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大学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1932年显然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并且永远铭记的年份——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初,刚刚改建数年的国立武汉大学喜迁新居,从狭小陈旧、勉强使用了将近20年(包括武昌高师等前身诸校在内)的武昌东厂口旧校舍搬迁到刚刚落成、气象一新的珞珈山新校舍继续办学,从此,武汉大学便与三四年前定名、改建之初选定的珞珈山这处新校址实现了最终的“合体”。 从1932年开始,除了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被迫痛别珞珈,西迁四川乐山,暂时离开了8年多的时间(1938-1946)之外,武汉大学与珞珈山,始终牢牢地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总之,1932年,堪称武汉大学的“珞珈元年”,正是以这一年为历史性起点,武昌郊外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才在实质意义上逐渐开始成为武汉大学的标志、象征,乃至——“代名词”! 1932年,也就是武汉大学正式在武昌珞珈山开始办学的第一年,这处崭新的大学校园,便迅速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在这一年里,凡是到过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的国内外客人,无不对其发出由衷的惊叹与赞美!现在,我们就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对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在1932年所收获到的各种赞叹之声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武汉大学搬迁到珞珈山新校园的具体经过——1932年1月,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包括理学院(暂供理、工两学院之用)、文学院(暂供文、法两学院之用)、礼堂及饭厅、学生寄宿舍、第一住宅区各项房屋,工厂、动力厂、商场及消费合作社、小学校等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全部竣工。2月,珞珈山新校址内自来水及电灯设备完成。从2月23日起,全校学生开始陆续迁往珞珈山新校舍。2月26日,学校在珞珈山新校舍召开了第一次校务会议。3月3日,正式在新校舍开学上课。 ![]() ![]() 1932年初落成的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部分建筑 从1931年秋到1932年初,正当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逐渐进入尾声之时,由日本军国主义先后悍然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接踵而至,日益深重的国难,既对武汉大学当时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大大地冲淡了学校的“乔迁之喜”。1932年3月7日,国立武汉大学全体师生首次在珞珈山新校舍集会,王世杰校长在会上发表讲话称:
国立武汉大学在推迟举办新校舍落成纪念仪式的这段时间里,珞珈山校园就迎来了一批非常重要的外宾—— 国联调查团: “至于武汉大学,诚为最完备之学府,其建筑尤为美观而坚固”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应中国政府的一再要求,国际联盟于1932年1月组织了一个以英国人李顿(Victor Bulwer Lytton)伯爵为团长的调查团,先后前往日本和中国等地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的基本情况。4月初,国联调查团从南京乘船沿长江西上,前往汉口考察。4月4日,该团抵汉后,曾“约集各该国驻汉领事会谈,得悉自沈阳事变后,中国朝野皆益励精图治,加强建设,其中如武昌近郊珞珈山武大新校区之伟大现代化工程……情况至为突出,尤以此一工程设计新颖,费用俭节(涓滴归公),而规模宏壮,代表中国之新气势”。 4月5日下午,国联调查团从汉口渡江来到国立武汉大学参观,据武大校友汤商皓回忆,“是日也,天气阴霾,阳光时隐时现,珞珈山头、东湖水滨皆凉风习习,虽闻贵宾来访,而本校弦歌不辍”。国联调查团抵达珞珈山校园之后,其成员在先后下车之时,“皆仰视此一依山而建立高耸庞大校舍,欣然动容”。在学校举行的招待茶会结束后,国联调查团“随即纵览珞珈之山光与东湖之水色,复各登车,由校长座车前导,凡绕湖滨及山前山后一周,每至一处皆停车暂驻,由校长或邵院长分别说明校务革新与建设工程进度诸情况,每令听者悦服”。 ![]() 1932年4月5日,国联调查团参观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并与武大部分教职员在文学院大楼(学校行政办公室所在地)前合影,图中前排左二为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第二排中立者为中国代表及顾问顾维钧,前排右三为校长王世杰,右二为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王星拱,右一为工学院院长邵逸周,左一为文学院院长陈源,第二排右三为法学院教授、政治系主任周鲠生 参观完武汉大学之后,国联调查团团长李顿在归途中与记者谈话时,曾“对武汉建筑,尤表赞扬,并称许国人建设力之宏伟”。后来,他还在自己的日记中称赞武汉大学“位置极好,群山环抱,湖光山色,风景宜人”。 4月5日当晚,国联调查团乘船离开汉口,临行前,李顿“对记者发表此行之印象谈话”时声称:“汉口此行,印象极佳,京汉间沿途新建筑甚多,中国前途,极有希望……至于武汉大学,诚为最完备之学府,其建设〔筑〕尤为美观而坚固。总之我们此次到汉口来,及在上海南京等地的观察,觉得贵国已经在积极着手于物质方面的建设,一切的一切,皆给我们以事实上的证明。” 4月7日,李顿从南京去往北平之前,再次向记者表示:“赴汉印象极佳,经水灾国难,有此建设,至佩,武汉大学尤力求上乘,教育前途甚有希望。” (更多内容详见——1932年4月5日,国联调查团参观国立武汉大学始末) 游客戴华: “当花辰月夕之时,徘徊浏览,则无异置身仙境矣” 1932年5月25日,一位名叫戴华的游客游览了珞珈山国立武汉大学,后来还发表了《游武汉大学》一文,现将其中的部分内容分享如下:
