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汉三国时期大人物为什么都是单字名?双字名什么时候开始流行?

 夜读史书 2023-01-01 发布于浙江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愿读者朋友们在2023年能够一帆风顺,平安喜乐!

根据官方发布的《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统计,全国户籍人口中双字名比例为84.55%,单字名比例为13.97%,另外还有其他字数名字占1.48%。由此可见,双字名是现代人给孩子取名的首选。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单字名才是主流。比如孔子单名一个丘字,孟子单名一个轲字。还有秦始皇嬴政、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以及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等人物,无一例外全是单字名。取双字名的人也不是没有,但都是些类似于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这样的杂鱼角色,如高渐离(琴师)、秦舞阳(荆轲的助手)。真正的大人物几乎没有。

什么?你说吕不韦,好吧,他算是一个例外,但吕不韦早年是商人,“士农工商”的商,社会地位你懂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汉三国时期大人物都是单字名?双字名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呢?

据统计,《汉书》中的单字名占比78%,《后汉书》中的单字名占比98%,《三国志》中的单字名占比99%。在儒家经典书籍《春秋公羊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二名非礼也。”也就是说,在当时,双字名不合乎礼法,取双字名的人基本都可以归类到没文化的盲流这一档。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不服,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写出《三国志》的史学家裴松之这些也都是大人物,他们所在的时期与三国时期也相隔不远,你总不能说他们是没文化的盲流吧?好吧,这里就要引申出下一个话题,即单字名到双字名的过渡。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王羲之、王献之、裴松之的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这并不是因为当时的人取名偏爱这个字,而是“之”字在当时代表着道教中的一个分支——五斗米教。只要名字中带着这个“之”字,大家一看便知眼前这个人与其家族的宗教信仰。换句话说,王羲之你也可以叫他王羲,王献之可以叫他王献。

在东晋南北朝这段时期,类似王羲之这样的名字还有很多。如南齐开国皇帝叫萧道成,他的大哥叫萧道度,二哥叫萧道生,他们的父亲叫萧承之,这里面的“之”和“道”字都是代表着信仰道教的意思。

由于双字名比单字名多了一个字,这个字既可以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又可以大幅减少重名率,所以到了南北朝以后,双字名日渐增多,也没人再去计较二名是不是非礼了。

再后来,双字名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功能:家族字辈排行。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用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为自己和后辈们排定了字辈。

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他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了避免子孙后代重名,他给每个儿子都定下了二十字的辈分排行,如皇长子朱标的后人取名要遵循“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的排行,皇四子朱棣的后人取名要遵循“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的排行。

此外,朱元璋还要求后代子孙取名需依照“火、土、金、水、木”的顺序,比如明仁宗叫朱高炽,他的弟弟叫朱高煦、朱高燧。这其中“高”是他们的字辈,“炽”、“煦”、“燧”则是依照了“火、土、金、水、木”中“火”的序列。

相比于单字名,双字名拥有更多可发挥空间,因此在明清时期,双字名的比例就达到了六七成。随着人们文化的日渐普及,普通百姓也开始琢磨起了用字辈排行,所以双字名到今天就成了绝对的主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