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员成长记录I中医学习心得与学习方法的分享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1-01 发布于甘肃
余同学

一、2020年6月接触和学习经方到今(2021年),学习情况如下:

(第一遍笔记记录几乎所有觉得有用的信息,相当于泛读,第二遍笔记:提取和记录重点内容,相当于精读划重点和圈出关键词句等。)

1、整体经方及金匮线上课(包括线下国庆绿音,因现场听力不好)第一遍笔记已完成(老师讲的所有的话)。

2、正在整理第二遍笔记,重点内容。预记在金匮线上课之前完成。

二、上课心得:

(认真听课的同时,把所学的知识和临床及时联想在一起,逐步培养自己的中医辨证思维。)

1、首先,施合一老师的经方课程让我着迷,把我们中医的课程和传承都解决了很多疑难病诟。是学习中医的不二首先选择,我非常幸运自己遇到这样的老师们和课程。

2、由于平时工作忙,对中医疗解甚少,很多学习方法欠缺,从2018年10月只想西药受限很多,转而想学中医针灸来缓解西医药物的不足,但一接触中医,了解到别人用正确的中医治病效果如此惊人,故而下决心一边工作一边自己学习中医,到2019年9月才接触到倪海廈老师的免费视频,开始听,还没有听完,于2020年6月才开始学习施老师的课程。

3、施老师的课程,线上线下,讲得太全面,太深入浅出,重点突出,中医概念清楚实用,非常好理解,能真正为中医师的临床应用从入门模糊到升华专业,没有哪一个教师及课程能比!只恨自己学中医太迟,学习方法不得力,担误了好多间,没有很好的消化。特别结合如今中医,西医的一些错误的诊疗方法,一些案例的讲解,非常好理解。我工作20多年,西医好多问题不知原因也无从治疗,而施老师的课让我正视作为一个西医医生该怎么做?对治病的实验精神倍感佩服!

图片

三、今后的规划:

(1.寻找适合自己做笔记的方式方法,制定符合自己步调的学习计划。

2.有强大的学习动机,为了救死扶伤的理想,也为了普及中医知识的愿望。)

1、今年和老师们一起完全学习,同时把笔记做好,以前一直用有道笔做笔记,前几天发现印象笔记的强大搜索功能,以后把笔记迁移到印象笔记。

2、今年同时把自己家里1年前买的中医师名家书籍进行全面浏览,把重点有用的笔记记在印象笔记里。结合网络搜索相关知识要点进行补充记录,这个工作可能同时进行2至3年。

3、马上正式上班(到深圳学习后回来一直在家没有上班),虽然目前以西医疗法为主,但我会把病人的中医情况记录到电脑进行中医学习。

4、年后开始尽量给自己或家人开方,慢慢有效果后给亲朋好友开方。

5、3年内考虑考个中西医结合证取得相关执业资质和科普资质。

6、年纪大记忆是个短板,我会用印象笔记强大的搜索功能,来弥补自己的记忆不足,争取更快正确以中医看病为主。

7、4年后,有一定的中医病案累积(放入印象笔记方便查阅和应用 ),再返回医学自媒体科普(以前在今日头条科普过,不管是经济还是社会效益,效果是惊人!因学习中医暂停科普了),把中医和老师的素食理念传播下去。

8、通过自己身体力行(以后自己身体及全家人的保养与治疗全靠自己学的中医),一生为正确的中医及生活观念传承努力,让中医学教学变得像施合一老师这样相对学校教育简单实用,让中医药疗效吸引更多中医爱好者,并在下一辈吸引传承下去,不管是第一职业或第二职业。

何同学:

学习中医的初衷是想要照顾好自己及家人,若有能力也愿意帮助他人、随缘治之,至今依然是如此。不知不觉学习中医快一年了,总结心得如下:

学完诊断-药证-伤寒认为:诊断通过一些决定性的证候来判断阴阳、表里、虚实(气血津液湿燥痰)、寒热,用八纲配合五脏来描述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八纲又对应到相应的药证,进行选择用药。伤寒中方则是对某个情况下用药组成的示范

