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生产队的年终决算

 新用户06868399 2022-12-31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061 期

文|王永    编辑|王成海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当了几年生产队会计。每年冬天的年末,各队的年终决算情况成了人们茶余饭后、闲坐窜门聊天关注的话题;哪个队的日值出来了,几角几分几厘,哪个队日值不理想,会计又费心重算,找出几分钱来。不明事理的社员以为是队里把什么收入遗漏了,实际是队长和会计糊弄社员的把戏,其实就是把常年不打收入不计户头的一些烧柴秸秆打了收入,计入户头,看来日值高了几分钱,实际每户的赊账款也多了,这是队长提高政绩的小把戏,大多社员闷在鼓里。工分值高的队的社员知道结果后这些天心里美滋滋的,走路屁眼儿还带着笑。日值低的队的社员垂头丧气:咱和人家一样出勤劳动,人家一天挣七八角,咱挣两三角,羡慕死了。他不说人家好队的社员锄地时个顶个的实干,赖队社员锄地瞎糊弄,怕费劲,草不死,地不xuan,秋天就少打粮。其实人们对自己队的日值结果根据平常社员劳动情况、本队收入、粮食产量都有个大概估计,精确不到几分几厘吧了。

     
那时农村社员当时  对生产队会计工作的评价是: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让你一下当个生产队会计,不见的就干得了。此话有点过头,但也有几分情理,生产队会计,首先的精通珠算,那时没有电子计算器什么的,计算全靠算盘。 起码得加法、乘法熟练。我在小学的珠算课还凑乎,特别是老师教的破头乘法,不用动天子,我很喜欢。说起打算盘,有些老会计能把算盘珠子玩的炉火纯青,我在公社的食堂里见过一位村会计在公社食堂当管理员打算盘,他当时在打一张表格的几例合计,眼睛只看左手的食指指定的数字往下一个一个移动,右手随着左手的移动看似瞎扒拉算盘珠子,实者是盲打,合计数一点不差,此高手现在还健在,已八十多岁了。

有点跑题了,还说决算吧。

   
决算前首先的把生产队的帐目終结。每个队有四本帐,现金帐、实物(粮食)帐、分类帐、社员往来帐。记帐有口诀:“动钱记钱帐,动物记物帐,记完钱物帐,再过分类帐,物变钱,钱变物,现金、实物户过秋户。”秋天打的粮食社员分了口粮,交了公粮、留的食料,都要开入库单打收入。卖的白麻,皮车跑运输,豆腐房的利润等都归入各口的收入。最后总收入减去总支出,按百分比留下公益金公积金再除以全队总工分数就是日值,(按10分一个工,收入包括农业、畜牧、林果、运输等,支出包括以上和税金)。

     
再就是让记工员把每家每户的工分終结清,包括干部、保管,军烈属等的补助工分(军烈属补的是全村劳力摊的义务工),还有士属户补的虚工分(常期、合同工人家属交的买粮款,记一两千虚工分,参加分粮指标,不分红)。

   
另一个就是确定每家每户的分粮指标,根据人口和工分确定。首先把1—5、5—10、10—15岁的每家孩子吃粮数确定,第一档每月10斤,二档15斤,三档20斤,剩下全队成年人按每人年口粮500斤“人八工二”计算,也就是往出分一千斤粮食全队成年人人头分八百斤,工分分二百斤。按此算出每家每户应分的粮数,已领回多少,应补多少(叫找尾粮,当然每次分粮品种还的搭配),粮食各品种有各自的价格,玉米谷子每斤九分七厘,豆类一角五分,瓜菜每斤一二分钱。

   
最能体现各户情况的是要制万用表。也就把每户全年分的瓜菜、粮食、油料、工分都要抄到八开万用表上,合计要和原始合计数据一致,各种数据上了表以后,就是决算的关键几天了,这些天每天要加班加点,有时要到半夜,不厌其烦的把每户每次分的瓜菜品种、斤秤,粮食品种、斤秤,油料等各次各种的款数都要合计汇总,最后是每户你今年挣了多少钱(工数乘日值),分回实物折合多少钱,前者减后者就是今年应该分红的钱,每个队有四五十户,每天打算盘打的头昏脑胀,焦头烂额。有一个数字没打对或者没抄对,就得重来,因为各种数据都要横竖相符,小计合计相等。最后底数都要上社员的往来帐户,加上上年的长短数,就是现年的总数。(现在想起,如果把那时的决算搁到现在,我用电脑几个小时就能完成,只要把每户的数据一输入就大功告成,用鼠标一拉就出了合计,还能选择性粘贴算加减乘除,输入公试能出每户的结果。还是现在的高科技好啊)。好队欠款户(也叫缺粮户)少,赖队欠款户多,比入光棍挣的工分多,分的粮也多,工分不值钱,粮价是死的,有的队光棍也成了缺粮户(资不抵物),人口多的更甭说了。

   
我村四队搞的最好,一个日值六七毛钱,全队年终也就往出开三千块钱左右,分红的傍晚,信用社的会计还会特殊的带上整零钱服务到家,把钱值接分到社员手里,劳力多的户分一二百块钱,少的分几十块钱,那时钱值钱,七八块钱能做一件三面新的棉袄,十块钱能买一大堆年货。赖队社员只有眼馋的份了。孩子多劳力少的户有历年欠生产队粮款好几千的大有人在。

物极必返,生产队终于破产了,走到了尽头,大包干取代了大锅饭,生产队的决算也消失灭绝了。

作者介绍:王永,河北张家口蔚县人,出生于1956年,从小心灵手巧,学啥会啥,尤其喜欢文学,劳动之余,喜欢翻看闲书,偶尔涂鸦一点东西,经常看《老事旧人》,于是也有拿起笔来记录旧日时光的冲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