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蔚南资料(96)徐蔚南的艺术趣味

 吴越尽说 2023-01-03 发布于浙江

徐蔚南的艺术趣味


笔者在前文陆续介绍过,徐蔚南对石刻文献、剪纸艺术、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爱好和鉴赏水平,已经达到学术专业的高度,作为一位文学家相当了不起。除了这些,他对于其他艺术的爱好也相当广泛,反映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趣味,笔者试着叙述一二:

买书、藏书的癖好

徐蔚南是典型的文化人,对于买书之癖好,真有“每天不消耗几文在印刷品上,仿佛是一种痛苦”之感,日子便过不去似的,几十年如一日。即使在抗战逃难途中也是如此。1942年底,徐蔚南脱离上海敌伪的监视前往重庆,当他逃难至屯溪,依然躲不过书的诱惑,还是去寻访有书籍出售的地方,居然被他买到了两本明版本草的图画,十六本明版大字的尺牍书。后来到了桂林,就拿这部尺牍送给了柳亚子;到了重庆,把本草图送给了王世颖。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别人都在抢接收,抢名义,而他热衷的却是三四马路一带的书铺,去淘书,自己花钱去收购许多破书烂报。他高兴地说:“他们哪里知道我心里的快乐,顶天的快乐!”(徐蔚南语,引自他的文章《买书的癖好》,刊《论语》1947年3月第125期)这是文化人士所能引起共鸣的快乐,此中乐趣又岂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


王世颖在《藏书家之专门化》文中说“徐蔚南收藏上海之掌故书”(《东南日报》1935年1月22日)。徐蔚南藏书多少不得而知,但就他发表过的上海掌故文章也能窥见一斑。例如:他在《研究上海倭寇书目》(《大晚报》1934年5月21日)中列出书目三类:正史、志乘及私人著述共21种,其中私人著述7种便取自他的藏书。又如:他在《曹氏书目》(《民报》1937年2月20日)中列举四种书目,曹氏族谱、上海曹氏乡贤录、上海曹氏百秀录、曹氏书存目录,均是他的藏书。他还编辑发表过《邓文滨醒睡录》之《上海机房》、《吴履震五茸志逸未刊本》之《陆文裕史料》(《民报》1936年6月11日)等上海人文掌故史料,这些也来自于他的收藏。


买书藏书,其实不局限于书籍,上海珍稀古籍文献也是徐蔚南收藏的一个大类。例如《大晚报》1934年3月5日就登载过半页上海最早的福音书影印本,这本福音书名为“罗马字上海口音新约四福音书”,由圣经上海话翻译委员会成员西尔史培翻译,1905年美华书馆出版。顾南农在题识里说,徐蔚南藏有该书一册。




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徐蔚南在《中美日报》上连续发表“中国美术漫谈”二十篇(即后来结集为《中国美术工艺》一书,上海中华书局1940年2月出版),发表后有读者询问参考文献的书目,徐蔚南1939年4月1日在该报登出书目共56种,并说:“唯以战事以来,书籍散失,拙著所谈各类美术工艺,亦极感参考书之缺乏,每不满意,然处此时此境,亦徒唤奈何耳。兹就手头所有,记忆所及先分类列一书目。”因日寇侵占上海,徐蔚南由武汉回沪,转入秘密从事抗日宣传,赁屋而居,藏书散失大半。

书法、篆刻的爱好

徐蔚南有书法及纂刻两大业余爱好,且别人均评价不俗。笔者仅收集到他的两幅书法、两幅印章(共11方)。笔者对此懂得极少,试简介如下:


两幅书法,一幅是《正气歌》(来自网络上某拍卖公司的拍品介绍)日期写于1946年3月;另一幅是为《郎静山摄影集》作序,日期写于1948年1月;书体均为行草。对于徐蔚南的书法,出版家徐调孚在《闲话作家书法》一文(载《万象》1944年第3卷第7期,署名贾兆明)中这样评论:“作家中擅写草书的,殊不多见,除沈从文外,徐蔚南也是一个。沈氏多王意,徐氏则得力于孙过庭'书谱’为多。沈氏放纵,徐氏凝练。草书最难学,笔意一有不到,字便不易给人认识。所惜他们俩都有不到之笔,未免是美中不足。”



徐蔚南书《正气歌》


孙过庭,名虔礼,字过庭,唐代前期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楷、行、草造诣均深,尤以草书著称于世。最有影响的莫过于他在公元687年撰写的《书谱》。在《书谱》里,他对于运笔,强调在一画之中,令笔锋起伏变化;在一点之内,使毫芒顿折回旋。而运笔则从平正到险绝,再从险绝回到平正。



徐蔚南书《郎静山摄影集》序


照孙过庭的说法,书者的情绪从平和到昂扬,再从昂扬回复到理性,书者在这个过程中体味到的快感,就是艺术享受。徐蔚南的书法,笔者看不到顶天立地的豪迈,也没有疾风暴雨的潇洒,但仍旧是他的一贯风格,清逸俊秀,作文与书写同样含蓄内敛,一如其人,也许他就是在这样平和地、习习书写中体味艺术趣味。


