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多年前的湖北宜昌,很多湖北人都没见过,实在是太让人惊叹了!

 相逢就是缘 2023-01-03 发布于安徽
大河报-生活 2023/1/3 09:42来自北京

宜昌,古称“夷陵”,素为“川鄂咽喉,鄂西重镇、三峡门户”。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这里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宜昌,宜人之城,昌盛之地。宜昌是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所在地,长江穿城而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甘博

100多年前,一些外国人第一次来到湖北宜昌,他们立刻被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比如美国社会学教授德尼·戴维·甘博,还有英国探险家亨利·威尔逊等。

他们走遍了宜昌的每个角落,拍摄了大量与宜昌有关的照片。通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我们也第一次看到了100多年前的宜昌,原来也这么美!

宜昌江边码头

宜昌,自古就是码头重镇,航运发达。这是当时一个繁忙的码头,江面烟波浩渺。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近处码头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这张照片,是英国探险家亨利·威尔逊于1911年拍摄的。

码头上的帆船

宜昌的一个码头上,停泊着几艘帆船,它们靠帆具借助风力前进。巨大的风帆已经升起,正待启航。当时,宜昌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有很多船只在宜昌换装、揽货、修整,船工船民更是超过万人。甘博于1917年在宜昌拍摄下的这张照片。

江边的村落

这是江边一个小村落,村子背靠大山,面江而建。建筑是很有特色的湖北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江边停着几艘小船。这是村民们日常出行和运送物品的必备交通工具。船上都建有棚,能够遮风挡雨,人还可以住在船上。

南津关海关站

这是当时的宜昌南津关,位于西陵峡东口,是三峡尾端的天然门户。江面最宽处2000多米,最窄处300多米。两座高山夹着奔流的江水,很是壮观。照片左侧的建筑,是宜昌南津关的海关站。

农舍

这是1911年宜昌乡下的一座农家房舍。几间房子高低错落,屋前种有竹子。房屋为砖瓦结构,还搭有一间茅草凉棚。远处是大山,还有农田,好一处幽静的所在。主人站在自家房前,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小吃摊

码头边上,有一个流动小吃摊,经营当地特色美食,一名搬运工人正端着碗坐在旁边吃饭。小吃摊很简陋,夫妻俩分工明确,锅里飘出的香气让周围的人流口水。别看这只是小买卖,却也能养家糊口。

宜昌码头

这也是当时宜昌的一个码头。几只帆船收起了帆,停靠在岸边。江面烟波浩渺,远处那座高大的山峰叫磨基山,海拔217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宜昌城。磨基山是"古夷陵八景"之一,水光山色,相得益彰。如今,磨基山已建立了“磨基山森林公园”。

街头卖菜摊

宜昌的一条小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沿街店铺已经开门营业,门前有青石台阶,摘下的门板靠在墙上。这是一条菜市街,有很多菜贩在路边卖菜,一名光着脚的卖菜人正在为顾客称量新鲜的白菜。

怡和洋行

当时,甘博所乘的船从重庆返回宜昌,正路过江边一座码头。岸上有一座双层欧式建筑,飘着英国国旗,那就是当时的“怡和洋行”。它是最著名的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在这座码头的不远处,就是“宜昌关”海关码头所在地。

孩童

码头边上,站着一个孩子,他守着一个有很多方形孔的木架子。码头上的工人计件领工资,每扛一件经过跳板口时,男孩就给他发一只木牌,过后凭木牌换钱,这个小男孩不简单,他在这个码头上是把头,码头工人要经他同意才能干活挣钱。

小山村

这是位于宜昌郊区的一个小山村。村子建于高台之上,建筑是典型的湖北民居样式,粉墙黛瓦。日暮时分,几户人家的房顶上炊烟袅袅。房子后面是平缓的山坡,整个村子显得恬静又富有生活气息。

废弃的安乐坊

这座废弃的建筑,门楣上写着“安乐坊”三个字。安乐坊,在古代是兼具医疗和慈善性质的机构,免费发放食品、药品等。民国时期也称救济院。照片中这座安乐坊,墙倒屋塌,只剩下了门楼,已完全废弃。

街头理发

在码头边上,几名理发师正在为顾客理发、采耳。他们是流动的理发师,挑着担子,担子两头分别是路子水盆和理发工具。他们走街串巷,只要有人需要理发,他们随时停下来,现场理发。做这一行虽然辛苦,但也能养家糊口。

少年船工

3名十几岁的少年坐在船上,别看他们年纪不大,但已经是熟练的船工了,他们正在等待顾客上船。由于生在江边,他们有良好的水性,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常年的风吹雨打,让他们脸上显得很沧桑。

