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与压力和平共处,将压力转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Cindyyeping 2023-01-02 发布于山东

01

生活中的压力无处不在,熬夜加班辛勤工作想要事业有成,大学一毕业就被父母催婚,好不容易找到喜欢的人却又被父母拆散,职场中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

前有万达商界女强人44岁高管徐毓因业绩未达标被领导训斥,长期加班的疲惫感和委屈一拥而上,致其跳楼身亡,令人唏嘘不已;后有媒体报道南京新街口地铁站内,有一名西装革履的男子趴地痛哭,身边都是呕吐物,经询问才知该男子从事销售工作,为了签单逼迫不爱应酬的自己陪客户喝酒,结果单子还没有签下来,觉得自己万分委屈才失了态。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谁不是硬着头皮往上攀爬,想要给自己身边的亲人岁月静好般的安稳,想要全力呵护自己爱的人。

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忘了,人在给予之前先要学着爱自己,将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不是自私的表现,而是我们只有在把自己照顾好之后才能更好地爱别人,否则重压来袭,你所承担的重任将会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学会如何与压力共处,提升我们对压力的认知,将压力转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就至关重要了。

02

你在生活中觉得压力最大的事情是什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你感到有压力?

事实上,压力不只是前文提到的事业、家庭、加密关系等各种冲突和刺激时间,课堂上突然被老师提问,游戏中总也通不过的关卡,突然提前的演讲日期等等,都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到压力。

《心理学与生活》中将压力定义为当刺激事件打破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者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就会体现为压力。

这些刺激事件通常被称为应激源,我们的机体为了应对应激源带来的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上、行为上、心理上、认知上的反应,被称为应激反应。

03

比如你的领导突然点名让你发表关于公司新战略的看法,不擅长当众表达的你会发现自己不自主颤栗,嗓子发紧、言语很难顺畅地组织起来等等,同时你心理不由自主地想到“完了完了,要丢人了”,与此同时,你说出的话含糊不清。

这种短暂的身体应激反应被称作是急性应激,一般伴随着进攻或逃跑的双重应对模式,起源于人类祖先为了适应野外生存而进化出的反应模式

另一种长期的应激唤醒状态被称为慢性应激,是一种会持续很长时间的反应模式。比如在经历几次职场挫折之后,你总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沮丧感,这就构成了一种慢性应激。

有研究表明,慢性应激会损害免疫系统的完整性,使人们更容易患上疾病

04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压力总是让人感到疲惫,觉得生活毫无希望,连研究都表明压力对身体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很多人于是希望生活中如果没有压力该多好。

只是没有压力的生活真的对我们有益吗?

如果没有压力,我们很可能没有动力改进自己,让自己的大脑高速运转,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压力对于我们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我们只需要提升自己处理压力的能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就能对我们有所裨益。那么,该如何做呢?

1) 重新评价应激源自身的性质

应激带来的生理反应通常是无意识的,不受个人主观控制的,是被刻在基因里的程序。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理应激反应,来降低压力对我们的不良影响。

重新评价应激源自身的性质、重构对于应激反应的认知是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

比如认识到压力不全是消极的影响,不必夸大压力对身体的消极作用,而是通过认知重构理解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将会极大降低我们对压力的不理性焦虑感。

2) 应激思想免疫训练

a. 梳理事件起因经过

对于生活中存在的刺激事件,通过列表格或记日记的方式,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弄清楚是什么导致了目前的状况,明确界定问题是什么,从而增强对压力的自我掌控感。

你可能会发现导致自己演讲紧张的原因是自己根本没有在这样的场合表达过自己的想法,当众演讲本身就是一件容易让人紧张的事情,另外自己没有提前预演,准备的也不够充分。

b. 执行抵消自我挫败感的新行为

要想改善当众演讲的效果,可以有意识的在各种场合发表讲话,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当然了,在这之前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功课,准备足够的知识储备,提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

这种抵消演讲挫败感的新行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自己战胜挫折的信心。

c. 对新行为的结果进行重新定义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新行为一定会产生应有的成效,这时你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信念——原来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难,只要选对方法,刻意练习,一定会取得想要的成绩,自己根本没必要那么焦虑。

这个方法的关键是改变消极的自我陈述和非理性信念,让自己看到改变正在发生,明白压力不是不可战胜。

3) 寻求社会支持

有研究表明,简单的握手行为就能产生积极的脑反应,并产生持续变化。

如果你感觉到刺激事件带来的压力,让你有点不堪重负,最好的方法不是独自躲在房间里,不断质问自己为何没做好,怀疑自己的人生,而是要主动去寻找朋友、爱人或亲人的社会支持,与他们坦诚交流自己的现状以及遇到的难题,他们对你的关爱和尊重将极大地缓解你的应激反应,即使你没有开口求助。

行动起来吧,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错误的观念和认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