徐蔚南的两幅印章,题名均署“泽人治印”,发表在《申报》,一幅刊登于1942年1月5日,有7方,其中祥兽5方、人物及“泽人”印各1方;一幅刊登在1942年4月7日,百家姓4方,徐蔚南在题记里说:“仿元押百家姓印,姓下花纹即系元人花押”。





查《百度》:花押又称“押字”,起始于唐宋,盛行于元代,故又称“ 元押”。元押多为长方形,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蒙古文字)或花纹。古代印章大都有征信防伪作用,个人任意书写而变化出来的“押字押花”(有些只作专用记号),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效果。明清之后,花押逐渐从实用转变为一种印章艺术。徐蔚南的花押印章均未看到钮式。


徐蔚南何时开始篆刻印章不得而知,但他对这门艺术也有深入研究,他说:“一般刻图章的工匠,他们雕刻的工夫固然精美,但是他们对于文字的知识到底有限的。无奈图章的中心,却是文字的表现,那末制作图章这件事付托给工匠,自然不十分妥善的了。等到青田石出世,雕刻容易,文士们便从图章工人的手中收回自理。等到文人自己能够刻印之后,对于图章便发生一个新观念,就是以为刻图章是文字的表现,便创立'篆刻’这个名称。”(徐蔚南:篆刻发展的路径,《申报》1947年6月10日)


他在《镌刻美妙之印章》(载《中美日报》1939年3月4日)中论述了刻刀之法:“所谓刀法者,运刀之法,宜心手相应自各得其妙。然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字有稀密,画有曲直,不可一概率意,当审去住浮沉,宛转高下,则运刀之利钝。如大则股力宜重,小则指力宜轻。粗则宜沉,细则宜浮。曲则宛转而有筋脉,直则刚健而有精神。勿涉死板软俗。”

从徐蔚南的书、印两门技艺来看,他不仅精于艺术鉴赏,也精于艺术的理论和实践。


对中国图画的珍视

凡精美的、珍稀的、代表民族文化的中国图画,不论古代和近代的,徐蔚南一概视为宝贝,非但乐于收藏整理,还不时介绍给广大读者。他常利用主持报纸副刊的机会,编辑刊登许多珍贵的中国图画,有木刻彩印画、中国画、石刻图像、剪纸图案等等。


例如他在主持《东南日报·长春》时,于1946年6月20日至30日刊登了6幅清代木刻彩印画,他在题记里说:“中国木刻印刷术之发明,为世界第一;而木刻印刷中,尤以木刻图像为端绪。历代木刻图绘之书,精美绝伦,令人爱不释手。南巡盛典中之图绘,出王石谷手笔,今择首都风景若干幅,刊诸长春,用以欣赏清代木刻,亦所以示首都之景物如何引人入胜也。”1946年8月1日至8月24日,他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刊出了21幅苏曼殊的画,这些意境淡远的中国画,是罕见的苏曼殊的代表作。同时还刊登了他收藏的6幅剪纸画。1947年1月至3月,他在《时事新报·文化》上刊登了古代木刻彩印的财神像、石刻孔子像、十竹斋画谱:梅,等多幅画像。1936年10月15日徐蔚南在《神州日报·神皋杂俎》上刊登雷圭元的图案画等等,均映出他的艺术情趣。




徐蔚南的朋友圈,许多是文坛宿儒,或者是画界精英,最多的是与之意趣相投、年纪相仿的文艺干将了。文友知交,当然少不了书画相赠,这也是徐蔚南收藏的一个宝库。徐蔚南在《朋友们给我的书画》(载《东南日报》1937年1月4日)一文中,历数多位朋友的赠书和赠画,他先是介绍了赠书者,有沈玄庐、柳亚子、陈陶遗、胡朴安、于右任等前辈相赠的书法作品,内容以诗词居多,题词为少。接着,他列举了赠画者:“何香凝先生送我一张芙蓉花尺页,艳丽得很,挂在绿色的墙壁上格外动人。汪亚尘先生送我的一张画,不用多说,当然是金鱼,汪先生是早成了金鱼的亲家了啊。王济远先生送我一张画是绍兴禹陵,因为他知道绍兴是我旧游之地,所以特地拣这幅送我。朱应鹏先生,人家都说他是最为热烈的,可是他的中国画,却冷静得很,他给我一幅水墨山水,竟是一幅古典派。洋画大师陈抱一先生是素所敬仰的,他的洋画,诚挚而有功夫,每一幅画都活跃着时代的生命,色调的美,无以复加,笔触与构图,也是无懈可击。他给我的一幅洋画是西湖。还有杨太阳杨秋人诸兄也都给了我极可贵的洋画。庞熏琴(注:后改琹)兄送我许多素描,也是极好。”




