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阴山地区的牧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天气因素影响?

 思明居士 2022-12-30 发布于河北

元代阴山地区的牧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天气因素影响?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畜牧业是少数民族的经济支柱,元朝建立之后,开始建立系统的畜牧业管理制度,元代阴山地区是传统的游牧分布区,在阴山地区,也分布着牧场。元代畜牧业大部分分布在北方传统牧业区,尽管这些地区也在发展农业,但政府并没有放弃对传统牧业的支持。

元中统四年(1263年),元朝疆域“东越耽罗,北踰火里秃麻,西至甘肃,南暨云南等地,凡一十四处,自上都、大都以至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

牧业状况

元朝疆域广大,在草原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下,境内分布着大量的牧场,畜牧经济是蒙古族的传统经济,阴山地区由是其传统的农业区。因此,元朝政府一直支持着当地的牧业发展。关于元代阴山地区的牧业资料不多,仅一些考古资料和文献记录中有记载。

在靠近阴山西部的地区,马可·波罗在旅行见闻中曾经提到当地居民经常使用驼毛与白羊毛编织手工制品,宁夏府路一带以羊、驼毛制品的制造闻名,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这些商品销往全国各地。

文章图片1

可见当地的牧民除了在经营传统牧业之外,同时也在进行与牧业相关的商品贸易。作为汪古部的属地,集宁路也曾经营过牧业,元代集宁路的考古发掘起始于1985年,在清理发掘的过程中,曾经出土过大量的牛、羊骨。

由此可知,汪古部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元好问在记载汪古部的族源来历时曾这样写道,马氏汪古的前人“迁静州之天山。天山占籍,今四世矣。此道近接边堡,互市所在,于殖产为易。君家勤俭,自力耕垦,畜牧所入,遂为富人。”由此可知,汪古部是依靠农牧合营逐渐成为了一方大族。

牧场的分类

元朝的牧场分为官营牧场与私人牧场。蒙古族畜牧业在元朝建立之后进一步发展,元朝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官方牧场。官营牧地在元代畜牧业结构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由蒙古族官方经营的十四道牧场是蒙元畜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图片2

阴山地区拥有广袤的草原,自古以来便是传统的游牧区,畜牧业经济自然发达,大同路的云内州便是国家的主要牧养基地之一。

阴山地区牧马业发达,军马粮草关乎国家军事力量,蒙元统治者又属于马上民族,从元世祖开始,元朝政府通常会从牧民手中征收牲畜,在隆兴路、上都路附近,就有替官方饲养马匹的蒙古牧民,这一地区环境优美,土壤肥沃,地域辽阔,适合牧马,皇帝巡幸时使用的御马就是从该地区筹集的。

忽必烈时期,为了应对当时出现的经济危机,政府曾以强行征收的方式从该地区购买马匹来补充官马的数量。可以看出,阴山地区已经出现了以官方为主导的畜牧商品贸易,而且这项措施也保证了官方牧马的来源,但同时也会增加牧民的负担。

有时,政府会将从漠北或者中原抽分而来的马匹放养在阴山地区,王国维在其《大元马政记跋》论述道:“太宗史,家有牛、羊、马及百者,取牝、牛、羊、马各一头入官;牝马、牝牛、牝羊及十头者,亦各取一头入官。定宗时,诸人牛、羊、马群,十取其一,隐者有罪。宪宗时,百取其一。

文章图片3

成宗时,每年七八月间,委人齐圣旨乘驿赴所该州系,与民官眼同抽分,十月分赴都交纳宣徽院。群上及百、下及三十者抽分”这一政策涉及到了阴山地区的“虎北口、(南口)骆驼岭、白马甸、沙静州、察汗脑儿。”

阴山地区的牧马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阴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阴山地区靠近元大都和元上都,是连接两地的交通要道,而大都与上都又是国家的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如果发生战事,那么阴山地区就是调运军事物资的主要通道。可以说,在这一地区建立牧场除了生产需求,也有战备需求,这也是为了保护皇城的需要。

