦才能在镇上有一席之地,讲述祖父祖母为了照顾年迈的老祖母,不辞长途跋涉,变卖家产,一路从云南昆明回家。“你爷爷就是放心不下老祖母,才会带着我们一家四口从昆明回广西的,路上变卖了很多值钱的文物才能回到广西。
故乡一直是我心里的归途,心灵的港湾,斩不断的情怀,抹不去的记忆,希望自己也可以像谢老师那样重游故乡,涅槃重生。

永远的故乡
戚日朝
“在我的潜意识中,我一直在奔跑,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
想起奔跑,便想起我的故乡。
这是《走向重生》开头。由此,我想到有一种鸟,它的一生都在飞翔,从不停歇。当它停下之际,便是它魂归故里之时。
故乡,是人生的起点。那里有生养我们的父母,有相依相伴的兄弟姐妹,还有我们奔跑嬉戏的童年。小时候,我们渴望探寻外面的世界,于是在少年和青年时,便一直在追寻各人人生的梦。中年时,为事业为生活而奔波忙碌,远离故乡,故乡也渐渐模糊。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人生已过半百,两鬓已是霜花,所有我们曾追过的梦都一一展开,圆的,缺的,碎的······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我们已尝遍;生死名利,相聚别离,早已看淡。唯有故乡,才是我们梦萦魂绕的地方。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中国人历来重亲情,恋乡土。“细细算来,我已经有十五年没有真正意义地回过故乡。”作者在心里盘算着,“看看我儿时住过的地方······缅怀远去的青春岁月。”
踏上故乡,伍定茹,三妹,阿六,谢必宾,谢余坚······这一个个故乡的人,或是在眼前,或是浮现在脑际,人与事,家与国,一段段历史又激荡着胸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尽管乡音未改,但如今的故乡,却已不是儿时的模样。当木薯地,松树林,水塘,学校,村庄等变成了工厂和巨无霸的储油罐,形式上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也许只剩下家族宗祠才是人们精神寄托的唯一场所有了宗祠,故乡就在;有了宗祠,漂泊的心就有了归宿。
社会在发展,历史的车轮也滚滚向前。人类为了物质的文明而改变了山川,改变了土地,改变了村庄······当儿时的故乡渐行渐远,尽管我们获得暂时的物质上的满足,却难以弥补心灵上的缺憾。
作者的情感,也是我们千千万万人的情感,外型的故乡可以消失,但精神的故乡将永恒,因为,那是我们的永远的
这是我读《走向重生》的收获。

故乡的启示
黄家彬
读了谢凤芹的《走向重生》,感到有两点重要的启示。
第一,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中,旧村庄不管愿不愿意,都无可奈何走向衰落,正像作者满怀思乡之情,踏上回故乡之旅,眼前故乡衰败景象,让她十分惊诧,昔日温馨的家园,儿时玩过水仗的池塘,渡过快乐学习时光的中小学校,统统都不见了,物是人非,事过境迁,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荒芜,村道杂草丛生。狗尾草更是肆无忌惮地疯长路中间,把进村的道路都抢占了,车子跟本无法往前开,作者不由得感叹“我没法把它和我头脑中曾经美好的家园联系起来。”
其实,这种现象也不可避免,旧故乡只有衰落了,才获得新生,那么,就让故乡痛痛快快告别昨天,走向灿烂美好的新明天吧。
第二,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家乡推进现代大工业建设的崭新景象。自从家乡成了北海铁山港开发区的核心主战场,市内和新招商的大工业都先后搬迁到这里,遍地都是工厂。一座座厂房厂区都很大,是那种无边无际的大。像其中的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就囊括了作者家乡的好几个村庄。就连作者就读过的黄稍小学中学的校园,也被取代了。该公司年产可达640万吨,只见一条条伸向蓝天的大烟窗,不时地吐着一股股白烟。算不清的巨无霸储油罐,一个可装5万吨原油,一排排涂着白色涂料,在阳光照耀下十分剌眼。家乡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家乡的巨变也让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更让作者感到欣慰的是,故乡的亲人没有因拆迁而流离失所,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他们虽然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园,但也重建了更好的新家。作者在江滨新区,欣喜地看到,家家都建了一幢三层高的新楼房,门口大都停着一台或两台小汽车。入夜,小区一片灯火辉煌,热闹非常。家乡走上了重生之路,亲人们也安居乐业,过上了美好富足的新生活。
谢凤芹用满腔热忱,关注家乡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振兴乡村的巨变,用心写出了《走向重生》的好文章,真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安处即是故乡
陈丽丽
《走向重生》是钦州大才女谢凤芹洋洋洒洒万字作。作品描述被拆迁乡,亲人如何走上重生之路,给人一种沧桑巨之感!
