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何弃之有”是弃人还是弃道? (第六十二章)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一句接在“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之后。“何弃之有”是弃人还是弃道?有不同的理解。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人虽不善,当以道化之。盖三皇之前,无有弃民,德化淳也。”说的是弃人。 王弼注:“不善当保道以免放。”说得不清楚。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因此,即使不善的人也舍不得把道丢弃。”(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85页。)说的是不弃道。 南怀瑾说:“不抛弃任何一个不善之人,也不抛弃任何一位众生,这是讲'道’的重要。”(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254页。)他说是弃人。 陈鼓应今译:“不善的人,怎能把道舍弃呢?”(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97页。)他说的是弃道。 刘笑敢引论老子的人性观:“本章说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第二十七章也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应该是针对社会上将人分类,将一部份人视为可弃、当弃的现象而言。”(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93页。)意思是弃人。 前面讲了“美言”“美行”的好处,但不是个个能做到的。社会上肯定有“不善之人”,不会美言,也不美行,更无美德。当遇到这样的人,不要一抓了之,送进大牢。这样做,轻易地抛弃人是没有道理的。人有不善之举,犯了错误,不要轻易地抛弃人家。要用美言感动他,用美行影响他,用道德教育他,让他转变、回头、改正,达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效果。 “人之不善”应该是人的不善行为,翻译成“不善的人”,不妥。再说,“何弃之有”翻译成“怎能把道舍弃呢?”与前文“不善人之所保”的意思相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