初学完一遍,觉得对人体认知的框架(八纲)如此搭建很清晰,像诊断学是老师临床经验的总结,拿来用时像套公式一样很便利。慢慢又发现仅仅这样好像不够,因为我认为老师总结时是理解了人体为什么会这样的,而且把伤寒金匮的类方全部比较过、理解过了,了然于心。一个人的人体是一个整体,八纲也是互相联系的,各种线索综合在一起如何对于八纲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随证治之,是第一步,也是现在在努力的方向。

自己目前在学习金匮,一边也复习伤寒(学中医容易遗忘这件事,还没有找到对治的办法,目前只能多归纳、理解、回顾),将类方归纳、比较常常也会有困惑:

比如老师说射干麻黄汤与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的区别主要是有没有条件与需不需要用麻黄,痰的多寡还在其次。我自己比较时是对射干麻黄汤为什么要用麻黄产生了疑问,因为老师写的主证是无表证,那么是否是只要喉中水鸡声,寒痰的咳喘就要用麻黄?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呢?后面两个案例中均由感冒而发,初时认为是有风证(束肺)导致咳嗽才用麻黄,因为苓甘后方已经说明单由寒饮导致的咳喘可以不用麻杏,等等。

图片

再比如甘草干姜汤的证候是肺寒(湿),与湿的证候非常接近,案例1中的证候自己看来就会认为是湿与痰(寒证好像不明显),可是胡希恕老医师就用的是温肺祛痰的思路,可见诊断中不可以看到湿就认为应该健脾祛湿,肺/胃寒也会有明显的湿证,那么,应该如何区分,等等。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待想明白。

另外我认为需要整理的就是典型证候可能由哪些病性引起,如何区分,治疗思路如何。金匮中是按病归类了,但却不是按证候分类的,比如咳喘可能寒(水气)-温化水气(姜辛味)、可能寒痰-去寒祛痰(姜辛味夏射干紫苑款冬)、可能肺热-开肺气去热(麻杏甘石)、可能风证(麻杏)、可能腹部实证(行气攻下)……等等。认为这样也可以帮助诊断,增加对人体的认知。

将伤寒金匮中的方、典型证候归纳、比较,进一步搭建对人体认知的框架,并且加深对诊断、药证的理解是目前要学习的内容(诊断与药证也要再学习、思考一遍)。

另外还有一个想弄明白的就是病起、发展的脉络,读医案时常常能看到,几剂药把目前症状治好之后,总要换药方再调理。我想这应该就是老师说的调理体质吧,或者说是病起的由来(除去饮食、作息、情绪及外界的影响)。

再看实践中的案例,比起所学又复杂了许多,总结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1、太马虎,几次案例问诊单上总有漏掉未考虑的线索,有些索性是都没有读到。以后,要多一些耐心,一字一句多读几遍

2线索的真假、轻重辨别,比如:病人可能形容“烦躁”,自己就认为是自己心中的“烦躁”,而忽略了其着装多少的客观辨别,于是明白了,要放下自己心中主观的认知,观察客观事实、病人的认知是怎样更为重要而在整体寒热上,着装多少就是最好的辨别方式;又比如:寒热方面,从舌像上提供的信息与问诊提供的信息谁为主、谁为次,谁为轻谁为重;用药剂量的多少等等,这一点在做案例时发现自己还没有界定好。还要多看一些案例,归纳总结。

3、对于诊断及药的理解、伤寒金匮类方归纳待进一步加深。

4、心境以及信念整理。心平和安定时,思虑更为清晰、客观,理清楚自己的目标、提升自己心的境界,使不论何时都能平静安定、又能感同身受于他人,是另一个重要的课题

末尾给老师分享两个小案例:

病案记录2020/8/8:

女性51岁,自5年前闪到腰后,开始腰痛,腰左侧酸痛,喜按,去年手法复位后,腰左侧痛症状加重。

来经前后腰两侧酸痛,开始排血之后,右侧疼痛消失,左侧疼痛持续。来经周期约25、26天,来后2-3天均不多,之后才开始正常量排血,总长约1周。开始大量排血的那天有下坠感,越到下午越严重,第二天下坠感消失。血量正常,有暗色血块。上楼梯后会有气短的感觉。夏天吹空调后肩膀出现酸痛,喜按揉,患处恶寒。胃口,二便正常;精神体力尚可。舌体瘦,舌色淡,苔薄白。

