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小时侯,冰天雪地的腊月,大市场里,会看到乡下人,风尘仆仆,穿着厚棉衣裤,冻得直哆嗦,卖着两大袋粘豆包。有白色,也有黄色,各有其不同的粘性与味道,里面包着或红豆馅或云豆馅,或有糖或无糖。 腊月里,总会习惯地想到:“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俗语,奶奶总会一边念叨,一边在锅台蒸着粘豆包,炖着热气腾腾的杀猪菜,一家人围拢桌边,蒸熟的粘豆包,黄澄澄的有光泽。吃上几个绵软入口,甘味十足的粘食,再吃上白肉血肠酸菜粉儿,真对味儿,那叫绝配! 每次吃粘豆包,奶奶总会提醒说:”别光吃豆包蘸糖,会胃酸,要吃点菜,也可少吃几口小咸菜,果真如此,有一次,我一口气吃了五个粘豆包,蘸着厚厚的白糖,甜到心里,美滋滋地上学了,可在课堂上,一股股酸水往上涌,不听老人言,遭罪在眼前,人啊!还真不能任性! 每逢春节前夕,乡下的亲属上家里来,总会送上一袋粘豆包,有黄色也有白色的。奶奶也总是回馈地送上一些省下来的白面,乡下的白面少,城里的粘米少,总之,礼尚往来,互相给着吃。 由于爱吃粘豆包,每见仓房大缸里的粘豆包越来越少,直至空了缸底,就会问奶奶:咱们自己咋不包呢?这粘豆包是怎么做的呢?豆馅是怎么放进去的呀? 邻居任奶奶家厨房屋地宽绰,左墙右墙各有一囗大锅。左侧锅台边有一口大水缸,右侧锅台靠墙边有一个两层碗柜。其余全是空地。不几日,就见她家厨房地中央支起一个不太大的石磨,任家开始磨粘米做粘豆包了,我高兴地一会儿去看看,隔一会儿又去看看,一遍遍地回家跟奶奶说着“人家都能弄点粘黄米,咱家咋没有呢?奶奶说任家是乡下亲戚来人送的粘米”。我心里暗想:“ 咱们也有农村亲戚呀,快给送点粘米吧 。以后自己包。” 因为天寒地冻,东北人家门口都会有一棉门帘,任家的门帘是从来没有掸过棉絮的那种超厚实,每次用手开门进去还挺费劲儿,奶奶不让我去:“大冷天,你这孩子不听话,别总上人家鼓捣门,一股凉气!”我像没听见似的,把冷嗖嗖的寒气一次次带到人家屋里。 粘豆包太好吃了!拉磨的事儿太有趣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任婶转了几圈后感觉头晕,我主动帮着拉磨,一圈又一圈,我就像安了马达样,转得可欢实了,特别是看到任婶在侧不停地往磨眼里倒米水,又看着一桶桶不稠不稀的粘米面摆在厨房角落,那是我的劳动成果啊! 石磨,在农村司空见惯。很多人家都有。可在小城里,像新鲜事儿。邻居家有了石磨盘,我去得更勤了,有时还会遇上别人也来任家磨粘米。那几天,奶奶也收到了农村娘家侄儿给送的粘黄米,没隔几日,又收到舅舅、三姨家送的粘黄米,家人也忙着泡发了好几大盆,准备借光在任家磨粘米,我当然又是跑前跑后,可高兴了! 家家都开始做红小豆、云豆馅料了。奶奶的细心劲就别提了,从挑红小豆开始,然后用大锅煮熟后捣成粉状,再用白纱布过淲成细豆纱,再拌上少量糖精,因那时供应的白糖太少。冷却后即弄成核桃大小的圆球。我一边看着一边忍不住拿起一个豆沙团就吃。看见奶奶包得那样顺手,我也忍不住伸手去包,起初有大有小,还攥不紧容易散开,可用不了一会儿功夫,后来就是合格产品一样匀称,和奶奶包了几大盖簾后放到后院仓房冷冻。 做粘豆包最后一道工序也很重要,等豆馅冻得硬实些,就开始拿屋里用了。起初我也包不好,也有皮厚皮薄的,特别是我包的上面常有豆馅料,不利落,而奶奶包得又快又匀称。再看奶奶的手势,自己又尝试着做,还真包得很匀称,面皮干净,不染一星点豆沙红。 第二年寒假,我去了离家不远的龙凤公社双顶子大队,那里有大姨家。正值腊月,除了去木帮上干活的远行人未归,猫儿冬的农村人早闲得没啥事儿干了,也早有了忙年的张罗。那时代,过年前磨粘米,也是一个大活计。大姨家也不例外,特别是听到大姨说“多包点冻上,等你过几天回家时候拿回去。”这话我爱听!当然是从心里往外的高兴啊! 所不同的是:不用我拉磨。用小毛驴拉磨。大姨夫用布巾给小毛驴蒙上双眼,毛驴一点不反抗,乖乖地顺势就跑上圆场,一圈又一圈,小毛驴屁颠颠的踏地有声!