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明端: 民藏PK馆藏 三国钟繇《宣示表》真迹

 泊木沐 2022-12-29 发布于辽宁

民藏泛指私人收藏的古代艺术品,馆藏是各类博物馆藏品,有人把藏品与收藏单位名望挂钩认知真赝是十分荒唐的。作者多篇“民藏PK馆藏”的文章刊发以后,有人从藏品的品质资源视角看问题,认为民藏超越了馆藏,没有PK意义,但是社会共识并非如此。例如某些顶级民营博物馆的精稀展品,独步于博物业,可是社会公众不予认同,原因在于公众对国有馆藏的社会公信,不是靠夜郎自嗨改变的。“民藏PK馆藏”栏目就是要通过解读民间藏品个例,以事实与物证作对比鉴认,认识民藏与馆藏品的真赝高下,展示民间古代精美艺术品,并以藏品为凭信启示社会公众,转变对民藏的认知,民藏与馆藏方都是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同道者。

中国古代书法家,许多人只知道“书圣”王羲之(321—379年),不知道“正(楷)书鼻祖”钟繇(151—230年),钟繇早于王羲之170年,钟繇书帖是王羲之学书临摹的范本,由此可见钟繇书法在古代书坛地位及影响力,钟繇书法最重要的建树,是创立中国书法楷、行、草、隶、篆五大书体之一的楷书,故被后世尊为“正书鼻祖”。

钟繇,字元常,出身于河南,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东汉时期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封东武亭侯。后得掌权曹丞相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曹操受封魏王时,钟繇任魏国大理卿、相国等职。魏明帝时晋升太傅,封定陵县侯,太和四年锺繇去世,享年八十岁。

钟繇一生为官领军,屡建功业,青史传名,书法是其一生苦学勤练的事业追求,终结硕果登上书坛巨擘地位,认识钟繇对书法的贡献,要从追溯汉文字四千多年发展史谈起。汉文字雏形从兽骨或岩石刻痕发现起,到秦王朝以前二千年是文字演变期,由商代甲骨文演变为西周金文,再演化成战国大篆。自秦朝至今的后二千年是书体定型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丞相李斯将多国文字整理简化为统一样式的小篆字体,但篆书体结构繁杂,辨认不易,书写不便,被后来出现的隶书体取代为官方应用字体。再从两汉至魏晋时期,文字书体不断有所创新,先祖为方便书写,简化字体,在隶书体基础上演变出正(楷)、行、草书体,加上秦篆、汉隶,基本形成中国书法的楷、行、草、隶、篆五大书体沿用至今。

历史上有两位人物对汉字演化与书体定型,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位是上述秦相李斯创建与统一汉字,规范了汉字结构体系;另一位就是魏相钟繇,集前人书法大成创立正(楷)书,当然还有其他人为汉字书体演化做出了贡献,任一书法家的贡献,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沿袭继承,发展创新。

锺繇擅书篆、隶、真(楷)、行、草多种书体,写得最好的是楷书,风格古朴典雅,布局严谨缜密,字体大小相间,书写规整有致。南朝梁武帝撰有《观锺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锺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梁朝书法理论家庚肩吾评价,锺繇书法是“上品之上”、“天然第一”。锺繇在书法史上影响之大,公认为中国书史之祖,在文化、文字、书法史上首定了汉字楷体,具有汉字确形的基准意义。近现代汉字虽有印刷体、电脑体、美术体等多种变体,但其基本架构源自楷书体,楷书是学习识字的基础,书法必练的基本功,后世有许多著名书法家临摹钟体,如晋代王羲之父子,唐代张旭、怀素、颜真卿,宋代黄庭坚等,都在书法学习与书艺创新方面,吸收钟繇的用笔之法与楷书之要。

钟繇书法距今已有1800年,年代久远,真迹失传,有关历史典籍记载锺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存世仅有十余件法帖摹本,其中《宣示表》(又称《宣示帖》),被誉为是锺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恳劝曹丕皇帝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行文写得恭敬谨慎,动情说理,表达了一位老臣忧国忧民的赤诚忠心。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宣示表》小楷法帖刻本(图1)。故宫《宣示表》的由来,史上考证有王羲之曾孙王僧虔《书录》记载,“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诸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临本”。这段话所说是,钟繇逝后《宣示表》墨迹,由王羲之堂伯丞相王导所得,在动乱中藏于衣袖过江,存放在王羲之处,王羲之借给王修,王修早逝,其母以子爱之物入馆随葬,《宣示表》无传,传世《宣示表》是王羲之临本。另据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搜集数千件王羲之存世书帖,整理出《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清单,认为“唐代所传《宣示表》是王羲之临本,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临摹锺繇真迹非常成功”。以上诸遂良所记与王羲之曾孙王僧虔记载,相互印证了《宣示表》真迹失传,存世《宣示表》是王羲之所写摹本。