诊断:气虚气陷为主 兼有血虚血瘀 肾气虚 稍有表寒(猜测气虚导致血虚血瘀,均以虚症为主,她是教师,平常讲话多耗气)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气为主兼行气 补血兼活血 补肾气 兼解肌

黄芪15党参10 白术12炙甘草10 陈皮10升麻10 生姜9红枣6当归8熟地8 补骨脂10白芍8 桂枝4葛根4,两剂后肩膀酸痛消失,去掉桂枝葛根。第二天下午多排便一次,排完便后感觉腰松快很多(猜测是淤血排出)。再服两剂,正好月经至药停,说经期下坠感完全消失,来的第2天血量就正常,而且血块减少很多,平时腰痛也缓解很多。(来经没有服药,之后出门也没有服药,说过段时间再喝药)精神体力睡眠胃口二便均正常。

总结:因为气虚、血虚不敢多用活血药,打算等补一补再增加活血,没想到的是补气补血为主后血瘀情况也改善,因此推测她的血瘀很大程度是血虚造成的。

题外话:开始学中医之后,就觉得没学好不能乱给人开方,这次是纯属赶鸭子上架,因为母亲腰痛非常,在家附近就医未效,她非常信任我,自己当时课程还没听全,记得老师说下坠感是气虚,方用补中益气汤,用之效如桴鼓。

还有一位是我的父亲,在不久后的周末被我的母亲拉来问诊的,他是便秘口干痰阻,用的是麻子仁加上补津液祛痰祛湿,2剂改善,(第二天自己主动要喝药)现在看有些药用的不太对,比如他口干饮水多又有湿痰,当时用了麦冬和竹叶,其实用天花粉比麦冬好,因为他也有痰阻,麦冬太腻容易生湿。(防止字数太冗长就不贴医案记录了)

以上给老师的分享,一者是感恩老师教导正确的中医之路,学生不才、惭愧,希望能稍慰老师(希望家家学中医,让医院不要门庭若市)的心愿。

二者,也感叹中医正道之不兴,常人寻医问药之艰难(其实我认为现实中还有一些重要领域也是如此),在中医方面,自己愿意慢慢学习提升(自己也对人体运行规律有兴趣,有时候也会想弄明白怎么回事),照顾好自己及家人,随缘帮助分享与他人。

武同学:

在诊断学中,老师为我们概括了更为具象的十五字纲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津液、湿燥痰”,并在课程中反反复复,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要“八钢辩证、四诊合参”,使其在脑海里印象深刻。

最终通过一张问诊单,老师带着我们从众多繁杂的信息当中抽丝剥茧,挖掘其中有用的证候及信息,并加以严谨的分析,佐证,为后续的用药开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药证学中,老师用心良苦,用尽可能少的字去概括每一味药的特性,以方便我们记忆。每一味药从药性、要证到禁忌症与反佐药再到类药的对比和常用的药对,细之又细帮我们梳理,加深我们的理解。

另外自己还亲手整理的药材标本,并尝试,仔细的体会每一味药的气味与药性,从味觉和嗅觉上加深感知。更令人惊奇的是可以用坐标系的方式将每个类别的药从两个维度进行比对,可以更加清晰的区分每个类别药之间的细微差别。

进入汤证伤寒论的学习,才真切的感受到前两门基础课的重要性,感慨老师如此的课程设计真可谓用心良苦。课里课外老师总是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经方条文,要在熟练掌握前两门基础课后活学活用,在总结经方时,老师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类方的对比学习,既了解了共性又了解的差异,配合老师编的口诀,记忆起来朗朗上口,使得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及运用。

洪同学:

想要跟得上老师思路,不单要熟悉临床诊断学、药证学、经方汤证学---伤寒论、经匮要略,想象病人的身体,才能从寒热并且错综复杂的症状中理出头绪来,处方中大寒的药与大热的药并用,倪师也常用。