![]() 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 “所见各大学,以贵校建筑为最宏壮最伟大” 1932年5月20日,国立武汉大学第150次校务会议议决通过了“举行新校落成典礼案”,决定“于最近期内补行新校舍落成典礼,但纪念仪式不附游乐事项”。 5月23日,来校参加新校舍落成典礼的国立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国立武汉大学前任代理校长刘树杞,对武大师生发表了题为《中国科学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演讲,他一开头就高度称赞道:
1932年5月26日下午1时,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在学校大礼堂隆重举行,校长王世杰在其报告中充满自豪地声称:
随后,众多来宾在各自的讲话中先后对武大的珞珈山新校舍建设进行了高度的称赞,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殷切的期望—— 国民政府行政院代表、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
教育部代表、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其在名义上亦兼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之职):
驻鄂特派绥靖主任公署何成濬:
湖北省政府主席夏斗寅:
湖北省党部委员曾庆锡:
(更多内容详见——1932年5月26日,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一瞥) 建筑师刘既漂: “把整个山变成一个伟大的建筑物……这是武大全部建筑最精彩之一点” 1932年9月3-4日,曾经为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设计场馆的著名建筑师刘既漂,慕名参观了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回到南京后,他专门撰写了《武汉大学建筑之研究》一文,其中虽然对武大部分建筑在实用性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对武大校方高薪聘请外国建筑师、不用本国建筑师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不过,对于武大珞珈山新校舍在外观方面的一些比较突出的优点,他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赞誉:
北大教授胡适: “看这种建设,使我们精神一振,使我们感觉中国事尚可为” 1932年11月底,在王世杰、周鲠生等主政武大的北大老同事的多次邀请与催促下,因故遗憾错过了武汉大学半年前的那场珞珈山新校舍落成盛典的时任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终于有机会来到武大讲学。11月27日晚上,胡适抵达武昌珞珈山国立武汉大学,夜宿听松庐。11月28日上午,胡适在武大校长王世杰、法学院院长皮宗石的陪同下参观了珞珈山校园,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观感:
![]() 1932年底,胡适访问武汉大学期间,在武大招待所(听松庐)前与部分教职员的合影,前排左四为胡适,左三(刘秉麟)身后为王世杰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些赞誉之辞,并不是客人当着主人的面所说的客套话与恭维语,也不是在公开场合做的一点表面文章,而是记录在纯属个人隐私的日记里的真实感想,完全是一番发自内心的高度赞赏。 无独有偶,据王世杰老校长晚年在台湾时回忆,“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曾来校参观,他认为在如此荒瘠之地,竟办成一座如此规模的大学,可说是现代中国人的一大奇迹”。 1932年秋天的这次武大之行,给胡适留下了非常深刻和美好的印象,从此以后,他只要与他人谈到武大,便赞不绝口,极力向对方宣扬武汉大学的建设成就。1933年12月11日,武大文学院院长陈源在学校“总理纪念周”上作了题为《读书与环境》的演讲,在结尾处特别提到:
到了1947年10月31日,在国立武汉大学19周年校庆大会上,时任校长周鲠生也在其报告中提到了这件事,他指出:
由此可见,在胡适眼中,武汉大学当时在武昌珞珈山所进行的气势恢弘、规模浩大的新校舍建设,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和象征,以致于他一有机会便要向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推介。而作为一介社会名流,胡适的很多谈话也经常会见诸报端。1933年考入武汉大学文学院史学系就读的湖南学生施应霆,在半个世纪过后,曾专门撰文一篇,讲述了自己当年“选定武大作为报考唯一对象”的六大原因,其中第六条便是“胡适之先生的引导”——“读高三时,在报纸上看到胡适先生对外国友人谈话:'你们要问中国有没有进步?去看看武汉大学就知道了’。谢谢胡博士,你给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而对于自己在胡适先生的“引导”下所作出的这个“正确的选择”,他认为,这给他“带来一生的幸福”。 (更多内容详见——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建校初期的两个“11月28日”) 总之,1932年正式落户于武昌珞珈山的国立武汉大学,的确配得上以上的所有赞美!当然,对于一所高等学府来说,光有美丽的校园环境、壮观的校舍建筑、良好的办学硬件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更多和更高的追求。对于这一点,1947年周鲠生校长在国立武汉大学19周年校庆大会上就阐述得非常清楚——
我们的武大先贤们在90年前所缔造出的这所全国乃至全世界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固然令人深感自豪,不过,使这所“最美大学”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杰出的大学之一,才更应该是我们这一代的武大人在美丽的珞珈山下为之付出艰巨努力和辛勤汗水的崇高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