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赏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2183)​明代 朱瞻基《行乐图》

 手写版 2023-01-01 发布于澳大利亚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
第2183期:明代 朱瞻基《行乐图》    

图片
图片

《朱瞻基行乐图》卷

绢本,设色

纵36.7cm,横690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宫廷绘画中有一类表现帝王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此幅描绘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与太监、侍臣在御园观赏或参与各种体育竞技游戏的场面。画面上从右至左依次为射箭、蹴鞠、打马球、捶丸、投壶,场面宏大繁复而又具体入微,生动地表现出当时宫中的文体娱乐活动。本幅无作者款印。画卷以工整细腻的写实手法按照历史原貌对明代皇宫的楼台殿阁作了既真实又概括的描绘,是研究明代宫廷历史以及皇家建筑的重要资料。

图片

画卷赏析

皇室的健身体育活动,多从军事训练发展而来。画卷中人物从事的各种运动竞技,均能锻炼身体,愉悦精神,又可以培养速度耐力,可谓是寓训练于竞技之中。

射箭

图片
图片

此画面绘朱瞻基坐在四角攒尖亭内观赏侍臣射箭的情景。画中有宫中射手十四人,其中一人正拉满弓欲射,其余十三人散立其左右。远处立旗帜两面,两旗当中立侯。旗之两侧,各立二人准备拾箭。

射侯又称“射鹄”,即后来的射箭游艺。据《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记载:“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将射箭列入其中。侯、鹄指箭靶的中心。《礼记·射义》有云:“故射者各射己之鹄。”侯用皮革或布制成,上画以熊、虎、豹、麇等兽形。

古代神话中的后羿,堪称远古时代第一个优秀射手,传说他用弓箭射落了九个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太阳,为百姓创造了幸福。随着射箭运动的普遍开展,出现了不少身怀绝技的射手。据《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战国策·西周·苏厉谓周君》有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唐代诗人张祜《观魏博何相公猎》诗中有“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有“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唐代“诗圣”杜甫《壮游》中有“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在唐代,妇女射箭活动也十分盛行。杜甫《哀江头》一诗中“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正是对妇女们射箭技艺的形象描绘。“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则参照古礼制定出“九射格”,即将古射礼纳入酒令,并用九种动物绘为一个大侯,熊居中,上虎、下鹿,右绘雕、雉、猿,左侧雁、兔、鱼,每种动物各有筹,射中其物,则视筹所在位置而饮之。

射侯虽是闲时游戏,但早期也是用于武备的。据清人曼殊震钧《天咫偶闻》记载:“国家创业,以弧矢威天下,故八旗以骑射为本务,而士夫家居,亦以射为娱。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约期为会,其射之法不一,日'射鹄子’。高悬栖皮,送以响箭。鹄之层亦不一,最小者为'羊眼’。”满族自谓以“骑射立国”,所以清代的射箭活动也十分盛行。在满族有这样一个传统习俗,当家里生子时,必在门外挂一张小弓箭,祝愿他以后成为好射手。

蹴鞠

图片
图片

此画面绘朱瞻基坐在长方形亭内观赏侍臣踢球的情景。宣宗曾作有《蹴踘》诗:“密密清荫皆贝宫,锦衣花帽蹴东风。最怜宛转如星度,今古风流气概同。”

据史料记载,足球源于蹴鞠,也称蹴球、戏毬、蹋鞠。“蹴”、“蹋”均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就是球。据西汉学者刘向《别录》记载:“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记黄帝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令军事无事,得使蹴鞠。”蹴踘后来还演变为“击踘”、“捶丸”等球类游戏。

据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汉书·传·卫青霍去病传》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塞外,在缺粮的情况下仍“穿域塌鞠”,以此鼓舞士气。据《范阳拾记》记载:“蓟之蹴鞠始传于长安,每至孟冬行之,皆为消寒之效。”“蹴鞠者,聚于城郭之外,蹴鞠或传于足下,或越于首上,其技变幻万千,其形游龙戏凤,引路人观之悦之。”

到了唐代,鞠的制作技术由在皮革做的球里填充毛发而成的实心鞠,发展成用动物的膀胱充足气作为球胆,再在外面包上用八片皮革做成的球皮而成的充气鞠。由此,蹴鞠开始向高空发展,并出现了多种多样、趣味横生的踢球方法。由于唐代的鞠体轻了,蹴鞠游艺活动中激烈奔跑争夺的程度有所减轻,因而,自汉代开始兴起的女子蹴鞠在这时更为盛行。

