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评价刘封:“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刚猛一词,在掠夺征战中无疑是一种肯定的认可,但一旦大局将定,后续需要有人去掌握皇权,刚猛难御就成了招引杀身之祸的根苗。 关羽惨死,刘备痛失荆州重地刘封被赐死的导火索还要延伸至关羽之死。关羽本已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后刘备稳坐益州,荆州要地又留给关羽镇守,可谓一时风光无限。可世事难料,没想到荆州之地竟成了关羽殒命之处。 ![]() 提起关羽痛失荆州、败走麦城,就不得不提起襄樊之战。襄樊之战,即荆州争夺战,是关羽北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段经历,也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关键节点。 ![]() 三国纷争,不少英雄人物各为其主。关羽武功卓群,是刘备一方不可多得的良将。襄樊之战初期,迫于襄阳、樊城被围困,以及关羽水淹七军的告捷,使得关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曹操甚至一度由此产生迁都的想法。 ![]() 只是此时刘备一方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借用荆州,而是想形成割据势力,独霸雄关。这种私心直接导致了各方势力关系的紧张,曹操此时算定孙权不会纵容刘备一家独大、坐享其成,孙权必将忌惮刘备一方的势力而发起反击。之后便有了东吴吕蒙偷袭荆州,这也为关羽败走麦城埋下伏笔。 ![]() 关羽身经百战,对战场形势有自己的判断,其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往往是战无不胜,这也是其“武圣”地位不可撼动的佐证。从其刮骨疗毒的淡然可见,关羽视死如归,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勇将,曾不止一次要求刘封起兵相救。 ![]() 众所周知,关羽一片赤诚,一心想要帮助刘备光复汉室,且多次救刘备于危难时刻,刘备也视关羽为结拜兄弟。每每关羽身陷囹圄,刘备无不跟着提心吊胆。而面对关羽的多次求援,刘封却视而不见。 ![]() 刘封的举动很难不让人怀疑他无所作为的动机,究竟是刘封与关羽之间有什么难以化解的恩怨,还是刘封碍于刘备的权威不敢擅作主张的软弱,尽管关羽的死是战争多重作用的必然结果,但不可置否的是,刘封不得不承担没有支援关羽而导致其父子惨死的后果。这一切还要从刘封拜刘备为义父说起。 无名小儿,何以承蒙天子厚爱刘封能够成为刘备的义子,究其根本是因为刘封代表的是荆州派一方的势力支持,这是由于他的出身所决定的。事实上,从寇封到刘封的转换,并不是姓氏方面单纯的转变,也不是其转化为“皇亲国戚”的唯一背书,而是寇封本就称刘表为叔公,流淌着刘邦的血脉。 ![]() 古代注重血缘相承,因此,认寇封为义子,其背后的关系网就成为了刘备站稳荆州派的王牌。也就是说,在寇封改名刘封过继给刘备伊始,其目的就是建立荆州派与刘备之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于刘备而言,认刘封为义子也就无疑是获得了荆州派最有力的支持。 荆州必争!因为它的地理因素必然造就魏、蜀、吴三权争霸的局面。谁能获得荆州的掌权,谁就最有希望成为时代的霸主。由此可见刘备计谋之深远,其借用刘封身份来巩固皇权之绝妙。 ![]() 既然是价值互换,就意味着相互的得与失。借助刘封的身份的确使得刘备迅速站稳脚跟,得到了荆州方面最直接的拥护。但其代价就是必须接受刘封归于刘氏子孙,拥有了完全继承统治地位的权利。 ![]() 刘备早年无子时,的确给予了刘封如同皇子般的厚望,但在权力方面必然有所忌惮,尤其是在刘禅诞生后,嫡子与养子的差别昭然若揭。刘备必须培养刘禅,以保障自己皇权的绝对权威。 ![]() 作为刘备的义子,刘封理当为其分忧。而作为刘禅的兄长,刘封也应分清事实,大可退功揽过,得以保全自己。但事实上,刘封不但没有为刘备分忧解难,甚至还把自己推向了致命的方向。 人之本心,数罪并罚弃棋如鳞尽管刘封武艺超群,在随赵云、张飞扫荡西川时勇立战功、颇受赏识,但他越是卓越,就越会危及刘禅的形象树立。 ![]() 刘封能够继承大权的一切希望,都随着刘禅的出现而幻灭。刘禅作为刘备的嫡子,虽然资质平庸,但却由于其身份而自带东周派的扶植。且人性难以磨灭,刘封的结局必然是会沦为刘禅登高路上的铺路石。 ![]() 与其说是长子刘封,不如说是养子刘封。的确,在襄樊之战时,刘封已拿下上庸,表面上是刘备通过刘封制衡孟达,但孟达的存在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刘封的势力。两方虽为同僚,表面上同为刘备出力,但又明争暗斗,相互视为对手,都想在必要时刻扫清对方势力。 前有刘禅作为嫡子不可撼动,后又有孟达在上庸城的牵制,如果不是直接授命于刘备,刘封的处境会相当难堪。