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散复方调理气机升降法辨治胃脘痛

 文香阁 2023-01-02 发布于河北

01


明医小传

李其忠(1950—),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老教授协会副会长,海派中医传承人指导老师。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多次应邀赴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讲学、应诊。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2部著作分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二等奖。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40余载,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先后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计50余人。近年来致力于中医养生文化研究及中医养生科普创作,出版相关科普书籍10余部,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长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岳阳医院、市中医医院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应诊。师从叶怡庭、金寿山、张伯讷等名家,临床擅长诊治急慢性喘咳病证、肝胆脾胃疾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及慢性虚损性病证的调治也素有研究。

02


绝技揭秘

一、技术渊源

李氏治疗胃脘痛之主方四逆散取自于《伤寒论》,复方组方原则崇于丁氏内科丁甘仁先生。李氏近年致力于丁甘仁学术成就与教学思想的研究,为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丁氏内科流派基地——丁甘仁学术成就与教学思想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同时为丁氏内科海派中医传承人指导老师,主编相关书籍2部,分别为《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丁甘仁学术经验集》《丁甘仁医学全集》。

李氏对丁甘仁医案的学术经验和用药特色有较为深切的感悟,故制方多推甘仁之法。严以君、臣、佐、使为序,小复方组合,配伍合理。丁氏主张:“复方者,重复之意。两证并见,则两方合用。数证相杂,则化合数方而为一方也……病之繁重者,药亦繁重也。”临证多见寒热错杂、纷繁难明之疾,仲景时期不同的疾病往往分型单一明确,医家也需顺势而为。故李氏沿袭丁氏复方之意,但亦有发展。大复方联合,药味甚多,然汤水有限,其有效成分难以溶出,故其虽承甘仁复方之法,却以小复方为组合,药仅十余味,圆机活法,灵活运用,收效显著。复方组合遵循和法,取阴阳调和之意,不致太过与不及,并针对纷繁复杂之症情综合调治。
四逆散一方四味药,主要用于疏肝理气。仲景曾在《金匮要略》中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可直接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而变生出种种脾胃疾病,胃脘痛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故李氏在治疗胃脘痛时一般强调肝失疏泄因素而选用四逆散为主方,但仅用四逆散往往还不够,通常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酌加其他小方如左金丸、半夏泻心汤、理中丸、旋覆代赭汤、金铃子散、平胃散等组成小复方进行治疗,旨在使脾胃气机升降复常而药到病除。

二、适应病证

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脱垂、胃食管反流病、胆囊炎等病所致的各种胃脘痛。

三、方药组成

1.主方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味药组成,可疏肝理脾,调节气机。

2.辅方
1)左金丸:由吴茱萸、黄连组成,可清肝泻火,行湿开痞。
2)金铃子散:由川楝子、延胡索组成,可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3)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可疏肝理气,温胃散寒。
4)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可调和肝脾,寒热平调。
5)旋覆代赭汤:由旋覆花、半夏、甘草、人参、代赭石、生姜、大枣组成,可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6)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7)二陈汤: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8)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饴糖组成,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9)理中丸: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服药方法:每日1剂,煎煮2次,早晚分服,一般在饭后1h后服药。

四、理论阐释

胃脘痛,或因于寒热之邪,或起于忧思恼怒,或源于饮食失当,或缘于素体禀赋亏虚,或咎于误治药毒等,一般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脱垂、胃食管反流、胆囊炎等病。李氏将其病因归纳为“不通不荣”四字,总不外虚实两端而致的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诚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言:“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故其治疗总不忘“气机”二字,往往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为要,实者不通则疏之泻之,虚者不荣则补之养之,常以疏肝理气之四逆散为主方,结合其他小方组成复方以辨治。

