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匈奴古训:千万别在汉人面前建城!一蒙古大汗不信,下场相当悲惨

 与春天同行 2023-01-01 发布于青海

在漠北草原上,一直驰骋着一个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匈奴,在欧亚大陆的历史上,很早就有他们的身影。

匈奴人是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人数不多,但是个个身强体壮,几乎是全民皆兵,然而长期生活在草原上面,居无定所,看到中原人不用东奔西跑讨生活,长期接触后,他们之中也有人希望能够像中原人一样安定下来。

但是匈奴人的祖先们曾经留下古训:千万别在汉人附近建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古训,又为什么游牧民族不能学汉人一样搞生产,建城池呢?

文章图片1

龙城的建设与失败

王昌龄有一首《出塞》十分有名,诗句中所说的“龙城”“飞将”还有“胡马”,就生动的再现了一段汉朝尘封的往事。

汉王朝北部一直受到匈奴的侵扰,其实早在秦朝,与匈奴的战事就没有停止过,为此,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加以防御,目的就是挡住他们的骑兵。

秦朝早夭,时间很快来到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逐渐强盛,到汉武帝刘彻时,无论是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汉武帝雄才大略,决定解决匈奴长期骚扰边境的问题。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作为军事才能十分突出的将领——卫青,就是在逐匈奴于漠北之战中建立战功的。

据《汉书》记载,卫青领兵出雁门,一路向北搜寻匈奴人的主力军队,最终让他摸到了匈奴人的老巢“龙城”之内,斩首敌军数百而还,封为关内侯。

文章图片2

匈奴人的“龙城”就是在这场战争中,被验证了毫无抵抗之力。

其实匈奴人确实不擅长建城,众所周知,维持一个城市需要数以万计的物资,深居漠北的匈奴人,一直以游牧打猎,放养牛羊为生,根本不具备建设大规模城市的持久力。

然而,龙城的规划和建成,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很多建房所用的木材石材,都是以往与汉朝贸易再加上掠夺获得的,可想而知,匈奴人并没有持续的生产力,来维持城市建设所需物资。

所以才爆发了上面所说的战争,可恰恰是这座煞费苦心建设的龙城,也成了匈奴人的死穴。

文章图片3

游牧民族的战争优势正在于良好的机动性,也就是说,一旦有战事,上马就可以应敌,打不过也可以迅速撤退,再加上对于漠北地形的熟悉,以及常年耐寒耐饿的生存方式,基本上总让汉朝的军队摸不着边。

当卫青的军队出发之时,龙城这座堡垒的如意算盘,就是打算利用中原人不熟悉路线,来躲避敌人的进攻,可这次他们遇到了卫青,就难逃失败的命运了。

史载,卫青在漠北的方向感非常好,经常是带精兵突袭敌人,这就让匈奴人防不胜防,如果匈奴人此时还留恋在自己营建的“安乐窝”之中,就只能等着卫青的“神兵天降”了。

由此,匈奴人的祖先们,留下了一条世代相传的祖训:“千万不要在汉人的面前修建城池!”

文章图片4

龙城的教训就是最好的证据,在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匈奴人或是西迁到欧洲,或是与中亚民族混血,或是南下印度次大陆,这片漠北之地就留给了蒙古人。

那么蒙古族的人们,能借鉴匈奴人留下的“祖训”吗?还是说他们能够摆游牧民族脱居无定所的命运,甚至重新分配这片大陆上的利益。

文章图片5

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建城史

成吉思汗的子孙自称为黄金家族,在12世纪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南征北战,足迹踏遍整个欧亚,唯独就是没有在某个城市建立都城。

作为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创业初期,可能顾不上安定,所以成吉思汗所到之处,几乎战无不胜,但是蒙古族往往攻陷城池就屠城,因而大大破坏了数代人辛苦经营起来的城市。

当蒙古大汗的宝座传到第二代统治者窝阔台这里,这片大陆上已经没有了他们再能征伐的地区,公元1235年,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窝阔台建立起他们的第一座都城——哈拉和林。

文章图片6

13世纪时,这里是世界的中心,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乃至道教,秉持不同信仰和文化的人们被汇聚于此,传教士、商人、宋朝使臣到访,教堂、佛寺、清真寺鳞次栉比,掠夺而来的金银珠宝堆积如山,但这座城市只繁荣了30年。

