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美玉】——红山文化时期、商代勾云形器鉴赏

 睫毛上的风尘 2023-01-03 发布于江苏
图片

1

红山文化/ 勾云形器

图片
图片

此件红山文化晚期勾云形器1989年出土于牛河梁遗址。勾云形器长85.8毫米,宽42.8毫米,最薄处1.5毫米,最厚处5.5毫米,孔径为12毫米,重量为41.526克;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图片
图片
图片

勾云形器整体呈淡绿色,泛黄,一角有黄褐色瑕斑,较为光泽;器型扁平,无纹饰,体型小;四角卷勾略显,周边外缘磨制为圆钝抹斜状;中间无卷云状,只有一个对钻圆孔;一边近缘斜钻一小孔,是先在边缘刻槽,由槽内向背面钻孔。

在辨别红山文化玉器时,钻孔工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红山文化玉器钻孔这一典型特征,依钻孔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直钻孔: 从单面直钻而成的圆孔,孔径一面大,另一面略小,孔壁斜直。

对钻孔:从两面相对直钻而成的长孔,孔径两面偏大,中间略小,孔壁成亚腰状。

斜钻孔:从两面斜钻而成的洞孔,孔径两端较大,中间偏小,孔壁呈弯曲状。

点击播放下方视频 看张友来老师讲解不同时期古玉钻孔微痕特征

从红山文化玉器孔的特征分析,所用工具为圆锥形,表面较粗糙,前端钝尖,中后端渐粗。所钻出的孔内小外扩,像马蹄,所以又被称为马蹄形孔。无论是系挂孔还是系佩孔皆以锥形钻加较粗解玉砂向内偏斜对钻相通,形如象鼻,因此被称为象鼻孔或牛鼻孔。

点击播放下方视频 看古玉钻孔孔壁上的解玉砂摩擦痕迹

在通过钻孔辨别时,还可以根据孔壁上留下的解玉砂摩擦螺旋痕迹来判断,但也存在一些打磨光滑的或因沁蚀而导致痕迹不明显的孔壁,所以不能以此为绝对的辨别依据。

2

殷墟妇好墓/ 勾云形器

图片

此件商代晚期玉勾云形器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玉勾云形器长64.0毫米,宽19.7毫米,最薄处0.9毫米,最厚处7.0毫米,重量为14.3克;未受沁部位硬度为6-6.5莫氏度;经拉曼光谱仪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玉勾云形器呈黄绿色,半透光,局部可见糖色及白色沁;整器近似一展翅飞翔的鸟形,一面微凸,两端呈圆弧状,象征鸟的翅膀;一端有三个内凹的弧形口象征着鸟的分尾与翅的连接处;另一端中间有一小豁口象征鸟喙;两侧各有一小孔,象征鸟的眼睛。此器无论是玉料、造型还是雕刻手法均与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同类器相仿,当属史前遗玉。

版权声明:文字及图片、视频版权属每天美玉及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所有(特殊注明除外)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