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周至县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 2023-01-01 发布于山东

 周至县,原名“盩厔”[zhōu zhi]或写作“盩庢”,是“山环水复”之义,据《元和郡县图志》称:“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陕西盩厔县,其地山环水复,因名'盩厔’。”1964年全国改革生僻字、繁体字地名,于是根据读音,盩厔改称“周至”。

      西汉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周至属雍国。二年(前205年)周至改属中地郡。汉高祖九年(前198年)改属左内史。建元六年(前135年)改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置盩厔县,治所设在今终南镇,属右扶风。东汉建武三年(27年)盩厔县并入武功县,隶扶风郡。西晋建兴元年(313年)复置盩厔县,隶扶风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武功县并入盩厔县,隶扶风郡。太和十一年(487年),复从盩厔县析出原武功县,盩厔县仍属扶风郡。西魏仍依北魏旧制。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盩厔属终南郡。郡址在今终南镇。天和二年(567)析终南郡,于故址置恒州,盩厔属其治。又从盩厔分出仓城、温汤县,盩厔县治所迁至今户县甘河乡附近,仓城县治所设在今竹峪乡仓峪村附近,温汤县治所设在今广济乡暖泉村,3县均隶恒州。建德三年(574年)盩厔县迁治所于今址。于恒州下置周南郡,郡治在今二曲镇,辖盩厔、仓城、温汤县。大象二年(580年)仓城、温汤县并入盩厔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周南郡,盩厔县改隶京兆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废恒州,盩厔县改隶稷州。析出盩厔县东部地域置终南县,治所在今终南镇,隶雍州。贞观元年(627年)废稷州,盩厔、终南县同隶雍州。贞观八年(634年)废终南县,仍归盩厔,隶雍州。天授二年(691年)置稷州,盩厔县属之。大足元年(701年)废稷州,盩厔县改隶雍州。天宝元年(742年)盩厔县改名宜寿县,隶雍州。至德二年(757年)撤销宜寿县,恢复盩厔县,改隶京兆府。乾宁二年(895年)属京兆府乾州管辖。天复元年(901年)盩厔县改隶凤翔府。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京兆府为大安府,盩厔县属之。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隶凤翔府;三年(925年)改隶凤翔府。后晋后汉、后周均依后唐旧制。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于终南镇设清平军,并划出盩厔东部设终南县,军、县治所均在终南镇,隶京兆府,盩厔县仍隶凤翔府。金贞祐四年(1216年)于县城东辛家寨村置恒州,辖盩厔、终南、眉县,隶凤翔府。元至元初年(1264年~1278年)废恒州,终南县并入盩厔县,属凤翔府。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盩厔属之。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路为奉元路,盩厔属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奉元路易名西安府,盩厔属之。清顺治元年(1644年)盩厔属西安府治。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道,盩厔属关中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盩厔县由陕西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盩厔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隶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30日盩厔县解放。1949年10月1日盩厔归咸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下简称咸阳专署)管辖。1953年咸阳专署撤销,盩厔县改由宝鸡专署管辖。1956年撤销专署,盩厔由陕西省直辖。1958年眉县并入盩厔县。1961年复设咸阳专署,从盩厔析出眉县,周至归咸阳市辖。不久又改隶咸阳专署。1964年,因盩厔生僻,根据读音改称“周至”。1968年咸阳专署改为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周至归其管辖。1984年周至县改属西安市管辖。

       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周至县,是老子写《道德经》、并向弟子函谷关令尹喜说经的地方,周边道观不少,道家文化浓郁。公园内还有大片的竹林,是西北地区少有能看到竹林的地方。为了区别老子墓所在的西楼观,当地人也称这里为“东楼观”。乘坐西安坐环山旅游1号线,在“楼观台”站下车。先看到的是宗圣宫(里面有据说是老子亲手种植的银杏树)和百花珍兽园(里面养着各种动物),接着往南走,就到景区大门了。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大片青翠欲滴的竹林,作为“南竹北移”的试验基地,楼观台使游客在西北也能看到南方盛产的竹子。沿着台阶往上走,在山腰上有个道观,里面有老子说经台,是老子写《道德经》并向弟子传授的地方。再往上,到炼丹峰就算到达景区的顶峰了。终南山古楼观景区,是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的核心引擎,也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强”战略,西安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景区开放于2012年3月1日,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有“天下第一福地”“道教祖庭”“道源仙都”之美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