主方四逆散药虽四味,却可拨千斤。君药柴胡,质轻味辛,有升散之性,入肝胆经,具有疏散气机、宣通腠理之效。臣药枳实,苦寒降泄,归脾胃经,具有行气散结、泄壅导滞之功。柴胡与枳实为伍,升清降浊,肝脾同调。白芍酸收苦泄,养脾柔肝,与柴胡、枳实相配则气机得运,肝脾得和。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合,疏肝理脾,调节气机,助运气血,则脾胃之病可愈。是方用药,亦有讲究。临证多用炒白芍,因其长于疏肝解郁;若遇气血不足者,有时改用生白芍;若遇瘀热明显者,改用赤芍;若遇反酸者,因白芍味酸而减量使用;大便偏干者,用枳实以通腑气;大便欠实者,易枳实为枳壳。
四逆散合左金丸。胃属土而主受纳,肝属木而主疏泄;土得木疏则健,木得土养则达。肝司疏泄,可促进脾胃气机升降及运化腐熟功能,但肝性刚烈,好恃强凌弱,复因忧思恼怒,所愿不遂,气郁伤肝,失其疏泄条达之性,则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者,临床最为多见。若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或见嘈杂、泛酸、嗳气、口苦、易怒等症,治当疏肝清火、健脾和胃,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若疼痛剧烈,酌加金铃子散,增强疏肝泄热、理气止痛之效。
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脾病多寒而胃病多热,往往寒热错杂,见心下痞闷较重而痛稍轻者,用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在四逆散疏肝理气止痛的基础上,再取半夏、干姜之辛热,黄连、黄芩之苦寒,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以复中焦升降。
四逆散合旋覆花代赭石汤。若胃脘痛不甚,而以嗳气痞闷为主者,考虑合旋覆花代赭石汤,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痰湿重者,酌加二陈汤或平胃散。
四逆散合黄芪建中汤。胃脘痛日久不愈,难免肝郁,又可累及中阳,甚或伤及元阳,而有脾肾阳虚之虑。临床所见,年迈体虚或素体阳虚之人,患胃脘痛者更易出现此类病证特点,如痛势隐隐缠绵,喜温喜按,疲乏畏寒,纳少便溏,则多合张仲景甘温之剂黄芪建中汤加减治之。若寒痛甚者,酌加良附丸,以增强疏肝理气、温胃止痛之效。虚泻甚者,多参合理中丸类方,增强温中散寒、止痛止泻之效。
李氏以四逆散为主方治疗胃脘痛,不仅限于单一合方,常常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结合运用一个或一个以上辅方组成小复方进行加减治疗。不同体质,不同病因,所患胃脘痛,常寒热虚实杂见。胃中嘈杂灼热,急躁易怒者,系肝火犯胃,李氏处方常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焦栀子等。舌质偏红,苔少欠润,口干口苦者,多为胃阴本虚,或火旺伤阴,加用甘凉濡润之品,如川石斛、北沙参、麦冬、制玉竹、制黄精。肠腑津亏,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杏仁、瓜蒌仁。伴胆汁反流,时有泛酸,胸前区有烧灼感者,每加金钱草以清利胆腑,海螵蛸、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常有泛恶者,加旋覆花、姜半夏、姜竹茹。久病多虚而见疲乏无力,甚者脘腹、后阴重坠者,常用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或张景岳的举元煎加减,且方中常加仙鹤草,该药民间俗称“脱力草”,擅治脱力劳伤。便溏较重者,加煨木香、煨葛根、怀山药、扁豆衣、干姜等健脾益气、温中实便之品。

五、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过酸、肥甘、厚腻、过饥、过饱等。

六、典型病案

医案1

患者:侯某,女,52岁。

初诊时间:2015年5月30日。

主诉:胃脘胀痛数年。

病史摘要:患者病发多年,久治不愈,胃脘胀痛,连及胁肋,情绪易怒,晨起口苦,时有泛酸,嗳气频作。舌偏红,苔薄白,脉弦细略数。胃镜检查提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糜烂、充血,近贲门处有一息肉样隆起。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息肉。

