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性头痛医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云散天开720 2022-12-31 发布于江苏

张胜兵中医 张胜兵中医 2022-10-12 08:09 发表于湖北

本文摘自《医道回春:张氏医门三杰秘案录》肿瘤治疗篇第十一则。

1

长期头痛,不是小病,就是大疾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先兆



2

头痛病案,四诊痊愈,真实可辨

肖某,女,39岁,2021年5月初诊。

【主诉】头痛多年,近一月加重。

【病史】:不明原因两侧头痛多年,一月前淋雨之后两侧头痛加重。

【症见】:胸闷气短乏力,头重脚轻,头部昏沉如裹,食欲减退,整天昏昏欲睡,精神差,大便偏稀。舌淡苔厚腻,边有齿痕,脉滑数。

【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

【中医诊断】:头痛。

【证型】:痰湿中阻,上蒙清窍。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息风。

【拟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钩藤10克(后下)、羌活10克、防风10克、陈皮15克、蔓荆子10克、川芎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瓜蒌10克、薤白10克、白芍10克、胆南星10克、僵蚕10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早中晚三次温服。

【二诊】:患者反馈:胸闷气短有所缓解,精神好转,头痛减轻,拟原方稍作调整继续服用7剂,不适随诊。

【三诊】:患者反馈:胸闷气短改善明显,头重脚轻情况有所好转,精神状态不错,食欲有所增加,头痛减轻,拟原方稍作调整继续服用7剂,不适随诊。

另配中药药丸一个疗程(3个月),以治其本。

【四诊】:患者反馈:胸闷气短基本消失,头部昏沉如裹感减轻,如释重负,精力充沛,大便正常。拟原方稍做调整继续服用7剂,不适随诊。

三个月后随访得知,患者已痊愈,整个人精神十足,神清气爽。

3

中医看头痛,历史悠久,值得相信

中医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记载。

《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

《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

《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

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

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

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气血食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

《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

明·《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另外,文献有头风之名,实际仍属头痛。

头为神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海”,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能上注于头,即头与五脏六腑之阴精、阳气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脏腑之精血、阳气的因素皆可成为头痛的病因,归纳起来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

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之基本病机。

按部位中医有在太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阴、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

按头痛的性质:有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头痛如裂或空痛、隐痛、昏痛等。

本病案患者是脾虚有湿,在加上淋雨,外湿和内湿聚集以致头痛的发生。

我的治疗思路是:法半夏、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化痰,令痰浊去则清阳升而头痛减;天麻、钩藤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瓜蒌、薤白宽胸化痰;羌活、川芎、蔓荆子引药上行祛风胜湿;鸡血藤、僵蚕、薏苡仁、桔梗通络祛痰;党参、黄芪益气养血;龙骨、牡蛎定志安神;白芍、防风祛风柔筋;甘草调和诸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