《宣示表》自晋代就是珍贵书帖,无奈原迹已毁,历代对王羲之摹本甚为看重。相传王羲之摹本几经辗转落入南宋宰相贾似道之手,贾似道将其刻石保存,贾似道逝后王羲之摹本下落不明,所幸是刻石被埋于杭州贾府地下,到明代后期刻石被挖出隐于民间,从清朝至民国,从民国到现代,不知刻石辗转于何人之手,在2009年惊现北京瀚海拍卖,由首都博物馆斥资2000多万购入刻石收藏。

《宣示表》法帖有多个版本,原本是贾似道所藏王羲之摹本与刻石拓本,该刻本被认为是最佳版本,经不同朝代的书商翻制拓印为各种法帖,古代知名碑刻丛帖如《淳化阁》、《大观》、《宝贤堂》、《停云馆》、《东书堂》、《秀餐轩》、《玉烟堂》等都有收录。以下例举几例(图2—3):

以上例图选自宋、明代拓印书帖,书帖字形略有不同,但基本保留钟繇书法的规整、拙朴、厚重、高古气息,在笔划刻制与修饰方面,有圆润与方硬的差异。

总之,当代所见钟繇书迹,要么是摹本法帖,要么是赝品伪作,博物馆均无收藏钟繇真迹。在此,本文披露民间收藏惊现钟繇《宣示表》真迹,不免有人疑问?在以上已引用史料说明《宣示表》真迹被毁,民间收藏又何来真迹?

疑问很有道理,解疑也很简单,民间收藏《宣示表》此物非彼物。钟繇上奏朝廷那件《宣示表》是古代翰札格式,尺幅规格如故宫藏品大小,纵约29厘米,横约78厘米,每列书写十余字,每个小楷单字约1.5厘米见方。民间收藏《宣示表》是大字楷书长卷格式,书卷纵高65厘米,横长750厘米(含题跋),每列书写7—8字,每个单字约7厘米见方,两件《宣示表》的尺幅规格及书写格式差别很大。在以上史称晋国丞相王导在动乱出逃时,把《宣示表》藏于衣袖中带走,可以想象民间收藏《宣示表》尺幅规格是放不下衣袖的,也是印证了此物非彼物。

钟繇为何又写一件《宣示表》呢?古人书法的文本内容,不是抄录前人名篇佳句,就是书写自己得意作品。例如王羲之《兰亭序》,就写了多件手卷与长卷本流传在世。钟繇呈报皇上《宣示表》奏文,当然留存有底稿,如要复制只能提笔再写。钟繇作为朝廷高官,书法名人,再写《宣示表》的动机,不仅是借以展露书艺,显示笔墨功力,而且是彰显家族荣耀,为其身后留下传家财富。

以下多图展示钟繇《宣示表》书卷,图4—8为完整书卷(注:自图7左3列起,是《宣示表》重写部分),图9—20为放大单字欣赏书艺。

楷书流传约二千年至今无所变化,楷书应用广泛,人人熟知,以当代审美眼光看钟繇楷书,或有人认为钟繇书法平淡无奇。然而,这是浅薄的看法,约在二千年前,楷书破冰而出,却是汉字文化的巨大突破,冠前绝后的伟大创造。

钟繇生活在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尚未成熟时期,社会流行隶书,隶书结构与书写特征,限制了推广应用,于是产生突破约束的隶书新写法,略去隶书的“蚕头燕尾”、“末撇大刀”等主要特征,变异为“楷形隶书”(楷隶)。在隶书发生蜕变的历史时刻,钟繇对社会出现的“楷隶”敏锐跟进,捕捉“楷形”,变革笔法,调整结字,形成法度体系,由此集成完善为正(楷)书新书体。