老师没要求我们死记硬背伤寒论条文,告诉有效的记忆方法 ,如:生姜甘草红枣(炒姜枣),白虎汤 口诀 猪哥炒米(知 膏=猪哥,闽南话)等等,增强的我们的效率和学习兴趣不减。

案例分析练习,老师说是慢慢剥洋葱,经过一层又一层,慢慢处理到问题的核心。练习开方是很重要的过程,现在案例分析和开方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学习中的盲点,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到了真给家人或者病人开方,可能开错了还不知道错在哪里

老师对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细心讲解,这样细心、耐心和对医技严谨要求,我很庆幸遇到这样的明师。

龚同学:

我是一个中医小白,多年饱受病苦,当有机会可以跟随老师学习中医知识时,很感恩!也兴奋了好久!如今学习也有一段时间了,相比师兄师姐们感觉比他们差了好多。老师很慈悲的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全都毫无保留的教给了我们,对我来讲信息量太大了,我感觉自己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慢慢吸收消化。虽然我学得没有其他师兄师姐们好,但老师给了这个机会,还是来讲讲我小白的心得吧。

感觉学习中医的原则跟我修行像一道理,首先得明白原则、打好基础。诊断学和药证学就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这两个熟了,再看伤寒应该就比较容易了

诊断学的视频及线下课,让我感觉它的每一个章节都很重要,是基础、重中之中,每一个章节我都想要把它们学熟、记牢,并且能连贯起来

图片

目前通过学习和一些案例的练习,对于如何辨阴阳也有了些体会,感觉对知识点还不能灵活惯通,比如老师讲的一个感冒的例子,判断太阳或少阳有时候就像一线之差,同样的风邪都是体力、胃口不好,可是高烧或低烧却可能一个是太阳,一个是少阳,如果对知识点不熟或者理解不到位就很有可能判断错误

然后学了这段时间,对自己对家人也会试着去判断,比如我自己头部出现的问题、长期上火的问题,我大概知道是阳太亢、肾阴虚。体力一直差、爬楼梯累代表心力不足;舌苔经常比较厚腻、舌面湿、舌体红、手掌红就知道自己痰湿重、有血分热;腰、小腹怕冷然后可以判断自己整体是偏寒的;从情志的问题知道自己有气滞,然后还有长期的寒热夹杂久久难愈等等一些症状非常的顽固、反复难缠,还有老师曾说过我不能攻(呵呵,那时老师一说我就记住了,其实我记忆力很差了,脑子经常像浆糊一样不清明,但很多时候心会自己选择去记忆一些它感觉兴趣或重要的东西。就大概明白自己的身体处在一脏腑相克的状态了。

对于这种相克的治疗思路老师讲过:改变痰的来源(素食改变),然后就可以用补药使体力变好、心跳有力之后,然后就有条件攻了。针对我自己的状况,我自己分析之所以今年的体力一直不太好,很有可能是今年年初的疫情导致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情绪都非常糟糕所致吧,那段时间里整天的惊恐不安,加上原本就有严重的气滞这样一来,就更雪上加霜了。我想如果我不跟老师学中医,我就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了。

关于药证学相比诊断学,还远远不熟悉,感觉老师在药证学里除了讲药性及对证用药,也免不了诊断学中的知识,同时也是一个对诊断学的复习吧。

对于老师经常提到的一些药的用法就记得比较清楚些,有时在日常中也会试着去给家人用,如孩子有虚热时,精神体力胃口都还好时,就会煮点绿豆、薏仁汤给他喝;流感季节时,会用生姜、柠檬、红糖熬水给先生服用。然后对于老师讲过的痰湿引起的眩晕在给家人实践中也有过很好的效果,使家人对中医也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感觉无论是诊断学还是药证学都需要反复的学习、思考,结合案例的练习,如此循环才能有进步

目前我的学习进度还跟不上其他的师兄师姐们,虽然脑子不太好使,记性也差,但我会尽我所能的一点点的努力,一步一步尽量的打好基础,慢慢跟上来,不负老师的教导!

林同学:

老师的中医课程打破这些,很少讲那些玄之又玄东西,全都是可以看到,可以问到,可以摸到的实际表现,这让普通人,只要用功都可以学.可操作性非常强.