到了明代,蹴鞠在京城更为盛行,参与者既有明军、太监,也有寺院中的道士、和尚。据传明成祖朱棣最初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镇守北平时,就是个蹴鞠迷,闲来无事便带着一些手下人以蹴鞠为乐。“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当了皇上,随后迁都北京,蹴鞠便被他禁止了,理由是防止“聚众反叛”,但民间私下里仍然有蹴鞠者。当明代政治稳定以后,物质生活日渐丰富,各种球戏活动广泛流传,连宫中的蹴球活动也十分盛行,皇帝、皇子、皇后、嫔妃和宫人们都喜好蹴球。

至清代,蹴鞠活动已主要变为妇女、儿童的游乐内容,虽然爱好溜冰的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称为“冰上蹴鞠”的游艺形式,作为禁卫军的训练内容,但这也只不过是盛行于中国古代二千多年的传统蹴鞠活动的余韵而已。清代中叶以后,在社会因素的限制下,随着西方近代足球的渐次传人,中国传统的蹴鞠游艺活动终于被取代。

马球

图片
图片

此画面绘朱瞻基观赏侍臣打马球的情景。

马球,古代称为击鞠、打球或击球,是骑在马上以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游艺形式。在我国古文献中,“击鞠”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3世纪曹植写的《名都篇》中。诗篇中尽情地赞扬了健儿们“连骑击鞠”的技艺,已达到了“巧捷惟万端”的熟练程度。《名都篇》的写作时间在曹丕代汉不久,因此,击鞠至迟于东汉就已经出现了。

打马球是一种“寓习武于娱乐”的体育活动,击球者骑在健壮马背,持杖击球施展技艺,互相攻守,以此习武。古人击鞠所用的马球有拳头大小,球体用柔韧轻巧的木头制成,中间掏空,外施以朱漆。用来击球的木棒,杖头呈月牙形状。参赛的运动员分为两队,他们用木制球杆击球,哪队先将球打进球门则获胜。

唐代盛行轻骑兵,它有着快速机动与远程奔袭的特长,同时,马上作战、砍杀更为灵活。而马球运动就是训练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的最好手段。由于这一军事目的,在统治者的提倡下,马球运动在唐代风行一时。

在唐朝的击鞠场上不仅有各类贵族公子(可能也有皇帝)的身影,很多时候还能看到女子参加击鞠比赛。随着女子马球的盛行,一种体型较小,跑得较慢的骑驴打球形式——驴鞠,也在妇女当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唐代独具特色的一项女子游艺形式。五代后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不仅美,还打得一手好球,曾亲自开班教宫女们击鞠,正如其《宫词》中所绘:“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

盛行了近千百年的马球游艺活动,流传到明朝初年,还时有开展。如明永乐中书舍人王绂,曾在东苑陪朱棣观看骑射击球,并写下了《端午赐观骑射击球侍宴》一诗,对当时皇帝下诏新开球场及举行骑射、击球等游艺活动的盛况,特别是马球分队竞赛的热烈场面进行了形象的描绘。不过,从总体上看,这时的马球已呈衰落之势。尤其是进入明中叶后,马球只是作为宫廷礼制或民间节日活动才得以开展。到了清代初年,马球这一颗在中华古文化史上放射了上下千余年异彩的明珠,终于熄灭了。直到民国初年,西方现代马球传人我国,马球运动才又缓慢地发展起来。

捶丸

图片
图片

此画面绘朱瞻基亲自持棒参加捶丸活动的情景。

捶丸,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我国古代球戏之一。它的出现与盛行于唐代的球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唐代,除了足踢的蹴鞠、骑马杖击的马球外,还出现了一种拿球杆徒步打的球类游戏,叫做“步打球”。玩时分队,用杖击球,以球入对方球门为胜,唐代王建《宫词》中的“寒食宫人步打球”即指此球。唐代的这种步打球至宋代遂形成为又一种新型的球类游艺,即捶丸。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出现了一部署名宁志斋老人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可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至晚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

