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泽义 深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功能--推荐人:胡阳新

 昵称15221501 2023-01-02 发布于湖北
此文要求发表在《中国新课程教育教研》上
 深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功能--推荐人:胡阳新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黄泽义  邮编:445000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崇尚创新已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因此,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特别强调“创新”,并告诉国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历史教学如何融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并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点。教师若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科学讲解,就能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发动学生搜集素材,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

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且能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到各种历史材料。对于历史教材中有关创新方面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展开课堂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如《两汉的经济》一课,可以让学生搜集两汉时期我国在世界上的各项首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材料,学生将搜集到:西汉时发明了井渠,在耕犁上安装了犁壁,利用温室栽培蔬菜;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然后让学生围绕上述搜集到的材料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发明创造对两汉经济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又如教学“东晋南朝时造纸业有很大的进步”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搜集两汉时发明的造纸术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从而有力地证明东晋南朝时的造纸业的确有很大的进步:原材料更多样化,质量、产量提高,还会染色、防虫蛀。至东晋末竹木简完全被纸所代替。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2.通过史实的对比分析,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例如:孔子创办私学,广收平民子弟入学,使更多的人得到教育,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在官府办的学校中受到教育的垄断局面。通过创办私学前后史实的对比分析,就能油然而生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又如学习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可先联系隋唐时期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再联系发展到当今的印刷术(如电脑打字印刷等)。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社会要发展,必须不断改革。从而,点燃了学生的创新之火。

 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具备创新素质。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思维观察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彩页、挂图、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他们能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彩页等,特别是关于科技成就方面的插图、彩页,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他们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所以,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教学“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一目时,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构造,进而说明其测报地震的原理,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又如讲“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时,可充分利用彩页,引导学生观察桥的构造,分析这种设计的妙用。这样,学生通过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进行观察,自然感悟到隋朝科技的辉煌及前人创新的伟大成就。

2.启发反推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是突破传统常规的思考方法,采取启发反向逆推的思维方式,从而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来。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落后要挨打”。我针对上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落后一定要挨打吗?”教师通过启发得出两种结论,让学生思考、议论:①落后一定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②落后可以不挨打,如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这样,学生的思维有了用武之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3.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是从一基本史实生发开去,让学生来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打破思维定势,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如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列举了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介绍这三种观点的文字,分析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4.换位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能力的培养,就是变换位置,活用教材,冲出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学生活泼开放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中国古代史有一幅插图“宋代《耕获图》”,其画面有一处展现了这样的情景:方块稻田,插秧正忙;一着长衫,打伞遮阳,站立桥头,目扫农夫。这个人是谁,他在干什么?对画中此人仅从阶级关系来看,就会认为他是地主田庄的狗腿子,严密监视稻田里农夫的劳动。如果换个位置来思考,从加强经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他就是一位懂得农活的大管家。他管的任务,除了监视农夫干活别偷懒之外,主要的职责就是调配劳动力,督促生产进度,检查农活质量了。这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史实进行换位思考和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就自然会“远近高低各不同”了。

5.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及时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观点,人称“标新立异”。如《江南地区的开发》中有一个问题:南方政局虽然动荡,经济却在迅速发展,这是为什么?按课文内容只能回答为:①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②西晋末年以后,北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③东晋南朝时期,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但个别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南方政局虽然动荡,但是,如果南方社会没有相对的安定,经济能迅速发展吗?学生的质疑是很正确的,教师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当场表扬学生,鼓励学生的质疑,“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就更加完整了。

6.辩证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来观察认识历史。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之中,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把握、研究它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看待它。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新的发现才会层出不穷。如明清时期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主张“工商皆本”就是一例。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特别是清朝前期,严禁海上贸易,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限制了中国正常的对外贸易,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还对手工业生产规模进行严格的限制。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使原来部分工商业者不得不改行,从事农业生产,刺激了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阻碍了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黄宗羲针对上述弊端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是很正确的。因为,工商业发展起来了,经济搞活了,便有更多的资金购置较先进的设备投资农业生产,反作用地推动农业的发展。这种新认识,就是辩证的创新。

7.想象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学生。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其次,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景,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如讲“'一国两制’的构想”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港澳回归祖国后,实行了“一国两制”的政策,你们能否想象其发展趋势?五十年后,中国将变成怎样的情形,你们敢不敢设计一下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展开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 

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已任,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