而我站在侧面不时往磨眼里添着米水,大姨则收拾着接满桶的粘米面,我当然又要参与粘豆包制作了。我跟大姨坐在热炕头上,一边包着一边唠嗑。我问大姨:“粘豆包最开始是从哪学的呀?”大姨说是跟满族人学的,大姨说姥爷是在旗人。我听得一头雾水,因为我没听妈妈讲过。 这让我听得有些着迷,大姨还说:满族人最爱做窝头爱蒸饽饽,粘豆包也叫<粘饽饽>粘耗儿,包苏子叶那种也是滿族人的吃法,豆面粘饼,东北人腌酸菜也是跟满族人学的,还有挖的地窖,保存大白菜的方法......就连我最爱吃的<八件>糕点,也是从满族人兴起的,夏季常吃的<二米>水饭、饸拉条......都是滿族人的饮食习惯!我这才知道,原来我那么爱吃的食品都是满族习俗呀!我们东北汉人的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习惯和语言也是受滿族文化的影响啊! 此后的许多年里,东北人腊月习俗不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取消粮本票证后,想买粘黄米和白糯米不成问题。市场供应物品丰富,卖粘豆包的人更多了,馅料也更讲究,豆纱馅里不再是糖精,而是白砂糖,但不知为什么,我仍然愿意买粘米面,自己弄馅亲手包。因为在粘豆包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心中是满满的忙年喜悦啊! 东北人的忙年,除了用一部分面留着年三十包饺,还要留出蒸馒头的用量。也免不了吃馒头,特别是那种用小模子刻出来的发面小饽饽,魚形的,花形的,即好看又好吃,而粘食仍然不会被冷落,总有一盘在桌上,或吃炒菜或喝汤,或吃鱼肉或吃油炸,亦如饕餮大餐般,我和弟弟们总会不停地咂咂咀,手上的筷子忙来忙去,品尝着不同的菜品,心生滿足…… 东北人冬天吃粘豆包早已约定俗成。而到了绿荫匝地的时节,常会看到卖粘耗儿的汉族人,此时,苏叶逢时当令。粘耗儿,是苏子叶或玻璃叶包的,扁形的,像小枕头,叶子的味道很特别,也很诱人,吃时把叶子剥掉,咬一口粘耗儿,味道真好吃。女人总是会比男人更爱吃粘食。 只要是看到市场上有卖的,我都会去买。因粘耗儿的季节性很强,所以,也不是随时都能吃到,我也爱吃回族的凉糕、切糕。凉糕圆型的,又软又糯,里面包着糖馅,切糕,总是一大方块造型,里面加杂着大云豆类,厚度有三寸高,一般人都是买一块或大或小的切糕,朝鲜族的打糕形状不一,有条形,有小圆形,也有小饺形,还有折叠形,且上面总会裹上一层豆面,香味十足,吃上过瘾!总之,粘性食品是我的最爱! 粘食,客观地说,不能厚北薄南,否则,南方人如何获得对粘食的满足感呢?粘食,南北方人都爱吃,在南方生活的这些年里,经常会吃炒年糕一类的食品。 第一次吃年糕,是在深圳生活的日子里,宁波的小宋与我很要好,又是我的服装打板师,我们经常熬夜,一起研究服装式样及剪裁工艺,我设计的衣装要她来做样衣,每当赶制新服,通霄达旦是常事儿。因此,我常为她包猪肉馅饺子,她常为我炒年糕。小宋不仅在工作上出色,在调剂生活上也是能手,每次请我吃饭,都少不了海鲜类大菜,笋干炖肉,当然了,主食一定会有一大盘炒年糕。 说实话,真的好吃!原来未尝过笋干味儿的我,从此爱吃笋干炖肉,炒年糕虽然也能吃上几口,也觉得香,但我还是感觉太腻了,因为每次她都要放鲜肉,我是不太喜欢用肉炒这个粘乎乎的东西的,我更愿意把粘糕蒸熟了,切成片状,蘸上点绵白糖,有吃粘豆包的口感。 在昆明,仍然会注意粘食糕点。越南的粘品、傣味儿的粘品、滇人的糍耙,特别是每年当中的各种东南亚美食展,都少不了粘品。每次品尝这些精细的小点心,好看的花花样儿,看到丰富多样的境外美食,我都会自然地想起东北,想家乡夏季的粘耗儿,也特想朝鲜族的花样打糕,回民的切糕,特别是想冬季里常吃的粘豆包。 只因我来自黑土地,生就的东北女。思念的不是粘食,是粘食背后那份浓浓的乡情!是忆起过往岁月里的一幕幕生活场景!那些曾为我做粘豆包的逝去的亲人! 在昆明腊月的晚上,想东北就吃粘豆包!吃粘豆包更想大东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