开篇的一句“在我的潜意识中,我一直在奔跑,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 随即以:“想起奔跑,便想起我的故乡。”干净利落直奔主题。
作者以“睹物” “思人” “抒怀”的形式,互相穿插对比描述,给人以鲜明强烈、时代焦点拆迁的震撼感。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写实和写意水乳交融。可见作者驾驭文字表达所见所想传情达意的功力之深厚。
作者行走在曾经的故土上,为曾经护佑过自己的塘过龙村泛起心底的柔情,无限留恋的塘过龙村水塘,念念不忘充满美好回忆的黄稍小学、黄稍中学,还有那头悲天悯人的母黄牛、走失了的儿时玩伴……
荒芜的故乡处处可见断墙残垣,杂草乱花。而被挖掘机挖过,被推土机辗过的方砖倔强地躺在曾经的家园中,暴雨淋过,太阳晒过,还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的姿势。其实族人何尝不像这倔强的方砖?风雨人生路上懂得了从容坦荡,随遇而安。
即便如此,作者还是忍不住心痛。这沧桑巨变,凭谁都无法不伤怀满襟!
茫茫废墟中,保持完好的谢氏宗祠是作者一个意外的小惊喜。
唐朝黄峭有诗云: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作者在文中懊恼自己不懂烧香规矩,担心历经几千年的宗祠文化慢慢失去了生命力。可幸的是,荒芜的故乡还有族人谢余坚花甲之身至耄耋之年都献给了宗祠,孤独、自觉地守护宗祠20多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日日夜夜坚守?作者并没直这不就是早已深植于每一个华夏子孙心魂深处的宗祠文化吗?是宗祠文化的精神力量谢余坚选择对宗祠不离不弃。让黑暗荒芜废墟中的宗祠夜色中依然被点亮,让越走离故乡越远的游子们找到奔跑的方向。
透过宗祠的雕梁画栋及对联族人一个个从作者的记忆中走出。晋朝宰相谢安;加入三青团的谢有恒,谢有瑞;投奔延安共产党谢有干(谢同关)、谢余仓;随国民革命军叶挺部参加北伐战争,赴汤蹈火为国赴难的六祖父谢必宾……
喜欢粤剧的父亲对我从文产生深远的影响出生书香门第读过合浦女夜校的母亲,继承有名中医祖父的衣钵,多年来义务给村里接生过200多条小生命。
母亲以德服人,一生福报连连母亲的为人处世想必影响族中无数人,也影响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言传身教!
一个个鲜活的族人,是故乡的山水孕育出来的,带着人间烟火、家国情怀繁衍生息于故土上。
这一方热土承载了族人太多的深情,怎么忍心就此离别?无奈沧海桑田,谁又能阻止
故乡的亲人并没有因拆迁而流离失所,如今早已适应了江滨小区的生活,每天出海上班。他们虽然离开了自己熟识的家园,但也重建了比原先更好的家,走上了重生之路。
古诗诗云: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所有照片来源于谢凤芹故乡营盘镇,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中国双年度大家文学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