老师经常开玩笑,说睡不着的时候拿录音档来听,当催眠.但是我没有这种感觉,课程内容密度很大,大脑都是要开足功率来听,怎么可以当催眠?有时候老师一股劲就在哪里说,我都没反应过来,就说完了,经常在这种时候,老师会说:'讲得太快啊,再说一次'.内容密度很大,经常要听一下,暂停一下然后记下来.

学药证的时候,要尝药,每一个药品都要试,体会其中的气,味.这必然都是老师当时学习时候切身体会,觉得这样学才比较好.确实也是,尝过药后,的确比较容易记住药的特性,要记住一个药,如果单单文字性的东西是很难记住的,有了气味,看见实物,五官调动起来,比较容易记住这个药,也容易联想起来.

经过诊断学,药证学,再看汤证学,发现了一个看伤寒论汤方的全新的理解视角,以前自学的时候,看<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看刘老医师,胡希恕解释汤方,也许资质有限,总不能理解.

现在经过老师前面课程,再看汤证学,顿时有一感觉:原来汤方是这样的.结合起诊断学,药证学,理解汤方就顺理成章,也容易记下来,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加减变化原则.对比起之前自学时候状态,真有豁然一亮之感.

想想伤寒论中的条文,不都是这种辨证论治的思路吗?不都是这些出现什么症状,给什么方,出现什么症状,加某个药或者去某个药,老师的课程把这些都具体化,细化,系统化,让初学者迅速入门.历史上那么多人注解伤寒论,大多都是逐句解释,哪有这么系统化,细化.将来这套东西也必然在伤寒论传承史上留下印记.

老师说把自己会都毫无保留教给我们,这点我完全相信.就看有时候我们问问题水平能去到哪里,问题水平高,越能激发老师讲的更细更深.最近群里面得一些练习,让我们有难得实践机会,只有拿出来用才能真学会,就像学一门编程语言,一边用一边学,这样是最快学会方法.纸上谈兵是永远学不会得.同学不断问,老师不断回答,真的由衷感谢老师不厌其烦的耐心回答.

高同学

在診斷學的課程中,老師以八綱辨證為基礎,用更具體化、切合臨床的思路進一步歸納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氣/血/津液/濕/燥/痰”。

這十五字診斷提綱,並在課程伊始即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海中。在 “八綱辨證,四診合參”的前提下,我們以完全臨床的標準學習了望診、問診、脈診和腹診,老師將倪師所傳及自己多年來臨床的觀察與總結傾囊相授,引領我們從眾多紛繁的線索中發掘並篩選出真正有辯證意義的“證”,而後用相互勾稽的邏輯化思維做出正確的診斷,為用藥處方、針灸選穴、食療養生等治療和處理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礎。

在藥證學的課程中,我們按照主要功效的分類系統化學習了經方常用藥材的藥性八綱、主證、常用配伍、類藥比較、禁忌症與反佐藥,此正如徐靈胎所言“既知藥性之所長,又度藥性之所短,而後相人氣血、病之標本,參合研求,以定取捨,故能有顯效而無隱害”。此外,我們還親自品嘗感受了每味藥材的氣與味,並親手整理收藏了這些藥材的標本。整個過程中,每每為老師多年來不人云亦云、以身試藥、去偽存真的憚心而感動。

在傷寒論湯證學課程中,老師告誡我們不要拘泥于經方條文,而應在 熟悉辯證和藥證的前提基礎上,以陰陽、湯證、類證、類方、類症等多個角度學習、理解、整理並活用傷寒論中的眾多方劑,切不可在經方學習的過程中道聼途説或執方論治,此亦與仲景先師“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之所見略同。

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通過老師同學之間眾多的案例討論以及在自己和 家人、朋友身上的牛刀小試,不斷以臨床實踐來驗證所學、加深理解, 既得以從成功中堅定信心並總結經驗,亦得以從失敗中反思學習中的遺漏、盲點和誤區。在課程告一段落時,無論是重聽線上課程還是線下課錄音,每次溫故都可知新才更加體會到三本薄薄的教材中傾注了老師太多智慧、思考和經驗的結晶。老師常說:“最基本的醫德是精進醫術且永無止境…………

