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发现教育“怪象”:班里前10名的孩子,大多都有一个全职母亲

 谢耳朵馆长 2022-12-30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日,网上的一个帖子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原来,这个帖子的发帖人是一名小学老师,她的班级中一共有48名学生。后来通过家访她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班里前10名的孩子中,有7名学生的妈妈都是全职妈妈。
其实,这种现象在现代已经十分常见。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教育内卷的时代,即使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开始实行,但是中国人在教育上的花费却并没有减少,反而还比去年增加了27.9%。

根据我国发布的数据显示,教育内卷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很多小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很多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学会编程和街舞。
教育内卷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巨大压力,还给家长们带来一个头痛的问题。孩子要上这么多补习班,功课又如此紧张,双职工家庭显然会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全职妈妈就产生了。
那么为什么很少有家庭出现全职爸爸的带娃模式呢?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家庭都在经历“丧偶式教育”,爸爸们美其名曰要在外赚钱养家,其实这只不过是偷懒的借口而已。

教育从来都不是夫妻某一方的事情,而是整个家庭的事情。
在封建社会父权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妻子是辅助丈夫的贤内助。在这种女人依附于男人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女性被要求做出牺牲,她们被迫放弃了事业,转而走向家庭。
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全职妈妈,却很少能看到全职爸爸。抛开这种职责分配的合理性,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全职妈妈在儿童教育中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母亲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1、母亲受教育的程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葡萄牙教育部曾经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中,有71%的学生拥有本科学历的母亲。而母亲的文化程度为小学毕业的,其子女只占学习成绩优秀总人数的19%。
由此可见,母亲的文化程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B站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学习博主彭酱酱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位博主精通中日英三种语言,本科时读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现在已经去美国深造。

她的母亲就是一位老师。在母亲读书的年代,大学生寥寥无几,但是彭酱酱的母亲却能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最后还去日本的东京大学攻读博士。
彭酱酱的母亲将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辅导孩子的功课上,除了彭酱酱外,还有她的哥哥和弟弟,成绩都非常优秀。
这些高学历母亲的眼界和知识面都比一般母亲要高,她们自己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所以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她们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也容易和孩子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2、母亲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在中国式家庭中,家长们普遍认为三岁之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这种认知是完全错误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0~1.5岁的婴儿并非什么都不懂。在婴儿0~1.5岁时,建立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而婴儿在1.5岁之前基本上都和母亲产生更强的连接关系,母亲需要哺乳婴儿,婴儿和母亲的相处时间会更长,关系也会更紧密。
所以,婴儿幼年时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来源于母亲,母亲对于婴儿来说意味着强有力的情感支撑。

不仅如此,心理学家还认为,母亲和儿童建立的情感模式为依恋模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恋母情结”,但是每个孩子又必须要和母亲进行心理分离。武志红认为,这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分离。
母亲和孩子相处的模式会对孩子在今后成长过程中建立的亲密模式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那些全职妈妈来说,她们全权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教育,她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明显更多。
因此,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如果母子关系或是母女关系是健康、良性的,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其他人建立的关系也容易趋于良性。

也就是说,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的雏形。
不仅如此,母亲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会影响孩子情绪的问题以及孩子对自身的价值认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森在人本主义理论中提到,儿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孩子对自身价值的判定有关。
如果母亲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价值肯定,那么就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孩子也从而会达到更加优秀的目标。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