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老子的王道

 章江之邻 2019-07-11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háng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这个东西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于处事之人的法宝,也是不善于处事之人可以获得的保障的方式。

能使社会变得更美好的言论可以换来大家的尊重和遵守;能使社会变得更好的行列排序可以凌驾于个人之上。人们到达了不好的境地什么东西都是可以被放弃的。(为了显示当政者的权威)所以在天子即位三公就职的时候,虽然有大的玉璧却还要用四匹马拉的马车以显示尊贵,(与其这样)还不如坐进这些道所规范的方式中。古人之所以看重这样的道是为什么呢?不是说可以从这样的道中以求得到多少,而是有些违法的事可以尽量的得以避免啊。(就是这个缘故)所以这样的道才会被天下人看重。

奥字的原本意是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这是尊者或祭祀时主神的位置,所以奥可以泛指主事者,主宰者。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物的主宰者,是所有人都要象敬神一样尊敬它的主事者。我们知道道是事物的本性决定的事物本身可以如何发展变化的路径规律和道理,所以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特定的道,每一种特定的道只能决定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所以每一种特定事物的道只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而不能说是主宰万物的万物之奥。如果说这里的道是泛指的道整体的道是“大道泛兮”的道是一个抽象化的道而不是特指某一种事物发展变化的道,那么讲道是万物之奥也是勉强可以的不过不太合理,因为“大道泛兮”中讲的整体的道也不能主宰万物而只能影响万物(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中讲过,所谓大道是指万事万物的道作用于万事万物之后综合表现出来的整体表象,是整体的变化趋势是整体的道,这样的道只是一种整体表象而不能决定任何特定事物的发展变化但是可以影响每一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像国民经济的整体走向可以表现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却不能决定任何一个具体的工厂是正向发展还是逆向发展一样的同时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任何一个具体工厂的发展都可以产生影响)。但是“道者万物之奥”又讲的很清楚,这样的道就是万物的主宰是可以决定万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那么“道者,万物之奥”中所讲的道是什么道呢?有没有一种这样的道可以主宰万物呢?当然有,这种道就是天下之主治理天下的治理之道。天下之主可以主宰天下万物,所以天下之主治理天下的治理之道就可以主宰天下万物的发展变化,所以说“道者,万物之奥”中说的道就是天下之主治理天下的治理之道。治理天下者王也,所以治理天下之道也可以叫做王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所以王道也可以说是“万物之奥”。“道者,万物之奥”中所说的道就是指王道,王是治理者统治者的意思,所以王道是指治理天下之道,那么王道自然可以主宰万物。

按照王道来治理天下,会做事有能力的人就好像找到了做事的法宝一样,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利;不会做事的没有能力的人即使不知道如何做事也不至于出现太大的乱子更不至于让事情不可收拾,所以讲是“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善人就是善于做事的人有处事能力的人。保是保障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王道治国就包含了这样的机制。

那么老子的王道有些什么内容呢?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对大家好的言论规则大家要尊重要遵守,这就是“美言可以市尊”;2,对大家好的有利于社会管理的秩序应该大于个人要凌驾于个人之上,规矩不能因为个人而破,这就是“美行háng可以加人”;3,一种制度或一件事情让大家都走到了不好的境地获得了不好的结果,那么不管这是什么事情或者什么制度都是可以被放弃的。这就是“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美”字是使动用法,使什么美好的意思。能使大家使社会变得美好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言是名词是言论的意思。所谓言论就是指对治国方法的语言表述(包括文字的语言表述和口头的口头的语言表述)和对做事对处理问题的方法原则的语言表述。只要用言语表述出来的东西是正确的是对大家都好的就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执行,尊就是尊重和遵守的意思。这里所讲的尊重是指对这些有利于社会的言论的尊重,尊重的具体体现就是遵守和执行。市是买卖、交换的意思。为什么这里要用“市”字而不用其他表示交换的字眼呢?因为“市”字的本意是买卖,而买卖是要付出代价的是以等价的东西进行交换的行为,而尊重遵守对全社会都好的规则法则言论有时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它会限制一些特权人士的绝对自由也可能会让某些人有所失去甚至会让整个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这种付出不是一种白白的付出它是能换来美好的所以这也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的,所以这里用的是“市”字。“行”(háng)是行列的意思,行列是指人、物、事等这些东西各自的排列秩序。人、物、事的排列秩序就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社会只要其人、物、事的排列秩序在整体上不会被破坏和颠覆,这个社会秩序的基本面就不会被破坏和颠覆,这个社会就可以保持和平稳定有序【个别人物在人物排列秩序上的变动是可以接受的,这是社会阶层上下流动通道畅通的表现,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加是叠加,加人就是叠加在人之上,是凌驾于人之上的意思。所谓凌驾于人之上就是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不能破坏。“美行可以加人”就是指可以体现出现行社会结构的使现行社会能更加稳定美好的社会秩序是必须维护的是不允许任何人破坏的是应该凌驾于任何个人之上的。凌驾于人之上的是美行是秩序是规则而不是其他。“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就是老子王道的两个基本要求,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好的对社会有益的能使社会变的美好的一切言论都应该得到尊重、遵守和执行,哪怕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能体现出现有社会结构使现有社会可以变得更美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应该得到维护,维护社会秩序应该凌驾于个人之上。换一句话说,什么是老子王道?老子王道就是:治理国家怎么好就怎么来,大家都可以发表言论,好的言论一旦被采纳就应该得到尊重和执行;社会秩序不能乱,谁要乱就治谁。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这句话中表现出了美言应该得到尊重而美行却可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意思。可以凌驾于人之上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不服从可以用其他手段逼他服从。那么问题出来了,如果这样做不是很容易造成错误吗?如果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秩序并不是美行要求大家遵守的也不是美言怎么办?办法就是“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人如果到达了不好的境地得到了不好的结果,什么东西都可以被抛弃。“人之不善”的“之”是达到,到达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得到。所以美言也好美行也好,最终决定它们是不是美言和美行的是人们,如果人们(大多数人们)真的从这些言论和秩序中可以得到好处那么该尊重的就得尊重该执行的就得执行,好秩序该维护就得要维护,反之,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并不是好的言论也不是合理的秩序,那么该抛弃的就会被抛弃。“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就是在说,美言也好美行也好都不是某一个人认定就可以的而是需要人们需要大多数的人们共同认定的是要有共识的,有共识的美言和美行大家要共同遵守和维护,反之可以选择放弃。“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就是一个纠错机制。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三句话就有点类似民主制度。除了没有说选举制之外,民主制希望达到的效果都可以在这三句话中实现,所以姑且就把老子的王道称为老子的民主吧。】