杨同学:

老师的诊断学如此清晰,每一个“症”与“证”的阐述让你没有半点含糊,让你真切地明白原来看病要抓证而不是症,所谓的辨证论治,原来是这样的!老师的药证学一如既往的精彩,每一味药的性,每一味药的类药比较与常用配对真是绝妙,也是前所未见。

当学到伤寒论的每一个方的时候,才知道老师前面的诊断学与药证学原来都做了厚实的铺垫,真是用心良苦!这样我们对药方的理解就不难了。老师教我们的学习方法与记方的口诀,又是一绝,非常高效!

一直怀疑自已因为年龄的关系记忆力差,没想到用老师的方法把所有的药方画成树状图,记树杆大树枝再添枝添叶地去记忆时,很快就记住了。还有方的组成编成小故事想记不住都难,我也试着编了一个方,没想到不仅自已很快记住,还帮同学也记住了

学习是快乐的,正如老师常常强调“我们要快乐学习,每当线下课间隔时间稍长点时,大家都会耐不住地期盼早日相见。然而,尽管学习很快乐,但学习过程中还是不免会有些疲乏、偷懒、甚至迷茫的时候。学着学着,总有那么几天就是不想学,那就停下来休息吧,但总是超不过两天,就又想学而且效率更高,也许这正是老师所讲“要快乐学习”的道理所在。

向同学:

说来惭愧,每每提笔却总是欲言又止,只因自经方诊断、经方药证、经方汤证一路学过来,反观自己没弄透的地方竟有好多好多!心虚虚的,哪有什么心得,经验教训倒是可以和师兄弟们、师姐妹们分享,少掉经历过的坑哈。

一是因为曾经有过西医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不再是一张白纸,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被西医洗过脑,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去将这经历抛开一边,仍偶有不自觉的把经方学习过程中某些知识放入西医的框架中理解,这实际上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冲突,不利于扎实学习的。年后的学习我将会在学习时完全屏蔽之前的陈见,重新开始。

二是学习时间投入仍然不够,因为工作、生活多种原因,每天能够有效用在经方学习上的时间远没有达到自己的计划用时,一分投入一分收获,何况自己资质平庸,更应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三是方法上存在问题,没有将所学及时拿出来用,在用中去升华。比如因为工作及生活关系,之前我刻意减少使用手机以及微信之类的社交媒体,结果竟然错失了好多咱们学习群里的学习机会,回过头去看里面因为有老师和几位助教老师的细心回答引导,实际上是非常好的学习补充平台。慢慢的除了学习、复习巩固,也逐步开始将所学拿出来用了,有时在有八九层把握的情况下开始给家人和亲友使用一些外治手法和开方了,效果也还可以。

除了上述没有总结完全的教训外,总的来说我深感自己也是有福的,感恩能够有缘跟随老师学习经方,还有几位助教老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不少师兄弟师姐妹在学习上的启迪,自己也还能够静得下心来学习,如老师所说,慢一点也不怕,最终还是能够步入做一个明白医生的行列,自勉。

向同学:

老师的整个课程体系非常完备,分几个阶段进行。从中医辩证开始打下基础,再讲药证、伤寒论方证、金匮、临床。跟着老师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越学越感到中医博大精深,之前自己东看西看习得的零散知识简直可以清零

我其实是在上课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意识到清零更有助于接受体系化的知识,同时也体会到系统性学习的难度之高,学习态度也随之逐步端正。

两年多的学习也是我慢慢进行心理建设的过程。就像前文所说的,我上完中医辩证基础和药证两个阶段后被老师的理论体系所折服,也深刻体会到老师的教学真诚满满体现在线上和线下课中。于是慢慢纠正了最初学些养生知识的心态,转变为认真学习,对自己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了