这就导致了尽管关羽释放了求救信号,但顾虑其当时尚未被敌方袭击,且在刘备认子之初,关羽持反对意见。刘封选择了按兵不动,拒绝参与支援。 ![]() 每个人的利益点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就大相径庭。从刘封自身角度来看,不出兵是最保守的一个选择,虽无奇功,但却能保留自己目前手中上庸城的部分权利。 一方面刘封仅是一位副将军,却身背皇子身份,擅自出兵是对刘备皇权统治的挑衅,另一方面,有关羽大捷的名望在外,出兵未必能与其争利一二,如果此时离开上庸,孟达必将恃强凌弱,彻底夺取刘封在上庸城的统治权力。出于这样的忧虑,刘封之举似乎并无不妥。而这也就是刘封远远不及刘备之处。 ![]() 战场之事,瞬息万变。眼看着荆州成为了刘备一方的力量,东吴孙权不甘示弱,加上关羽自视清高,最终落入东吴陷阱。关羽鲜有战败,且其誓死不从,舍生取义。那么这时,刘封拒援的举动自然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站在刘备的角度,恰恰是刘封的固步自封成了最大的罪过。作为一位领导者,是不会着重强调团队内部的矛盾的,那么刘封与孟达的你争我斗也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由谁执掌上庸、由谁出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因小失大,而失去荆州方面的主动权。 《三国志》记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刘封与孟达之间的争斗,甚至导致了孟达倒戈,欺凌下士的恶劣程度直接扭转了战争的局面,引得了三郡失守。正是由于刘封的固步自封,导致了关羽失利时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援。 ![]() 唇亡齿寒,荆州是三国后期权利斗争的关键,失去荆州意味着刘备彻底失去对曹操的压制,同时也失去了三国战场制胜的主动权,这无疑是动了刘备的逆鳞。 名将折损、城池失守,既有损于刘备一方的切实利益,又使得将士疑心。大大地削弱了刘备在荆州方面的战斗力,继而造成了曹操和孙权对刘备方面的牵制。 诸葛助攻,敲响刘封丧命之钟刘备能够领导一众争夺天下,其必然有十足的谋略,那么在见识到了刘封对关羽的冷漠、对孟达的排挤后,不由得联想到倘若刘禅即位,又或刘封对自己有任何不满,都有可能威胁其刘氏父子的权利统治。 本质上,刘封并不具备一代王侯所具备的能力,甚至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王位候选人。在其得知被赐死时,既没有细数战功、诚挚认错,也没有求助乡老为其取得宽宥,而是说:“我后悔不听孟子度(孟达)的话啊。”这里孟达的话是指,建议刘封另谋出路,去投靠曹魏,为敌方扩充队伍,来反抗刘备的管理。 ![]() 刘备在位,尚且刘封不能认清形势,大举打压孟达、促使其投敌叛变。倘若刘备传位给刘禅,那么很难保证刘封不会居功自傲、以刘备长子的姿态占据荆州之势,对刘禅造成威胁。一但刘备滋生了这种念头,就会不断怀疑刘封的忠诚度,加重了父子之间的猜忌。 且在临死关头,刘备对刘封的栽培,在刘封心里荡然全无,这意味着连义父、义子间最后一点情分也被消磨殆尽。刘备看出了刘封的无情无义,更看出了他心胸狭隘、为了一己之利不能顾全大局。而迫于刘封义子的身份,刘备既不能过于亲近又不好过于疏离。 某种程度上,刘封已经不堪承受刘备的身家性命之托,甚至于刘封而言,刘备是刘封日后论功行赏的工具罢了。最深的伤害往往都来自与最亲近的人,面对昔日的爱子,面对曾经刘封立下的显赫战功,相信刘备也曾有过那么一丝惋惜。 ![]() 然而为了刘禅日后继任大统,为了刘氏的江山不被他人所共有,刘封必须有一个可以消失的理由。刘封的消失可以很简单,但刘备不得不顾及其背靠荆州的价值实力。如何能够既保留荆州派一脉的支持,又将其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力量呢?如何将荆州一派的倾向延续给继位之人呢? ![]() 刘禅必须借助刘备的地位,转化为荆州派的重点扶持对象。手握荆州、东周两派势力,是刘备给刘禅这个嫡子最后的保障。 由此这一切的是非成败,不仅仅要归结于外部东吴偷袭致使关羽失利,也必须从内部找寻一个交代。刘封只能成为派系、权利、以及各种政治军事因素之间争斗的牺牲品。 刘封的陨落,最直白地解释了三郡的失守,告慰了军心;同时,也表示了他对关羽的失利负主要责任;最后扫清了刘禅登基过程中的障碍。 ![]() 诸葛亮的智谋令其窥探到刘备的疑虑。刘备毕竟作为刘封的义父,于情实在难以下手,且刘备忌惮荆州方面的势力,于理难以辩驳。 ![]() 诸葛亮此时为刘备剖析了刘封种种过失,指出其必杀的缘由,于私心,刘备不想后世登基受其干扰,于公事,刘封为人狭隘,延误战事、动摇军心,依令当斩。那么这句“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也就成为了敲响刘封黄泉路上的丧魂之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