由于蒙古贵族内乱,为了争夺大汗的宝座,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打了4年的仗,最后获得胜利的忽必烈,离开了哈拉和林,将元朝的首都迁至今天的北京,当时称为“大都”。

忽必烈是汉化的坚持者,在他的支持下,当时极有才华的科学家刘秉忠,设计规划了大都,这座城市,后来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中,被夸张地描述为是“遍地黄金”的一座城市,而我们所知的是,大都的建设基本上奠定了北京如今的“中轴线”格局。

文章图片7

这样一座黄金之城,曾经见证了元朝的辉煌,不过也只维持了短短的100年,就土崩瓦解。

不重视农业生产的蒙古贵族如何维持如此庞大的城市运营?再加上黄金家族的劫掠习性依旧,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元顺帝逃跑,整座城市为明朝大将徐达攻陷。

不过蒙古族并没有因此而灭绝,他们又回到了自己的漠北老家,不过,习惯了好日子的人,是很难不怀念过去的,于是他们仿造大都,先后建立了上都、应昌、和林等都城,可都难以再现曾经的辉煌。

文章图片8

“不要在汉人面前建立城市”的魔咒

不要在汉人面前建城,这数千年游牧民族口口相传的教训,到底是“魔咒”还是确有其客观原因呢?

其实,这是一个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历史进程中的碰撞和冲突问题。

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对于马的驯化和使用,不单单在战争中关乎存亡,在生产活动中也举足轻重。

在蒙古族的岩石壁画中,就有大量的放马养马图画,骏马奔驰,大开大合,一直都是蒙古人心中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文章图片9

利用马进行交通,战争和运输,这样的天然方式,让大城市的建立和维持成为一种负担。

就像是带着轮子的蒙古包一样,机动灵活正是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他们逐水而居,是为了更好的放牧牛羊,方便取水,在北方汛期不稳定的情况下,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生产力的大小,水草丰茂,才能养活一个部落的人,所以定居并不为他们所习惯。

城市建设消耗大量的木材,石材以及人力,还要建设交通,下水道,集市,不单单如此,还需要维持人口的数量以及生产安全,比如防火和防盗,除此之外,还要防止流行疾病,再加上日常的损耗维修,建设城市对于一个以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来说,简直是累赘。

文章图片10

例如游牧民族的重要财产——牲畜,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和财富的象征,无论是在贸易上还是储备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放牧所需要的场地大小往往铺天盖地,城市基本上不能允许牲畜群进入,这样的城市管理要得以维持,需要耗费多大的精力!

更不要说,一旦建立城市定居,遇到战争时期,花费无数金钱营造的房子以及地产都无法直接带走,虽然农耕文明可能会因为遥远,不占有他们的城市,不过一把大火就可以将城市化为乌有。

这样想来,如果搞不好民族关系,活动范围却临近汉族农耕文明,经常要动刀动枪,就不适合建立大型的城市了,否则一旦开战,就有可能变成一座废弃之城。

元朝早年,成吉思汗的战争获利,除了占有土地之外,就是洗劫富裕的大城市,成吉思汗奉行的政策和理念显示,他没有忘记“不要在汉人面前建城”这个教训,成吉思汗作为创业一代,深知自己民族的特点,其实他更担心的是,入主城市之后其他文化对本民族意志的消磨。

文章图片11

作为在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也会有休息的时候,后代子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跳出如此庞大的疆域限制,建立城市也就成了必然,可随之而来的就是,入住城市之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的脱层。

不骑马,不放羊,不打仗,经过几代之后,游牧民族的优势就会被农耕文明的文化影响,并出现汉化的特点,不过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哪个民族能够维持百年的战争时间,当对手被消灭之后,所有人都会选择安定下来。

可是正如马克思所说:“以战争起家,也必然因为战争失败”,汉化之后的他们,还是难以维持城市建设,最后的结果依然是爆发战争,可这时,早就被磨平了棱角的游牧民族,早就为城市的庞大消耗而头疼,最终一定会在民族反抗的斗争中一败涂地。

文章图片12

参考资料:

  1. 《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2. 《史记·匈奴列传》
  3. 《元史·卷一·本纪第一》
  4. 《元史·世祖纪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