图片

学习是一个慢慢熏习慢慢养成的过程,很多理念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不断重复,再加上自己的复习和思考,基础框架就慢慢建立了能听懂只是第一步,离能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反复理解记忆,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课程有录音回放,这点很好。由于基础薄弱,我几乎每节课都有当时来不及理解消化的内容,我的办法是听回放慢慢思考想明白。反复听,最后都能听懂但要记忆整合还需要额外的付出,这点我也还没做好。先跟上是我对自己的初步要求,来日方长,这个课程有太多的营养需要慢慢消化吸收。

黄同学:

今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学好中医学:

一、力求辨证完整

精密完整的辨证是对病人病情病机的了解掌握,是治疗效果好坏、治疗方向对错的前提和基础。在临床诊断学里老师提出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津液、湿、燥、痰”十五字的辨证沦治,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的学术理论体系,此举不仅开创了中医学与时俱进的先河,更是凝聚了中医先辈们穷之一生都无法突破的教学瓶颈思维,丰富了中医学的辨证内容,让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臻至完美,这也奠定了老师学术地位(可为宗师),也是中医理论可与西医齐头并进的一大突破。

二、力求主次分明

在辨别证候症状,确定主证,之后以病因、病机来诠释病情。这就要求我们要“四诊合参”。病人的病情不可能参照书本的条辨内容生病,往往是是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掌握《临床诊断学》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辨证分析。对疾病的分析,正如老师所讲的抓准对的重点的证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证,主证一方面是对辨证有意义的的证候,另一方面对恢复健康能起关键作用的证候。这样,我们才能在处方运用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数。

三、力求方向明确

《临床诊断学》、《药证学》是学好中医学的学术的基石。首先,要辨证清淅。一要把握整体之阴阳。从诊断上看,体力、耐力、爆发力、恢复能力等都是考察“整体之阴阳”的指标,以确定用药的扶阳扶阴的比例;

二要把握病情的表里证,明确脏腑的升降,以确定用药的升发收敛沉降;

三要把握体质的寒热。明确热象、寒象、真寒假热、上热下寒、下热上寒、里寒外热等证候,以确定用药的温、清法等;

四要把握病症的虚实。明确整体的虚实和局部的虚实、分清长期体质和短期病症,以确定用药的攻守比例。

五要结合病人的气、血、津液、湿、燥、痰”灵活运用药物的加减比例。

其次,要熟悉药性。临床经常是千变万化,需要灵活加减,就要对药性十分熟悉。

一要了解药性,了解了药性,就能明确用药的思路,灵活变通;二要把握用药的剂量。要建立在对药性了解的基础上,用药配伍以减轻产生的副作用;三要知道药的性质味道。以选择当下对病人产生副作用或对病人体质更好的方法。

四、力求领悟运用

《临床诊断学》、《药证学》是基础,《经方汤证学》是经方运用。我认为熟练运用经方是建立在学好《临床诊断学》、《药证学》课程的基础上。同时,在对经方的学习过程中,对汤证学里各方中药物的组合、配伍、君臣佐使的比例,加以熟悉、理解、领会并弄懂,这样,处方才能对证,才有疗效。

当然,经方条文所列的是一些典型的症状,而病人是不可能都按照书本的症状来生病的,特别是一些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生活环境、个人情绪等方面因素导致了病人出现的虚实夹杂、寒热夹杂等错综复杂的证候,临床上都需要医者加以辨证区别。

可以显见,老师在临床治疗对经方的运用上,已达到了以无招胜有招、见招拆招,见证治证的神效,这是集大成者的经方家、宗师,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医学者应追求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五、力求基本常识

经方能治很多病,但是,经方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案。比如有热、有痰,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是素食。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对健康至关重要。

图片

比如感冒,不论哪一种感冒,都要素食、连奶蛋也尽量不要吃,就吃平性的食物,热稀饭加点香菜同煮,配海苔酱、酱瓜类、煎豆腐或蒸豆腐(少量)、少量煮烂的高丽菜。豆浆只能少量喝,糙米浆(买糙米麩、自行加点紅糖或冰糖)与五谷浆比较好,可以多喝。这样,懂得一些基本常识,就可以避免病情的久治不愈或加重。

六、力求慈悲之心

作为一名医者,首先,要树立起端正的生命观、价值观,要有正确的信仰和取向,不被名利所左右,要学会试着去追求一些真善美的东西,祟尚一些更高的价值和动机,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及怎样的生活,这样,我们的人生轨迹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

