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欣赏一首诗

 杏坛归客 2022-12-31 发布于山东


有人来信息提问,要我谈谈如何读诗。这是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作为诗歌爱好者,几十年来一直喜欢读诗,也总有些体会,不妨在此谈一谈。权作抛砖引玉吧!

应该说,诗是可读,也是不可的。诗是诗人用文字制造的一种特别的场:文字的场,情感的场,意境的场,我们只能用我们在长期的阅读和生活体历去感受它去体会它,而无法去分析它去解剖它。

李商隐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诗的场力中,我们就如一个质点,如果我们的质点与诗的场力相和,就可能会被瞬间打动,宛如一个电荷进入磁场一样,迅速地随着场的力量运行起来。

因此,对诗的理解和体会,存在着个人的境界。

读诗的第一层,读文字。

诗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形式。读诗的第一关就是读文字。诗的文字包括词义、声音、节律、结构,等等。

一首好的诗首先需要让人懂得文字的含义,并且要易于朗读。读起来拗口的文字难以成为一首好诗,一堆清汤寡水的文字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喜爱。诗的字义要容易理解,百读不明百思不得其解的文字也容易让人生厌。

诗要有好文字,包括文字的字义之美、节奏之美,音律之美和结构的美。

我认为诗要避免用不美的文字。诗中不要有龌龊的字眼。

美的文字还包括描述得当,铺陈合适,张驰有度,不奢华、不矫情、不做作、不媚权、不媚俗、不无病呻吟、不虚张声势、不哗众取宠。

当然,美不美属于个人的感觉,与一个人的审美观有关。我个人比较喜欢干净卫生的文字。

在文字的层面,诗一定要让人读懂,读得懂才能引起共鸣。看看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文字是很容易懂的。因为可以秒懂,所以让人一赞三叹,欲罢不能,只好一唱再唱,三叠乃住。

诗的文字要有节奏之美。

节奏有时间性的属性,在一定时间里间隔性的重复和变化,就成为节奏。节奏是自然界的属性,如人的心跳、脉搏和呼吸,地球的昼夜交替和四季轮回,月亮的阴晴圆缺,江河的波浪,大海的潮汐,等等。因此,美具有节奏性,这是美的自然属性。

诗的美,也体现在诗的节奏性。节奏是诗的外形,也是诗的生命,没有节奏的文字不是诗。文字的词义和语音,组成虚实轻重、强弱高低的语音和意义组合,从而形成了诗的节奏。

经典的节奏,如近体诗的七言句,有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的字数节奏,相伴着平仄相替的语音节奏,这样的字数和平仄组成的语言的绵延变化和间歇停顿,就形成了诗的节奏。

当然,现在的自由体诗没有了近体诗那样的字数和声调的要求。但是,自由体诗是在格律诗的基础上延展而成的,它依然有着类似近体诗的节奏,只是进行了延展和扩充。

诗的文字还有音律之美。

节奏和音律,都属于诗的音乐性。诗具有音乐性,这是诗的起源而天然具备的特性。古人击鼓而歌,唱的就是诗。唐宋时期,诗就是唱的。宋代鼎盛的词,本身就是曲牌,所以“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因此,诗与音乐是分不开的。

诗的上句与下句之间,前半句与后半句之间,节奏与节奏之间,平仄相错,对仗平衡,相粘相对,形成了起伏跌宕、延展收放、轻重缓急、回环呼应的节奏排列,组成了诗的音律之美。

在近体诗中,每一句间的音节节奏、字的声调和韵律,都有严格的格律来保障诗的音律之美。

举仄起平收的七律来做例子: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以上格律以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各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押韵,首联的第一句也要押韵,押韵要押平韵,共五个平韵。这五个韵字都要同属于平水韵中的某个韵部。

同时,一联之内的上下两句之间要平仄相对,即第一句平平(仄仄),则第二句就是仄仄(平平)。下一联的上句与上一联的下句平仄要相粘,即上联下句是平平(仄仄),下联的上句也要用平平(仄仄)。

这样的格律规定,就形成了诗的强弱起伏,相合相错,高低落宕、抑扬顿挫和延绵回环等音律效果。

自由体诗拓展了近体诗的格律,已经没有这样严格的规定,有了更大的延展空间,但需要提出的是,它有关诗的内在音律,并没有消除,只是拓展而已。

从结构来看,好的诗还具有诗的整体结构之美,其起承转合,层层展开,却又层层相接,铺陈成序,张驰有度,首尾呼应,形成整体美。

读诗的第二个层次,读情感。

诗歌最本质的属性就是抒情性。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一首好的诗,一篇好的文,必然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凝聚着作者的心血。近代诗人徐志摩认为,对于诗来说,情感甚至是比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内在“质素”,是一首诗的“灵魂”。

好的诗人具有极强的情感体验和敏锐的情感触角,其“乐亦过人,哀亦过人”。这样浓烈的情感反映在诗的文字里,文字就具有了强烈的情感震撼力。这也是诗容易引发人的情感共鸣的重要内在因素。

因此,要理解一首诗,要读懂一首诗,我们就需要“披文以入情”,融进诗的角色,在文字构架的意像空间里,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展开自己的想象,把握作者寄托在文字里的思想感情,把握隐藏在诗作里的“灵魂”。

无庸讳言,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差异,以及每个人在情感体验过程中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素质差异非常大,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的解读,会有迥然的差异。

这样的对诗的情感反应的差异,就我的看法,应该与个人的两个情感属性有关,一是情感的敏感性,二是情感的深刻性。

关于情感的敏感性和深刻性,本人还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有所论及,因为这是学习者非常重要的心理质素,关系到学习的深入性和效率,更是阅读者阅读文字的触角。

读诗的第三个层次,读意境。

超越了诗歌文字和情感层面,读诗的更高层次就是读意境。

相对于情感,意境是一个更抽象的名词。诗的意境是指诗歌中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深长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植于诗的文字和情感之内,却又超越文字和情感之外,是诗歌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悠远的审美想象。

诗歌意境的基础是诗的物境,由物境深入,我们进入情境世界,走入诗人缔造的物境世界里,对诗中的一景一物,感同身受,诗的主题情感充溢内心,就会在诗的意境世界里陶冶,迷醉,产生浸淫魂灵的情感体会和诗意体验。

这是诗的终极感觉,是诗的文字与读者灵魂的最强烈的召唤和感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