天子即位三公就职的时候之所以要用巨大的拱璧和四匹马拉的马车,为的就是要显示尊贵要显示出威严显示出天子和三公代天治民的不可违逆性,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在执政时可以尽量的减少阻力,让百姓更容易服从而已。这样做的效果怎么样呢?效果当然是有的,对天子也好三公也好甚至对整个执政团队老百姓都不会有什么反抗。但是百姓对这样的方式信服吗?不知道。百姓没有表现出信服也没有表现出积极性,因为他们没有表现的必要也没有他们表现的通道。但是如果用老子的王道治国,“美言可以市尊”就是大家都有发言权,“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就是大家都有否定权。这样大家会不会信服会不会有积极性呢?这就是老子的王道所描述的治国之道。如果用这种道治国会不会更好呢?“不如坐进此道”就说明老子认为这是会更好的。坐进此道就是坐着进入老子所说的治国之道,也就是用王道治国的意思。用一个“坐”字就说明王道是现存的可以被执行的只是王者用不用的问题。

用老子的王道治国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对王道这三个基本方面的描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可以知道,王道治国就是有事大家都可以发表意见,然后选择里面最有利于大家的意见去执行;制度大于个人;大家都认为不好的就可以得到否决。以上这三点跟议会制有些类似,议会制的一大特点就是虽然议事程序较慢尤其是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不一致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反应比较慢所以很难有什么巨大的获得但是也很难犯巨大的长时间的错误。这就是“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不曰以求得”就是:不敢说用王道治国之后就会有什么大的收获。“有罪以免邪”就是:有罪过的事情可以尽量的得以避免啊。罪就是罪过是指违法的事。免是避免。所以按老子的王道治国最大的优点不是有所得而是能尽量的避免有所失,这就是天下看重王道的原因。所以讲“故为天下贵”。

反过头来看,为什么就说老子的王道是“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呢?就因为按王道治国一件事情能不能做会不会付诸实施不是某一个人说能行就可以行的也不是某一个人说可以实施就会马上付诸实施的,它需要大家都认为是美言才行,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就需要拿出来讨论。善于做事的人做事都是有章法的,所以他不怕讨论,讨论的最后结果如果是合理的有实施方法的事情一定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这样反而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所以说是“善人之宝”;不善于做事的人即使提出的想法很稀奇古怪也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人跟着一个人一起稀奇古怪,所以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付诸实施的,不付诸实施就不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说是“不善人之所保”。保就是保障是不犯错误的保障。

按老子的王道所描述的治国方式有没有在古代实行过呢?应该是有的,上古时期的推举制应该就是这种方式,所以才会说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就说明古时用过这种治理方式而且这种治理方式在当时还被大家看重。【推举制实行的时期是部落时代,部落时代的社会现状跟雅典的城邦时代的社会现状也是差不多的。】而且这种制度一直到后来也有发展,后来的发展就是朝会议事加内阁议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