其次,要热爱本职工作。要把医者仁心作为一生的座右铭,时刻关心关爱病人,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我们不能草率地对待把自己的生命健康交到我们手中的每一个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粗心粗暴对待病人无异于杀人于无形,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别人,提升自己。

七、力求学有所获

老师的聪慧睿智、幽默风趣、克自勤奋、博学众长、严谨辨证、缜密思维、多才多艺的人格魅力一直以来深深吸引着我们,其树立的为人师表、淡薄名利的处世风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一路学习走来,让我们在专业上、在思想上、在信仰上、在事业上都有新的认识和提高。相比老师,我们差距甚远,我们只有更加刻苦地学习,以每日三省吾身,常常自省、自警、自励不断鞭笞自己,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认真践行着一名医者的诺言,力求做一名合格的中医生。

记得苏轼说过:人之立志,不惟有旷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心”,以此勉励自己。

陈同学:

診斷一向被認為是最難的,而中醫被詬病,大多時候來自於對診斷的不確定性,繼而影響後續的開藥治療。施師真是個科學工作者,居然能把這些完全靠醫者感覺的東西歸納總結成八綱辨症,用15個字讓我們明白,所有的病,從小的感冒到癌症,從外到里,從病情的發展。一步步地有跡可循。好像高中時代解方程式一樣,越來越深入,最終明瞭。

而藥證學,不貪多。每一種情況從強力到中性,剛好被幾味藥涵蓋。背起來沒那麼複雜,使用起來也容易熟悉藥效。而這100味藥的混搭又可以解決15個字裡面絕大部分的症狀。我的藥房里剛好有100味藥,得空就嘗藥,摸摸這個,翻翻那個,用心體會它們的五味,寒熱,表裡,甚至到歸經。開藥的時候,不用想太多,它們自然就出現在腦子里了。

我最喜歡的傷寒論!仲景先師太牛掰,老師的註解和臨床的經驗更牛掰。包括助教提供的嘗藥環節。每一個方喝進去身體的變化。記得我自己在經期,不顧老師的提醒,先喝白虎湯,大小承氣湯,之後又自作聰明地喝桂枝湯。當晚的精彩,就不在這裡用大概500字描述了。弄到第二天要微信向老師求救。

記得第一次給感冒頭痛的阿姨開方,因為沒有汗,麻黃桂枝各半湯開一堆,結果汗是出虛了,頭痛更厲害,晚上完全睡不著。現在雖然也會找我開藥,但是心裡的陰影估計沒那麼容易完全消除。還有就是給發燒40度的女兒開10克麻黃桂枝湯,導致心跳加快,而被我父母一頓臭罵。

另外一個故事,是6歲的小男孩,尿頻尿急,5歲開始換牙,沒有胃口吃飯,喜歡冰的東西,吹空調。個子矮小。那天因為拉不出尿而憋得難受,就過來給他扎針。按照我的經驗,這樣的孩子肯定是腎受寒了,應該用熱藥另下焦溫暖。還準備了給他做艾灸。這時候江老師不斷提醒我,要看舌頭,不能魯莽開藥。結果見到孩子,看到了草莓舌,根本就是濕熱引起的小便不通。用千金葦莖湯加減,後面情況有好轉。

這幾件事對我對觸動很大,也深刻地感覺到做中醫的壓力和難度。

图片

畢竟沒有儀器數據的支持。每一個中醫大夫都是一個獨立的全科醫生,好壞都要自己背負。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隨著學習的不斷加深,誠惶誠恐的心也越來越厲害。現在自己或者給他人開的方,每一味藥,為什麼要用?不用行不行?用了會怎麼樣?開這麼多夠不夠?太多了會怎麼樣?用其它的替換可以嗎?這幾味藥都是什麼味道的?病人會排斥這個味道嗎?

筆尖變得越來越沈重,開一個方要想半天。再不會像以前一樣隨意。施師不斷地給我們講案例,其實也在提醒大家學習精進之餘也要萬般小心謹慎。

(注: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