中医诊断:胃脘痛。

辨证:肝火犯胃,胃失和降。

治则:疏肝泻火,降逆和胃。

治法:处方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药用柴胡9g,枳实6g,枳壳6g,炒白芍12g,黄连6g,制香附9g,佛手9g,吴茱萸6g,白花蛇舌草30g,代赭石(先煎)30g,煅瓦楞子18g,乌贼骨18g,茯苓15g,蒲公英15g,制半夏9g,旋覆花9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胃痛缓解,泛酸几除,近觉口干咽燥、夜寐欠安,舌脉同上。守前方去乌贼骨、代赭石,加石斛、酸枣仁各15g,麦冬9g14剂,水煎服。

效果:随访胃脘痛未再发作,口干、口苦、泛酸已无。

按:胃脘疼痛,连及两胁,伴泛酸、嗳气、口苦、易怒等症,显系肝火犯胃、胃失和降。法从疏肝泄热、和胃止痛,以冀热除气行、升降复常。方中四逆散合左金丸,以疏肝和胃泄热;加香附、佛手,以增行气止痛之功;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以增强清胃泄热之力;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以和胃降逆;配合乌贼骨、瓦楞子,以治酸止痛。其中,制香附一味,李氏认为其疏肝利胆、和胃止痛,且理气不伤阴,用之最为合宜。佛手苦温,能疏肝健脾、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促进消化,用之亦颇妥帖。二诊加入石斛、麦冬以养胃生津,效果显著。

医案2

患者:黄某,女,32岁。

初诊时间:201939日。

主诉:胃脘隐痛半年余。

病史摘要:患者胃脘隐痛半年余,有时连至后背,空腹为甚,按之痛减,胃中作冷。平素易焦虑抑郁,神怠乏力,夜寐欠酣。舌淡红稍胖,苔根薄腻,脉细数。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十二指肠球炎。

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痛。

辨证:肝气犯胃,中焦虚寒。

治则:疏肝行气,温养中州。

治法:处方用四逆散合黄芪建中汤、金铃子散、良附丸加减。药用柴胡9g,炒白芍18g,枳壳9g,炙黄芪15g,桂枝9g,干姜6g,炒川楝子9g,醋延胡索12g,制香附9g,高良姜9g,制半夏9g,茯神15g,炒酸枣仁15g,大枣9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

二诊:胃脘隐痛好转,睡眠亦有改善,舌苔根薄腻已化。前法奏效。近感下肢无力,守方去半夏,加杜仲、怀牛膝各15g14剂,水煎服。

效果:随访胃脘疼痛已无。

按:胃脘隐痛,空腹为甚,按之则减,胃中作冷,素多焦虑,均为肝胃气滞、中阳不振之象。方用四逆散合黄芪建中汤以疏肝行气、温中散寒。悟建中之意,重用白芍以缓急止痛。方中以干姜易生姜,取其温中散寒之功。加金铃子散(延胡索、川楝子)、良附丸(高良姜、制香附)以加强行气止痛温中和胃之效。另加制半夏、茯神、炒酸枣仁以养心安神。方证相对,故收速效。


03


临床体悟

情志疗法,贯穿始终。

胃脘痛一病,从发病到演变和预后都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李氏倡导叙事医学,常在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采用情志疗法,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其就诊的紧张情绪外,还认为耐心倾听、积极开导、解释病情、破除盲区,让患者积极安心治疗也尤为重要,这是李氏临床治病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之情志疗法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许多诊疗奇闻佳话,是一种深具智慧的中医特色诊疗法。情志疗法,按照不同的思路,可分为以情胜情法、移情易性法、抑情顺理法、解除心因法、移精变气法、占梦祝由法等,其中以“以情胜情法”及“移情易性法”最为常用。
如金元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讲道:“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辱侮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讲的是“以情胜情法”,其以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为指导。又如叶天士门人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批注:“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吴师机《理瀹骈文》又言:“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讲的都是“移情易性法”,即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改变心性的一种疗法。
医生若将情志疗法潜移默化于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病效率,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屠思远,原淳淳,李其忠.李其忠以四逆散为主复方组合辨治胃脘痛验案4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11):2931.

2]杨扬,李其忠.李其忠运用调理气机升降法治疗胃脘痛经验[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4):4951.

图片

图片来源于Pixabay,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文中涉及治疗,仅供学习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