捶丸,在其发展史上曾大盛于宋、金、元三代。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乐此不疲。捶丸最显著的特点是场上设球穴,以杖击球。据《丸经·集序》所记,进行捶丸一般是在有地形变化、凹凸不平的空旷场地。因此,这类场地多设在野外。在场地上挖一些比丸稍大的球穴,在其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为了使比赛者在击球时能够正对球穴,在场地上还画有击球点——基。基的长宽不满一尺,要选择正对球穴的地方画基。球基和球穴的距离,远的可以相隔50-60步,最远的不得超过100步,近的至少宽于一丈。

捶丸所用杖,俗称“棒”,有着不同的类形。如“撺棒”、“杓棒”、“朴棒”、“单手”等,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打出不同的球。球棒的制作也很讲究,在秋冬之季最宜取木制棒,并用牛筋、牛胶加固,柄用南方大竹制作,取其刚坚厚实。制棒的时间应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和夏天,以便使各种材料能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捶丸之球,一般用赘木制成,这种赘木即指树身上结成绞瘤的部分。此类木质生长不规则,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牢固,久击而不坏。同时,所制作的球,要轻重适宜。

捶丸比赛时,既可分组,亦可不分组。以参加人数的多寡又有相应的不同各称,几十人参加的叫“大会”,七八人参加的为“中会”,五六人的则为'小会”,而三四人的称为“一朋”。最少的是两人,叫“单对”。比赛过程中每人三棒,三棒均将球击入穴中才能赢得一筹,所赢之筹,由输家从赛前自己领得的筹中付给。根据筹之多少,可分勾大筹(20)、中筹(15)、小筹(10)。比赛以先得以上各数者为胜。此外,捶丸比赛对不道德的行为还有种种严格的规定,如不能加土或做坑阻拦别人球的行进,不能妨碍他人击球,不能随便移动球的位置,比赛中不能换球棒等等。

捶丸游艺经过了宋辽金元以至明代的发展繁荣后,于清代趋向衰落。所见的是盛行于妇女、儿童间的简单的捶丸游艺。后来在苏格兰出现的现代高尔夫球,其形制、运动规则与我国的古代捶丸有着惊人的相似,显然具有源与流的关系,而且捶丸的历史记述比高尔夫球的最初出现还要早三四百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高尔夫球这项吸引了成千上万爱好者的现代西方体育活动的源头,有可能就是在古代中国文明大地上盛行了千余年的捶丸。

投壶

图片
图片

关注公众号:人二

此画面绘明宣宗端坐于马杌上投壶的情景。投壶置于离席位约二矢半的距离,宣宗所投三支箭矢皆入壶中,而其对手所投三支则弹出于地上。

投壶,也称“射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弓比耦;或者有的宾客的确不会射箭,故而以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在《礼记传》中云:“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投壶是用手将箭投进酒壶,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

据《礼记·投壶》记载,投壶开始前,主宾须三请三让才能开始游戏。明代程通《投壶》一诗有“佳客乘閒兴味清,投壶深院响铮铮。飞梭跃矢心身正,定鼎论筹揖让明。宾燕始终施旧礼,雅歌欢笑罚深觥。”清代弘历《咏投壶》一诗有“诗歌狸首乐惟雅,酒奠丰觞语戒喧。宾主雍容欢既洽,降升揖让节堪论。”可见,投壶是礼与游戏同时并存的。

请横屏阅览全图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朱瞻基

朱瞻基(1399-1435年),即明代宣德皇帝。自号长春真人,明仁宗长子,在位十年(1426-1435年),庙号宣宗,谥号章皇帝。朱瞻基是明朝较有作为的一位帝王,性格活跃,修养深厚,雅尚翰墨,书法出自华亭沈氏兄弟,而能够于圆熟之外以遒劲出之。尤工绘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无不臻妙。常将自己的画作赏赐给重臣,并于其上书年月及受赐者姓名。在位期间着力经营画院,成绩斐然。明代万历崇祯时人何乔远《名山藏》评其曰:“庶几不忘俭德,未尝一日去书,下笔蜂拥,皆修齐治平之道。翰墨图书,随意所在,皆极尽精妙。岁秋冬巡边阅武,亲常健骑射,威震乎殊俗,休矣哉,文武恭俭之主也。”

每日一赏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2172)明代 徐贲《庐山读书图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