一个村落

这也是宜昌乡下一个小村落,建筑各式各样,有瓦房,也有草房。在村子前面,有一座家族墓园,埋葬着很多坟茔。摄影师威尔逊在1911年拍摄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中,威尔逊正在村子前面。

搬运工

照片中这两名男子,都是当地的搬运工。他们需要把这些沉重的货物运送到目的地,就能获得一定的报酬。休息的时候,他们在背篓的下面,支起一根木棍,这样货物的重量就压在了棍子上,身体可以获得短暂的放松。

石碑前的人

这座高大的石碑,应该是某个古代陵墓前的。这通石碑规格很高,碑心四周装饰极为豪华。石碑下部有一只体型硕大的赑屃。赑屃也叫龟趺、霸下等。中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西坝岸边

几只木船,停靠在宜昌西坝岸边。一艘顶部有席篷遮盖的趸船,用绳子系在岸边,船头上“虎双发号”四个大字清晰可见。岸边还有一些正在晾晒的渔网。

修鞋匠

宜昌街头,一名修鞋匠正在忙碌着,顾客站在旁边等待。像这样的修鞋匠,他们也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修鞋。如果遇到有人要修鞋,他们就停下来。修鞋是一种手艺活,虽然脏点累点,只要吃苦耐劳也能养活一家人。

制作绳子

照片中这群人,正在用传统方法制作绳子。这种绳子由多股麻绳拧在一起,然后再制作成粗绳,主要用在船上。制作绳子要有专用的工具,还要有高超的制作技艺。

烟草摊

一名老人坐在宜昌街头,他的摊位上摆放着一些烟草,这些烟草都是他亲自制作的。桌子左侧有烟灰缸、成品香烟售卖。老人留着长长的胡子,仍是清代的装扮。100多年前,宜昌老百姓为了生计,从事各种小买卖的都有。

客船

一艘客船停靠在江边,放下一块跳板,一名挑着煤砖的男子踏着跳板走上船。这种船在当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犹如现在的公交车,很多老百姓出行都要搭乘这样的木船。

纺线的女子

一名女子坐在房子前面,正摇着一台纺车纺线。这种纺车在当时非常普遍,多见于农村,妇女们都会使用。人们先把棉花纺成纱,再制作成棉布。虽然这种布比较粗糙,但十分柔软,结实耐用。

张忠孝墓

这是清代宜昌镇总兵张忠孝的墓。一座高大的牌坊,四柱三门,矗立着几尊石狮子。据《宜昌府志》记载,张忠孝为河南洛阳人,行伍出身,官至辰州(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副将。因其平叛有功,康熙二十八年,张忠孝擢升夷陵总兵官,到夷陵(宜昌)后心系民事,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张忠孝死后,康熙皇帝感念其勤于政事,敕命"祭葬",并加封太子少保。

塔林

这是当时位于野外的一座墓园,墓园里除了坟茔外,还矗立着一些石塔。一名男子站在一座塔前。

威尔逊的助手

英国人威尔逊在湖北宜昌期间,在当地聘请了一些助手,有些是翻译,有些是园丁,有些是佣人。这些人对宜昌当地的文化和地形比较了解,便于在当地考察,因此威尔逊聘请了他们。

天然塔

这是矗立于宜昌城区东南长江北岸山丘上的一座宝塔,名字叫“天然塔”。塔高43.35米,砖石结构,八棱七层。相传该塔为晋代文学家郭璞始建,是"夷陵八景"之一,后来逐渐成为夷陵古城的城标。现存的天然塔,是清乾隆时重建的。如今,这座塔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镇镜山

宜昌的镇镜山,因“镇一方之境”而得名。镇境山是宜昌古城的西北屏障,它一直是军事要地。它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历史悠久,被称为宜昌人文历史的大山。在这里,游客可以远眺葛洲坝,俯瞰西陵山上的嫘祖庙,美景宜人。

水府庙

这是1917年的水府庙,白色的墙壁上写着“中郎将董幼宰故里”几个大字,建筑前面还有一座宝塔。董幼宰即东汉末年的董和。该建筑始建于明末,供奉水神肖公。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周围的事物都发生了改变,只有一座宝塔依旧矗立于此。

不知名的建筑

这座建筑位于山坡上,由于年代久远,不知道其名字和由来。但从其建筑形式看,规格不低。它的真实身份,或许只有老宜昌人知道了。

100多年前的湖北宜昌,钟灵毓秀、景色宜人,独特的风土人情让人印象深刻。如今的宜昌,正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呈现出的是现代、时尚和充满活力的新面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