剪纸艺术是中国民族民间图案的一个代表,徐蔚南积多年之功编辑的南方剪纸专书《翦画选胜》,于1949年8月由华夏图书出版印铸公司出版。这本书的背后,则是他日积月累的收集取舍,追根溯源的考据论证。这背后的功夫有一位见证人,就是教育家田仲济,田教授在《剪花艺术》的文章中记述了徐蔚南收集的剪画:“有一次到徐蔚南先生处,他忽然说:'我找一点东西你看看,我看了艺月上你的文章,又得到了一个同好,我很高兴。’说着他拿过了几册张贴得很考究的剪花。徐蔚南先生收集的民间艺术品很多,剪花不过是其中一种。他这许多东西大半都是抗战以前收集的。单就剪花来说,就有几百余幅。据他说,这几百余幅是从收集来的不止几千余幅中挑选出来的。平常剪花,以花草动物等较多,人物较少,徐先生的收集可偏重在人物上,数目特别多,也特别精彩。剪花的人物多半是有出处的,例如有黛玉葬花、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刘海戏蟾。这里所有的人物都神情逼肖,不但线条生动,而且眼睛最为传神,虽然只是一剪刀剪成的两个小洞洞,却是只这两个眼睛就有无穷的考究:有两眼对称的,有一大一小的,有细长的,有宽短的,有三角式的,有半月式的。由于这些不同的形式,显示出种种不同的神情:有愤怒、有悲愁、有洋洋得意、有默思沉想。就是绘画所能表现的也不过如此,真可称为绝技了。”(载《大公报》1949年5月12日)田教授眼中,徐蔚南收集的剪画如此丰富,作品又如此传神,难怪徐蔚南乐意去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陶醉于其中了。




对美术展览的热衷

徐蔚南对艺术的兴趣,还表现在他对于中西文化的兼收并蓄。文化没有国界,艺术也没有极限,只会随着时代而不断创新和前进。所以,只要有艺术展或者美术展,徐蔚南基本都会去观展,并且以他独到的眼光加以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发表他的见解。他有时候发表的评论出乎别人意料。例如,他曾把齐白石的画比作中国式的漫画,这样的比方再无第二个人了。我们不妨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这篇文章发表在1945年8月2日《中央日报(重庆)》上,题目是“读画之日”,文中说他7月29日先是去中国劳动协会观看了美国画家琼斯先生的水彩画和素描展,然后与同伴去何汉文家,观看何夫人邵一萍的画作,赞誉一番。看罢,邵一萍取出齐白石赠予她的册页给徐蔚南看。徐蔚南满心欢喜,“久不见其齐作,今日得见,如于烈日下剖北碚西瓜,顿觉清凉。”接着,他就发表高论说:“中国画中素少漫画,端学之钟馗或为漫画一种,然亦为陈陈相因者。陈老莲之人物画,如认为漫画,则陈为漫画之巨匠。齐白石之作,余亦以为漫画。粗枝大叶之花卉,加以细致之草虫,精神上实以为漫画,而况其题材之滑稽,有非为之'掀髯’者不可耶?齐将与陈同为中国画坛凸出之人物也。册页中,有南瓜、豆荚。南瓜寥寥数巨笔,涂以褐黄色,诚能传南瓜之神采,大瓜之上绘一小鼠,两目炯炯,拖一长尾,令人莞尔。豆荚则仅墨钩,未用色。又小鸡三头,此为齐之妙笔,布局佳绝,女画家(指邵一萍)云:雏如初出壳者,洵然。又有青蛙蝌蚪,用笔简极,几条水纹,二三蝌蚪,一抹浅滩,一匹青蛙,然能传其神,使人爱不释手。齐作淋漓尽致,想见其挥洒之乐,然非胜于观察与描写者,万难望其项背。'学之者病’,以乱抹乱涂自比拟齐者,比比皆是,徒其见恶俗浅陋耳。”这番评论是否让读者耳目一新?




徐蔚南热衷于各种美展,勤快参展的身影,就报纸报道的就多达二十几次,未见报的、或者笔者没有看到的报道,他观展的次数真不知还有多少。现就看到的报道统计在下:


1927年9月10日上海联合美术展览会
1928年10月5日上海艺术协会第一届美术展览会
1928年12月2日潘玉良女士画展
1930年6月14日关紫兰女士画展
1931年4月25日晨光美术会第五届展览会
1932年7月25日陈树人个人画展
1932年9月26日庞薰琹个人画展
1932年10月12日决澜社第一次画展
1933年2月12日全国艺术家捐助东北义勇军作品展览会
1935年6月11日王济远先生个人画展
1939年11月13日郎静山摄影展
1941年6月21日现代绘画展览会
1944年5月21日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重庆)
1945年7月29日美国画家琼斯水彩画展(重庆)
1945年9月20日陈树人先生画展(重庆)
1946年1月1日朱应鹏画展
1946年4月19日汪亚尘书画展
1946年7月2日司徒乔先生画展
1947年10月4日英国画家斯克德画展
1947年10月19日陈树人先生画展
1948年9月17日敦煌艺术展览会
1948年9月21日中国雕塑展览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