钟繇的成功不是偶然得来,据宋代陈思《书苑菁华》记载,钟繇自幼拜师学书三年,打下“童子功”基础,后学东汉时期书法家曹喜、刘德升书法。曹喜是“悬针篆”、“垂露篆”的创造者,刘德升是开创笔划从略、离方遁圆、简易快捷、字迹妍美、风流婉约的行书鼻祖。对钟繇书法影响很大的还有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3—192年),蔡邕比钟繇大18岁,两人有数十年人生交集,无从考证钟繇是否得到过蔡邕书法的耳提面命,但钟繇是把蔡邕的法书字帖作为“师尊”认真学习,临终传给儿子钟会一部书法秘术,告知学习书法主要是按蔡邕笔法技巧提升了书艺水平。

钟繇楷体的书法风格,书写工整,布局整齐,书体展示了汉字结构之美,对每个字量体定形,长短相衬,笔划朴拙,框架得体,粗细错落,无意求工,天然质朴,对楷书字体注入了清新、俊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为后世盛唐楷书的大发展,楷书门派的百花齐放创建了法度基础。

民间收藏《宣示表》书卷附载的其它历史信息有,书卷右端隔水处有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题签“长安殿传世真品宝藏 玄宗鉴定”字样(图21右),展开古代书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题签,题签是具有鉴定认可意义的标记。《宣示表》由唐玄宗鉴定不是水平极高,而是表示此卷极有文史价值,皇帝躬身亲为鉴定,昭示对先人墨宝的敬畏与皇家认同的权威。题首者是唐代重臣、书法家颜真卿,以浓墨重笔题写了“钟繇极品”四个楷书大字(图21左),为书卷添加了庄敬风致。

书卷尾跋题字者有王羲之,并在书卷末端与尾跋处二次题字,书卷末端题字是“右钟太尉宣示表珍品传世宝藏,羲之拜观”(图8左画红圈处,图22右放大图)。王羲之在尾跋处再题“钟太师此卷宣示表系传世真迹,珍珍,珍珍,永和二年(346年)六月十日,山阴王羲之”(图22左画红圈处)。王羲之两处题字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确认为真迹,二是赞叹为珍宝,王羲之的跋文题字,无疑是最专业、最权威、历史最早的鉴定意见。

其他在尾跋题字者(图22),都是见证历史或书坛风云人物,依序有:

西晋李柏(生卒不详),李柏曾任西晋王朝的西域长史,驻防新疆楼兰一带。1909年日本人在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探险考古,发现二件《李柏尺牍稿》信函(现藏于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与李柏有关的历史资料奇少,此处跋文是李柏遗迹又一证据。

西晋陆机(261-303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记称“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曾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相国参军、河北大都督等官职,擅长书法,所书《平复帖》是传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之一。

东晋王导(276—339年),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王羲之堂伯。王导是东晋建政的奠基人物之一,官居高位,博学多才,为东晋三朝(元帝、明帝、成帝)元老重臣。书法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自成一格,有草书作品《省示帖》、《改朔帖》等传世。

隋代智永(生卒年不详),本名王法极,号“永禅师”,书圣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所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

《宣示表》书卷有钤印34枚(图23),其中历朝皇家内府收藏官印有28枚,官印占比之高极为少见,有宋徽宗、宋高宗、宋理宗朝钤印10枚,金章宗、元文宗朝3枚,清康熙、乾隆朝15枚。除皇族以外还有6枚钤印是谁的呢?有北宋书画家米芾,南宋宰相、收藏家贾似道(2枚),明代富豪、收藏家项子京(2枚),清代书画篆刻家米汉雯。可见此件《宣示表》传世近二千年,一直秘藏于皇宫府邸、深宅大院,在皇家贵族范围世代传递,明代落入富豪、收藏家项子京之手,清代以暴力侵吞了项子京藏品,《宣示表》收缴皇族,重回皇家内府收藏,期间许多社会名流无缘相见《宣示表》真容。当然,皇家秘藏对于保护书卷也是一件幸事。

总之,民间收藏发现钟繇《宣示表》真迹,添补一件高古历史时期的文化物证,是研究古代书法书体的珍贵资料,具有极大的文史价值。限于笔者水平,对钟繇《宣示表》真迹的解读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的考证,或是不全面的,认识是肤浅的,或是错误的,在此恳切欢迎各界人士赐教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