文章图片4

阴山地区也有一些私人牧场,在乌兰察布市固阳县葛舍沟元代遗址中,除了农业生产工具外,也出土了散乱的牛羊尸骨。

因此在阴山地区,农牧业是共同发展的,除了官方牧场,私营牧场也在同步发展。元代阴山地区许多民族都在从事牧业生产,阴山地区更是有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牧业基础,在经历过战争后,阴山地区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作为游牧民族经济支柱的畜牧养殖得到了元廷相应政策的大力扶持。

不过在元朝仅仅九十年的统治时期,全国整体的畜牧业并没有达到唐朝时的经营水平,这也与元朝频发的自然灾害有着极大的关系,而阴山地区环境脆弱,尤其是阴山北部地区,其牧业经济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对农业也是如此。

自然灾害

在元朝统治下的近百年中,发生了共五百三十三次自然灾害,其次数与频率均为历朝历代之最,这与当时的气候变暖有关系。

文章图片5

阴山地区自然条件复杂,灾害发生频率非常高,为了维护生产以及社会稳定,也为了不让灾民变为流民,统治者会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帮助农民与牧民应对自然灾害。元代阴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对于当地农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影响元代阴山地区农牧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以水灾、旱灾、气象灾害为主。

在元代,水灾一直是影响农牧业的主要自然灾害。阴山地区总体气候特征偏干燥,但是在史料中也不难发现一些水灾记录。大德八年(1304年),云内州曾经发生暴雨,政府减免其田租大约一百二十万石。

在元代,阴山地区记载水灾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往年。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元代水灾非常严重,甚至前代不曾有过水灾的地区在元代也几乎连年受灾,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元朝统治的时期正好处在中国气候的温暖期,而元代降水大部分时候都出现在元朝中前期。

文章图片6

而到了元朝统治末年,其降水量也在逐渐减少,将元代水灾发生的次数与明朝初年作比较时就会发现,明朝初年的水灾次数明显减少,这显然与气候变化有着明显的关系。降水量的增多也使得许多地方出现了气候异常。

至元六年(1340年)十二月,丰州地区发生了特大降水,这在阴山地区属于非常极端的气候现象,因为这条史料记录的时间是在冬季,但是处于北方干旱区的丰州却在寒冷的冬季出现了降水,这明显是受到了当时气候变暖的影响。

旱灾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旱灾是另一种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史料中关于阴山地区发生旱灾的信息比较少,如至元六年(1340年),云内州、丰州以及东胜州发生过特大旱情,元政府采用免租的方法应对这一状况,减免赋税通常是古代统治者应对灾情的主要手段。”

北方旱灾发生的次数要高于南方,如果放眼整个内蒙古地区,《元史》中记载阴山地区旱灾发生七次,实际情况要高出这个数字。但是元代阴山地区原本就处在相对比较干旱的地方,所种植的农作物也是抗旱类型,旱情严重影响草场长势,这对逐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影响非常大。

文章图片7

如在蒙古帝国时期就曾有“河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后来草原诸部“遣使于燕京迤南诸部,征求货财、弓矢、鞍辔之物,或于西域回鹘索取珠玑,或于海东楼取鹰鹘,阳其络绎,昼夜不绝,民力益困。”

风霜雨雪也是元代最常见的一类自然灾害,北方草原气候寒冷干燥,霜冻雪灾等现象时有发生。《元史》记录了许多霜冻类的自然灾害,如发生在致和元年(1328年)宁夏灵州降的雨雹灾害以及元贞三年(1297年)兴和路和大同路一带的雨雹灾害。风霜雨雪灾害同样会带来不小的农业损失。

据记载,至顺三年(1330年),云内州的霜冻灾害极大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以至于“陨霜杀禾”。

文章图片8

风霜雨雪灾害属于阴山地区典型的自然灾害,霜冻灾害主要出现在春秋,雨雹灾害主要出现在夏季,而风霜灾害则发生在冬季。大德十年(1306年),大同路发生的特大暴风雪,除毁坏民舍之外,还造成“马牛多毙,人亦有死者。”

结语

总的来说,阴山地区的地势较高,容易受到北方寒流的影响,而阴山地区又有着广大的牧区,风霜雨雪一类的自然灾害也是影响阴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